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敬畏食物是我的家風(孫同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敬畏食物是我的家風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敬畏食物是我的家風》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敬畏食物是我的家風

最近看到一篇題為《舔碗》的文章,作者寫他如何向長輩們學習舔碗,直到成為自己的一種「絕活」。舔碗行為是珍惜糧食的體現。

舔碗的情景在我小時候並不鮮見,我的鄰居奶奶吃飯的時候就曾經舔碗,粥吃完了,用舌頭在碗上舔一圈,舔的時候嘴裡發出吱吱的一陣響。回家後,我把看到的情形說給我的祖父,祖父聽了,說我們不學她,這碗你舔了,下一頓誰吃?其實,在當時,跟鄰居奶奶比,我家的條件還要差一些,但可能是一種習慣使然,我家從來不舔碗。

不過,祖父對糧食的珍惜近於苛刻。小時候,每在吃飯的時候,如果有誰將飯粒掉到桌子上,祖父肯定會板起臉來叫我們撿起來吃掉。有一次,我將幾顆飯粒掉在地上,祖父站在那裡,一句話不說,眼睛盯着看我,見我沒有動靜,便自己彎下腰,撿起來放進了自己的嘴裡。祖父的這個舉動,讓我以後吃飯的時候再也不敢掉飯粒。我妹妹比我小六歲,到她的時候,家裡條件已經好些了,但祖父對糧食的珍惜依然沒有一點改變。妹妹吃飯愛掉飯粒,祖父雖然不再到地上撿起來吃,卻捉回來一隻雞,拴在桌子底下,專門撿食妹妹掉下的飯粒,這成了妹妹的一個笑料。

祖父絕對不允許浪費食物,如果誰糟蹋了,他會指着天空,說:「老天爺知道了,會打雷轟你的!」祖父固執地認為,浪費食物,就是冒犯了菩薩,是會遭報應的。事實上,祖父是個老黨員,他並不迷信,我想只是想藉助菩薩的神威,警告那些浪費者。我上學以後,讀到《憫農詩》,裡面的一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懂詩文的祖父卻一直說這是世界上最好的詩。

那些年,我家過年,廚房門上一直貼「粒米須當惜,寸薪切莫拋」的對聯,祖父就用這副春聯警醒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珍惜食物。

1960年春天,祖父因為長期食用榆樹葉、榆樹皮和草根等,患了嚴重的浮腫病,路都走不動,險些死去。祖父時常說,是我大祖父家的一碗麵條救了他的命。祖父對食物的敬畏我想就是源於對飢餓的刻骨記憶。

母親也是愛惜食物的榜樣。母親時常跟我們說:「挨過餓,才知道食物的珍貴。」母親從來捨不得浪費一粒糧食。打完場以後,麥場周圍地上散落着一些麥粒,母親俯下身子,一粒一粒地撿起來,午後的太陽,曬得她滿臉是汗。撿拾麥子的時候,母親幾乎是匍匐在地上,忙了半天,只撿到小半瓢兒麥粒,母親卻很有成就感地說:「又撿了這麼多!」現在想來,母親撿麥粒的姿勢,真的有些像虔誠的朝聖者,她是把糧食當成一種信仰在膜拜。

在糧食最緊張的那幾年,母親總是想方設法改善我們的生活。我家最多的時候有九口人,祖父、父母親和我們兄弟姐妹六個,祖父年老不能參加集體勞動,母親也是常年生病,不能做重體力活,全家只有父親一個整勞力,因此,到了年底,眼看着人家能分到不少工分糧,我家卻分不到。而這時候,正是我們長身體時期,飯量很大,到了春二三月,家裡就會出現青黃不接,母親想出種種辦法來彌補,比如用山芋蘿蔔煮飯煮粥,或者乾脆就以煮山芋為主食。集體地里的蘿蔔挖完了,母親便去尋找漏下的蘿蔔頭,挖回來煮爛,和上少量的麵粉製成「黃貓兒」。「黃貓兒」是我們缺吃年月的美食,甜甜的,糯糯的,一時吃不了,切成片子,曬乾,炒成「黃貓片」,也很好吃。黃貓兒讓我們度過了艱難的歲月。

終于堅持到麥收。麥收時節,放學一到家,母親就叫我們下地撿麥穗。集體化的時候,人們在收捆麥子的時候,時常會掉下一些麥穗,我們的收穫不小,因此,在生產隊夏糧還沒有分下來之前,我家就先有了小小的「夏收」,母親將我們撿回來麥子打脫下來,曬乾磨麵,做成饅頭,以此獎勵我們。自己動手勞動換來的成果,吃在嘴裡,覺得格外的香。

祖輩們對食物的情感已經融入到我的血脈里,珍惜和愛護食物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生活習性,這種對食物的情感和珍惜蔚然成為我的家風,日常生活中,我一直在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訓告誡我的子女,樹立以儉樸和節約為榮的理念,讓後代們傳承先輩那種節儉和勤勞持家的品格。這也是我寫下這篇敬畏食物的目的所在。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