文化恩施(甘茂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文化恩施》是中國當代作家甘茂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文化恩施
200多萬年前,一群「遠古建始直立人」石破天驚般出現在蠻荒之地的武陵山區,文明的曙光於是衝破了黎明前的黑暗。雷鳴電閃中,他們向野獸拋擲尖銳而有稜角的岩石,然後舉起雙臂,仰天大笑。歷經千萬年,他們的後裔就這樣跋山涉水,狩獵漁耕,承載着祖先血脈,不斷地遷徙征戰,開疆拓土,生息繁衍,穿越漫長的歷史隧道,創造着燦爛的歷史文化。在後世的香火中,老祖先的形象一天比一天鮮活。
作為前鋒部隊,巴人是武王伐紂的鐵軍,他們戴着百獸面具,前歌后舞,打敗了殷商軍隊,戰後受封子國。那種尚武而又強悍的輝煌,能征善戰的白虎圖騰,曾經匯流成浩渺的文化長河,滋潤着武陵山人。
巴蔓子將軍自斷頭顱保國土,那種精忠報國的英勇精神,連楚王亦深受感動。因此,青銅器虎鈕 於作為巴人軍樂器,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終於敲醒了隱藏於黑夜深處的巴文化之夢。
源於歷史文化,才有巴人後裔土家人的前仆後繼,才有地域性格和文化基因上一環套一環的生命鏈,才有刃口鋒利的質感至今仍在的青銅柳葉劍,以及戈、矛、箭 。當然,還有陶器、牌坊、墓碑、石窟佛像,等等。不僅是物質的延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脈動。陳連升銅像如今就矗立在恩施城裡,躍馬舉刀抗擊入侵英軍的偉岸身影和英雄神采,體現了對人類最基本精神的守護和追憶。
從歷史文化的角度看,巴土文化的啟承關係是一條必由之路。它飽含着鄉土的情結、生存的情結,甚至還有悲劇的情結。而巴、楚、蜀、渝各種文化及中原文化在這裡碰撞、激盪、交流、融合,又為古老文明的恩施帶來源源不絕的人文情懷,使之繼續書寫着歷史文化悠遠而又年輕的詩章。
人們熟知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和抗戰時期湖北省的臨時省會,在這裡留下了彪炳青史的紅色文化和抗戰文化。鶴峰的滿山紅烈士陵園和恩施的葉挺紀念館,那些凝結着鮮血的杜鵑和澆灌着生命汁液的茶樹,仍然像火一樣燃燒和像水一樣映照世道人心。
現在,隨着西部大開發和民族地區大發展,恩施悠久的歷史文化寶庫正在一個個打開,其博大與富饒讓人目不暇接,其神奇與情趣讓人流連忘返,它滲透到現代人的生活里,也滲透到現代人的骨子裡。[1]
作者簡介
甘茂華,土家族,籍貫湖北恩施,定居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