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相會(刀郎演唱歌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敖包相會》是電影《草原上的人們》中的插曲,原唱王樹理、吳秀雲,後由刀郎於2006年翻唱,收錄於專輯《披着羊皮的狼》中。
刀郎在尊重經典歌曲的前提下,引進新疆編曲風格,用其特有的滄桑嗓音進行了二次創作,使得該歌曲煥發了不一樣的光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敖包相會
譜曲/作曲:通福
歌曲原唱:王樹理、吳秀雲
翻唱者:刀郎
作詞;瑪拉沁夫、海默
發行時間:1952年
創作來源:海拉爾河畔的一首古老的情歌
類型:電影插曲
歌曲簡介
《敖包相會》是電影《草原上的人們》插曲。《草原上的人們》根據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短篇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改編而成。這首歌流傳甚廣,電影中的原唱是長影樂團的王樹理和吳秀雲。因該歌詞情真意切旋律朗朗上口,傳唱多年。翻唱版本非常的多,王潔實謝莉斯合唱版、刀郎版、卓依婷版,甚至於布仁巴雅爾與娜吉勒合唱的原汁原味的蒙語版等。
專輯介紹
繼原創專輯《喀什噶爾胡楊》之後,刀郎於2006年發行專輯《披着羊皮的狼》。收錄了《披着羊皮的狼》《阿瓦爾古麗》原創歌曲,以及《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吐魯番的葡萄熟了》《草原之夜》《駝鈴》等翻唱歌曲。
《披着羊皮的狼》為刀郎原創歌曲,最初為譚詠麟演唱。
刀郎在《披着羊皮的狼》里所有的翻唱歌曲里,都進行了全新的編曲以及嘗試。在尊重經典歌曲的前提下,引進新疆編曲風格,用刀郎特有的滄桑嗓音進行了二次創作。使得這些經典民歌煥發了不一樣的光彩。
《敖包相會》是這樣。《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吐魯番的葡萄熟了》《草原之夜》《駝鈴》也都有着明顯而獨特的刀郎印記。
即使是原創歌曲《披着羊皮的狼》,也不例外。這首歌最初刀郎創作之後送給好友譚詠麟,譚詠麟的版本也流傳廣泛,但是刀郎演唱的版本,卻與之有很大的區別,無論是編曲還是風格,都帶著明顯的刀郎風格。
歌曲歌詞
詞:瑪拉沁夫
曲:通福
演唱:刀郎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喲
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
我等待着美麗的姑娘呀
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喲嗬
如果沒有天上的雨水呀
海棠花兒不會自己開
只要哥哥我耐心地等待喲
我心上的人兒就會跑過來喲嗬
其他歌詞
版本一:(男)15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喲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我等待着美麗的姑娘呀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喲嗬(女)如果沒有天上的雨水呀海棠花兒不會自己開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喲你心上的人兒就會跑過來喲嗬 版本二:(男)15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喲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我等待着美麗的姑娘喲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喲嗬(女)如果沒有天上的雨水呀海棠花兒不會自己開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喲你心上的人兒就會跑來喲嗬 版本三:(男)15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我等待着美麗的姑娘呀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喲嗬(女)如果沒有天上的雨水呀海棠花兒不會自己開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喲你心上的人兒就會跑來喲嗬
敖包簡介
敖包又叫鄂博,蒙語「堆子」的意思,敖包最早本是用作道路或界域的標誌,後來演變成為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和漢族的土地廟大概差不多。敖包一般是堆石成台,沙漠中則用柳條堆成。牧民們每年在六七月間祭敖包,儀式結束後,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姑娘和小伙子則藉此機會躲進草叢裡,談情說愛,互訴衷情,這就是敖包相會。因為歌詞第一句是: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喲,所以人們有時誤稱這首歌為:「十五的月亮」。
敖包溯源
瑪拉沁夫1930年8月8日生於土默特右旗吐日根布村(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太平鄉),「瑪拉沁夫」意為牧人之子。他是貧苦牧民之子,從小挨餓受凍,15歲便參加八路軍。這種出身和經歷決定了他文學創作的主導方向。他創作、編劇的小說、電影《祖國啊,母親》和《活佛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分別以在阜新地區馳騁戰場的雙槍紅司令烏蘭和阜新人王扎拉為原型,這當然與他在阜新的出生、成長經歷有關。被老舍譽為「文壇千里馬」的瑪拉沁夫曾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常務書記等職。近十年來,他曾數次回到家鄉阜新,看到家鄉天翻地覆的變化,老人感慨萬端。
前不久,中央電視台一檔文藝節目中,再次出現了瑪拉沁夫的面孔。他向主持人說起《敖包相會》這首歌的歌詞創作過程時,自然而然地說起了自己的童年時代:「我的家鄉,在遼寧阜新……」
這首海內外盡人皆知、人人都能唱的歌曲《敖包相會》,使得「敖包」一詞在中華各民族當中有着廣泛的知名度,可是對蒙古族以外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敖包,仍然是一個模糊或陌生的概念。許多男人在唱着《敖包相會》,把美麗的姑娘等來了,卻可能一直沒弄清「敖包」究竟是什麼。有人說,敖包可能指蒙古包;有人說,敖包是寺廟的意思……這,都是對「敖包」一詞的誤解。其實,「敖包」是蒙古語譯音,意為用木、石、土壘成的堆。祭祀敖包,是古老、神奇的蒙古高原上最常見,而且最熱鬧的祭祀活動。在祭敖包這一祭祀活動中,敖包是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壇。
那麼,古老、遼闊的蒙古高原上的敖包究竟起源於什麼呢?記者就此查詢了大量史料和學術文章,以圖找到最科學的說法。一些學者認為,「祭敖包」是薩滿教的源頭。因為薩滿教義有三種信仰內容,一是大自然崇拜,二是圖騰崇拜,三是始祖崇拜。而祭敖包是以大自然崇拜為目的。因此,祭敖包與敖包文化來自比薩滿教更早更為原始的信仰和文化形態。
有的學者認為,敖包文化作為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活化石,是從初民時代留存到今天的信仰的見證。從象徵意義上說,石堆可能代表高山,敖包上的樹或樹枝可能代表森林,是天地山川神祇的棲息之地,亦是祖先魂靈要回去的聖地。
如果排除敖包的宗教、象徵意義,按着人類在初民時代的生存需求考慮,敖包在北方草原產生的最根本原因能是什麼呢?許多學者認為,它的初始意義,便是路標。它是人們為了在茫茫草原上辨方向、求生存而動用的智慧之舉。後來,逐漸演化為一種圖騰,崇拜它,信仰它,對它許心愿,祈求幸福,這便成為人們在生存之外求發展的願望……就這樣,敖包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越積澱越深厚,越流傳越久遠。隨着歷史的發展,敖包作為路標作用,日漸淡去,逐漸成為一種祭祀、紀念活動,再後來又帶上了旅遊文化的色彩。
敖包文化
敖包,起源於蒙古高原,但並非蒙古高原獨有。凡是蒙古族相對集中居住的地方,譬如新疆天山、內蒙古草原、青海草原和東北半農半牧區,處處可見敖包的蹤跡。作為與內蒙古毗鄰的阜新,亦有許多敖包,而且阜新的敖包文化頗有特色。
從今年四月至八月,記者偕同市教育局原副局長、阜新中小學鄉土史地教材作者之一王崑山和民間考古學家羅顯明、考古愛好者王振宇等人在阜新廣袤的山野行走,分別在阜蒙縣佛寺鎮、大巴鎮、王府鎮、七家子鄉、太平鄉等鄉鎮發現了十餘座敖包。
我市民間考古學家羅顯明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再加上經過多年的實地勘察和走訪,對阜新地區曾存在的敖包和現存的敖包已有較為準確和詳細的研究。他說,敖包,按結構上區分,可分為單體敖包(即孤敖包)和群落敖包。群落敖包都是以中間為一個大敖包,周圍有多個小敖包(即卒從敖包)。大敖包與卒從敖包排列的形式不一。敖包以參加祭祀活動的人群、屬地劃分,可分為旗敖包、地區敖包、村屯敖包、氏族敖包。阜新原有敖包275座,現存10餘座。位於大巴鎮關山的旗敖包歷史較為悠久,為孤敖包,高達12米,寬28米。王府鎮舍不歹村敖包、佛寺鎮八吉營子村和解放村敖包、七家子鄉舊貝營子敖包和太平鄉奇金台敖包皆為群落敖包,而且主敖包周圍的小敖包都是13個。阜新地區祭敖包的時間為每年農曆4月2日、7月2日和7月13日。祭敖包時,人們都要身着盛裝,從四面八方來到敖包前,把帶來的石塊加在敖包上,用哈達、彩帶、祿馬旗等物將敖包裝飾一新,然後將鮮乳、奶酪、黃油、白酒、磚茶等物品擺放在祭包前的祭案上。主持祭祀者先從祭敖包的供品中取上一份給德高望眾的長輩後,眾人可分享敖包的賀喜格(福份子)——奶酪、黃油等物,據說若能分享敖包的福份子,將會萬事如意。祭完敖包後,眾人可聚在一起,暢飲美酒美食。隨着時代發展,祭敖包活動在原有的祭祀禮儀和內容上,增添了許許多多的文化內涵,內蒙古一些地區的祭敖包活動還加進了小型那達慕、歌舞比賽等活動。
讓敖包文化多一些旅遊色彩
時下,諸多地方風物、宗教文化、民俗風情皆已成為旅遊文化。與阜新毗鄰的內蒙各市、旗、縣,將敖包文化演繹得色彩繽紛。不僅在傳統的祭敖包節日中融入了許多諸如賽馬、摔跤、歌舞等娛樂活動,而且在敖包的壘建形式上有了許多創新,如磚砌敖包、水泥敖包、琉璃敖包等各式各樣的敖包。馳名中外的內蒙草原文化節中,敖包文化是其必不可少的內容。
與內蒙古地區相比,阜新在開發敖包文化、給敖包文化賦予旅遊意義的文章,還沒有真正做起來。
願敖包文化給阜新的旅遊文化增添幾許生機,幾分色彩![1]
歌手簡介
中文名:羅林
身高:175cm
出生地: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羅泉鎮
出生日期:1971年6月22日
民族:漢族
職業:作詞、作曲人、歌手、音樂製作人
粉絲名稱:刀迷、稻米
生肖:豬
星座:巨蟹座
別名:刀郎、羅三碗(酒量大)、刀哥、刀、刀刀
國籍:中國
性別:男
代表作品:2002年的第一場雪、情人、衝動的懲罰、愛是你我、黃玫瑰、西海情歌、披着羊皮的狼 [2]
經紀公司:北京九雨天下音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配偶:朱梅
主要榮譽:獲第十二屆「五個一工程」獎
刀郎原名羅林,中國流行樂壇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傳奇男歌手。1971年6月22日出生在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重龍鎮一個普通藝人之家,2004年憑藉一首《2002年的第一場雪》為世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