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效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效雕,南山有雕,鐵翅金睛,羽中之雄也。穿林貫藪,搏攖同類無遺。有鴟鶚鷹鸇輩佐其虐,巢無寧羽矣。於是諸禽 同謀效之。

原文

   南山有雕,鐵翅金睛,羽中之雄也。穿林貫藪,搏攖同類無遺。有鴟鶚鷹鸇輩佐其虐,巢無寧羽矣。於是諸禽 同謀效之。海上元鳥飾為雕,澤中鴻雁化為雕,藩籬斥��習為雕,處堂燕雀勉為雕。野雉邀烏而謀曰:「舉世皆雕,我與若得不雕乎?」烏曰:「以君性耿介,又多文采,更學為雕,誰可攖其鋒者?小人有母須反哺,恐貽慈氏憂,不能效也。」

——李世熊《物感》

賞析

這則寓言圍繞着鐵翅金睛的鳥中之雄大雕,刻劃了眾多的鳥類形象:有助惡為虐的鴟鶚(貓頭鷹)、鷹鸇(zhan一種猛禽),有因為害怕或企羨雕的威猛而企圖模仿它的群鳥,從騰飛海上的元鳥(玄鳥即燕子)到寄人籬下]的燕雀(小雀)。最後,連文采美麗自詡為品行剛直不阿的雉即野雞也動了心。然而,卻也有特立獨行,堅決拒絕效雕的小烏鴉。作者運用映襯和渲染的手法,以雕為中心,造成大和小、強與弱、眾與寡等方面極大的聲勢反差,使烏鴉的形象分外強烈鮮明地突現出來。

這幅群鳥圖影射了封建社會政治舞台上的形形色色。作者所處的明末,朝政昏暗,權閹當道,勢焰熏天,不但小人黨惡,一般朝臣、大小官吏也都極力趨附。在這種情勢下,要保持自己的節操同奸邪勢力作鬥爭是多麼不容易。寓言中着力描寫的野雉和烏的對話,雖然只有簡短几句,卻反映了政治形勢壓迫在士大夫文人即知識分子群體中所引起的深刻動盪、分化。野雉「性耿介,又多文采」,顯然是喻指那些曾標榜清高正直而終於動搖變節的文人,他們竟也打算在舉世混濁中「淈其泥而揚其波」,結果遭到烏鴉的嘲諷。烏鴉雖然毛羽並無文采,卻有一顆崇高而美麗的靈魂。它用「小人有母須反哺」為辭委婉拒絕了野雉之邀,表面上看,是以「孝」抵制「效」,實際內涵則是:政治上的動搖即意味着道德上的墮落。作者以烏鴉喻指下層文人和普通人民。這裡,野雉與烏鴉的外表與內心美醜又形成多麼鮮明的對比!

這則寓言運用雙關手法刻劃形象很有特色。「有文采」,本來是野雞毛羽的特點;「性耿介」,則是野雞雄冠高距的形象引起人們的擬人化聯想,這兩個特點又非常切合作者諷刺的那類士大夫文人的身份、特長和思想特徵。烏鴉反哺,是關於這種鳥的生活習性的傳說。《本草綱目·禽部》:「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寓言對這一特徵的描述又把下層人民樸素的道德觀念生動而準確地傳達了出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