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數據通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數據通訊

數據通訊從50年代末期開始,電子計算機與通訊技術相結合,一種新的通訊方式——「數據通訊」應運而生。數據通訊是把數據的處理和傳輸合為一體,實現數字信息的接收、存儲、處理和傳輸,並對信息流加以控制、校驗和管理的一種通訊形式。

簡介

計算機與通訊線路及設備結合起來實現人與計算機、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通訊,不僅使各用戶計算機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而且極大地擴展了計算機的應用範圍,並使各用戶實現計算機軟硬件資源與數據資源的共享。對計算機的遠距離實時控制和對數據的遠距離收集等項工作,也都可以利用數據通訊來進行。用於數據通訊的通訊網,稱為數據通訊網。它分為專用數據網和公用數據網。專用網發展較早,仍普遍使用。在20世紀70年代前,公用數據通訊一般使用原有的公共電話網或電報網。70年代以來,隨着數據通訊迅速發展,開始建立公用數據網。而局域網則是一種專用的數據通訊網。公用數據網一般採用分組交換和電路交換兩種交換方式。分組交換能提高電路的利用率,更靈活地滿足實時數據通訊的要求。分組交換網是一種主要的公用數據通訊網。

評價

數據通訊技術共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電路交換技術、報文交換技術、分組交換技術和ATM技術。公眾電話網(PSTN網)和移動網(包括GSM網和CDMA網)採用的都是電路交換技術,它的基本特點是採用面向連接的方式,在雙方進行通信之前,需要為通信雙方分配一條具有固定帶寬的通信電路,通信雙方在通信過程中將一直占用所分配的資源,直到通信結束,並且在電路的建立和釋放過程中都需要利用相關的信令協議。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在通信過程中可以保證為用戶提供足夠的帶寬,並且實時性強,時延小,交換設備成本較低,但同時帶來的缺點是網絡的帶寬利用率不高,一旦電路被建立不管通信雙方是否處於通話狀態,分配的電路都一直被占用電路交換技術主要適用於傳送和話音相關的業務,這種網絡交換方式對於數據業務而言,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數據通信具有很強的突發性,峰值比特率和平均比特率相差較大,如果採用電路交換技術,若按峰值比特率分配電路帶寬則會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如果按照平均比特率分配帶寬,則會造成數據的大量丟失。其次是和語音業務比較起來,數據業務對時延沒有嚴格的要求,但需要進行無差錯的傳輸,而語音信號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失真但實時性一定要高。分組交換技術就是針對數據通信業務的特點而提出的一種交換方式,它的基本特點是面向無連接而採用存儲轉發的方式,將需要傳送的數據按照一定的長度分割成許多小段數據,並在數據之前增加相應的用於對數據進行選路和校驗等功能的頭部字段,作為數據傳送的基本單元即分組。採用分組交換技術,在通信之前不需要建立連接,每個節點首先將前一節點送來的分組收下並保存在緩衝區中,然後根據分組頭部中的地址信息選擇適當的鏈路將其發送至下一個節點,這樣在通信過程中可以根據用戶的要求和網絡的能力來動態分配帶寬。分組交換比電路交換的電路利用率高,但時延較大。[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