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董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整董鎮隸屬於雲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地處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西南部,東南與老撾接壤,西南與勐臘縣易武鄉、景洪市勐旺鄉相鄰,西北與思茅區隔江相望,東北接康平鎮, 行政區域面積30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整董鎮戶籍人口為10304人。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屬傣族土司轄地;1988年,改為整董鎮。截至2020年6月,整董鎮轄3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整董村。
2019年,整董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個。[1]
鎮情概況
整董鎮總面積為305平方公里,地形呈西南長、東西窄的不規則四方形,東西斜貫於曼老江,西南至老撾邊境,國境線長38公里;鎮內最高海拔為背陰山1698米,最低海拔江邊寨820米,平均海拔850米。年均氣溫19.6℃,年均日照1695小時,年均降雨量1662.9㎜,整董鎮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屬於典型亞熱帶立體農業氣候,是江城縣的主要產糧區之一。除此之外,還適宜種植玉米、甘蔗、茶葉、咖啡、水果等亞熱帶作物。鎮下轄整董、曼灘、滑石板三個村委會,44個村民小組。駐有國營江城農場、曼灘邊防站和步兵七連。全鎮通水率71%,通電率73.7 %,通路率達97.3%。
人口民族
全鎮常住人口11693人(2017年),鎮內居住傣、哈尼、瑤、彝、漢族等11個民族。[2]
歷史沿革
雍正年間整董就有傣族居住,光緒三十四年(1897年)屬傣族土司轄地,1929年設立江城縣時歸江城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江城設區村制時屬康平區,1953年劃歸景洪縣,1966年又回歸江城縣,屬康平區的一個鄉。1969年改稱"五一"大隊,1979年更名為整董大隊,1984年初設傣族鄉,1988年初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設立整董鎮。
經濟發展
整董鎮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根據實際,圍繞農村工作的重點,不斷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為該鎮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全鎮農業生產水利設施進一步改善,使全鎮的生產用水基本得到了保證,大大的提升了該鎮的基本農田水利化程度,為該鎮今後的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結合畜牧扶貧工程,加速畜牧業的發展,認真搞好春防工作,積極引導農民科學養豬養牛,強化技術服務,加強飼養管理,在增加出欄率和提高商品率上下功夫。今年以來,全鎮大牲畜存欄2485頭,出欄212頭;生豬存欄4280頭,出欄2260頭;羊存欄327隻,出欄56隻;禽類存欄14359隻,出欄5863隻。為全鎮人民的生活需求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整董鎮牢牢把握提高質量和提高效益這個中心環節,加強市場信息服務和技術服務,充分利用氣候和土地資源搞好熱區農業綜合開發。一是種植玉米8698畝,其中雜交玉米2804畝,常規玉米5894畝;完成小春作物4730畝;二是完成甘蔗新植面積2593畝,全鎮甘蔗種植面積達7914畝,預計產量2.77萬噸,可創經濟效益415.49萬元。三是完成2006-2007年冬農開發面積4816畝,產生經濟效益220.1萬元,平均畝產值達457元。四是全鎮今年台地茶備耕面積達3500畝,大樹茶備耕面積1000畝,其中完成示範樣板420畝。目前,全鎮茶葉種植面積已達6128畝,其中已投產採摘1848畝。五是完成荒山造林1220畝。六是橡膠種植面積有所增長,目前已達到了10774畝,但大部分面積處於撫管期,還未投產。
圍繞橡膠、茶葉、甘蔗等特色產業發展,培植壯大一批龍頭企業,特別是加工型龍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支持好雲膠江城分公司、江城牛洛河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江城明子山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力量生物製品有限公司江城糖廠等產業化龍頭企業持續壯大,不斷延伸產業鏈條。 基層組織
2005年全鎮共有6個黨支部(含3個機關支部),31個黨小組,212名黨員。1988年8月經團縣委批准建立整董鎮團委時有3個團支部,47名團員;2005年全鎮共有3個團總支,9個團支部,315名團員。整董鎮工會組織於1988年8月成立時有工會會員31名;2005年有工會成員53名。整董鎮婦女聯合會於1988年8月成立,至2005年,已召開四次婦女代會。整董鎮民兵組織於1998年4月組建,全鎮編為1個連,下設3個排,7個班,共有民兵70人。2000年成立民兵營,編為2個連,9個班,共有民兵180人,其中:基幹民兵60人,普通民兵120人。2005年編為3個連,10個班,共有民兵518人,其中:基幹民兵118人,普通民兵400人。[3]
自然風光
在整董這片熱土,隨處可見茂密的森林,潺潺的溪流,可謂"一山一景,一水一色"。其中最為秀美壯麗的是大河邊瀑布,大河邊瀑布距鎮政府駐地約10公里,她隱藏在一個峭壁之後,瀑布寬約5米,從20多米高的地方飛泄而下,衝進一個深潭,因日照時間短暫,加之四處草木茂盛,荊棘叢生,根藤纏繞,使得瀑布下面暗淡陰冷,水霧瀰漫,寒氣逼人,好比一下子到了冬天,待上半小時就渾身發冷,從瀑布出來後,陽光燦爛,小鳥鳴啾,又是另一個天地,另一種享受。看完了瀑布,你還可以到中董的聖水井邊喝上一口聖水解解渴,然後再到"拿粘哩"溫泉美美得來一個溫泉浴。
民風民俗
整董鎮的傣族民族特色保存比較完整,傣族群眾幾乎全都居住在傣族特有的傳統民居里,而最為集中的是城子的三個寨子(曼亂宰、曼賀井、曼賀),雖然是三個寨子,卻戶戶相聯,家家相對。在三個寨子的後山有建於1850年,造型優美,風格獨特的賀井塔,據說在傣族的佛塔中尚未發現與此塔類型相同的,上世紀80年代賀井塔被命名為縣級保護文物。除賀井塔外,還有同樣具有觀賞價值的曼宰塔和豐收塔。
每年的潑水節,全鎮的各族群眾就會在鎮中心的大青樹下敲響象腳鼓,跳起孔雀舞,潑起祝福水,弦樂笙歌,載歌載舞;到了晚上,年輕人們在大青樹下點起篝火,圍着篝火遊戲玩耍、互訴衷情。
社會事業
教育
建鎮後,整董鎮歷屆人民政府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兩基"教育作為重點抓緊抓好抓落實。1988年全鎮只有3所完小、6個教學點,在校學生877名,適齡兒童入學率為87.8%,教職工38名。1996年與國營農場子弟學校合併成立整董鎮中學,2005年全鎮形成擁有1所中學、4所完小的教學網絡,有教職工87人,小學在校生94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中學在校生425人;建立了整董村和曼灘村成人技校。
衛生
1988年全鎮只有1所農場醫院,1996年成立整董鎮衛生院,2005年有醫護人員32名,另有3個村衛生室,年門診達1萬人次,住院80人次。
科技
建鎮初期全鎮科技底子薄,群眾生產生活方式落後,山區瑤族還保留着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全鎮科技入戶40戶,帶動800戶。建立了優質稻(德優12)、嫁接西瓜栽培等示範樣板地。
精神文明建設
建鎮以來,全鎮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新的成績。具體表現為:一是電視機、電話機、手機、VCD、摩托車等生活用品走進千家萬戶,大部分村組修建了文明路和公廁;二是每年都利用潑水節、新米節等民族節日舉辦各類文體活動,弘揚民族文化;三是開展創建文明單位、文明村活動全鎮以 "創建平安和諧整董、打造民族特色新鎮"為主題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全面落實平安創建工作的各項要求。農村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體,普遍開展創建文明村、文明家庭、無毒村、平安村等精神文明活動。機關、站(所)繼續深化文明單位建設,開展平安單位創建活動。
民主法制建設
整董鎮黨委政府歷來重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狠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領導,健全機構,逐級簽定責任書,做到齊抓共管,社會治安案件年均查處率達96.7%。高度重視依法治鎮工作,積極推進"二五""三五""四五"普法。普法期間全鎮幹部職工考試率為100%,合格率達100%;農村普法對象參學率達90%,在校學生法制教育面達100%。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勤政廉政、依法行政,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水利建設
進一步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繼續服務好李仙江流域四級電站、臘戶河電站、曲水電站和勐野江電站建設;抓好城鄉道路改造工程;繼續實施好壩卡水庫、勐烈水庫加固工程;抓好勐康口岸建設和龍富口岸的申報工作等。從1988年以來,興修了松山林、席草塘、曼箐、江邊、七家等18條農田灌溉溝渠,總長55.8公里,灌溉農田998畝。2003年修建完成4條三面光大溝,灌溉面積3000多畝。引種了201、麻線谷等優質稻;複種作物有西瓜、甜脆玉米、拱棚蔬菜。
交通建設
1988年轄區內主要有整董至大過嶺國防公路28公里、至勐臘縣倮德村公路20多公里、至橋頭河鄉村便道路20公里,全鎮通路村民小組15個。2003年完成整董到康平鄉橋頭河彈石路鋪設工程。另有村組便道路100多公里。全鎮共有機動車輛900多輛。基層郵政所
郵電通訊
至2007年已完成整董鎮34個村民小組通電工程。全鎮電話通訊覆蓋率達85%,農村有線電視覆蓋率達77%。電話線路總長60公路,郵路總長37公里。
扶貧工作
到2007年底,已投入資金 346萬元,實施了13個溫飽示範村項目;實施了茅草房改造108戶,投入資金37.9萬元;使108戶540人貧困人口住房得到解決。截止到2006年,完成了跨地州(市)易地扶貧轉移安置261戶961人的計劃,各安置點基本生產用地、住宅基地、林地基本得到落實,安居工程、通電、通路、通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群眾生產生活得到進一步的改善,使移民真正"搬得來、穩得住、能致富"。重點突出畜牧業中科學養牛項目,注重培育畜牧支柱產業,2004-2005年到位資金7萬元,覆蓋整董村4個組7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