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雨(廖春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故鄉的雨》是中國當代作家廖春波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故鄉的雨
久旱思雨,更念故鄉。我思念故鄉的雨,哪怕是雨季,也不乏童趣,留下美好的記憶。
夏雨猛烈,轟轟隆隆,不像春雨溫柔,淅淅瀝瀝,秋雨多愁善感,纏纏綿綿,冬雨冷漠,沙沙啦啦。然而,五六月份的自然界,生機盎然,物產豐富,最受孩子們的喜歡。
每逢風停雨住或和風細雨時,我們就成群結隊奔向河溝腳。沿路茂盛的紅苕藤、馬鈴薯苗、玉米杆被風吹雨打得橫七豎八,裸露出初長的塊莖與棒子,鮮嫩嬌羞,惹人注目。綠樹環繞、落英繽紛、流水淙淙的溪溝內,能撿拾從稻田、荷塘、水庫沖跑的精疲力竭的草魚、鯉魚、鰱魚、鯽魚、團魚,還有黃鱔、泥鰍、螃蟹等。河床兩岸,也常見浪擊上沙灘的魚兒,肚皮泛白,奄奄一息,有的閉目,尚可食用。
空氣清新,鳥語花艷。夥伴心馳神往的,還是一頭鑽進黑黝黝的松林間,那裡的樅菌、地木耳、野小蒜等如雨後春筍似湧現,任由採摘不盡。特別是野生樅菌,呈紅褐色傘開狀,可謂名貴的山珍,下麵條、燉土雞或豬肉、清炒,香味濃郁,鮮美無比,營養價值高,堪稱菌中王子、素中之葷。
春雨滋潤禾苗生長,農夫卻在饑荒度日。秋天是收割的季節,遇雨搶收忙不開交,哪有閒情四處遊逛。冬雨嚴寒,關門閉戶,一派肅殺景象,野外覓食,微不足道。夏天烈陽炙烤,熱浪滾滾,一場暴雨後,涼風習習,又將大飽口福,誰不高興呢?
雨只要及時,就不討人嫌。當然,也有過頭雨,十天半月不歇,這便是雨季。對南方來說,一般在夏秋。彼時,非緊要必需農活,少有人冒雨耕作,多數男人聚堆吹散牛下棋玩牌,女人邊拉家常邊扎鞋底或鞋墊,小朋友捉迷藏跳房子不亦樂乎。我愛獨處看書,但躲在閣樓上屋檐下,常有鼠竄和雞飛狗叫,也聽到雨滴院壩翠竹,附近農作物拔節聲響。
枯燥無聊的雨季,父母仍勤勉勞動。父親擅長篾匠活,整天編織背簍、笆簍、撮箕、簸箕、箢篼、筲箕等,不時哼唱民間故事和歌謠,實在睏倦,眯縫着眼,點頭仰腦,鼻涕直掉,也不休息。母親剁豬草,煮豬食,餵完嗷嗷待哺的豬群,又餵牛羊兔,甚至雞鴨鵝。把畜禽餵飽同時,準備眾家人飯菜,有時忙不過來,喊我燒火,她圍着灶台轉,累得汗流浹背,從不言苦。
現在,父母離世,人去屋空,再也沒有家務操持了。隨着城鎮化如火如荼地推進,老家幾乎成為空心村,昔日一百四十多人的生產隊,常住人口已不足十人。河溝草木叢生,湮滅人行便道。人去不了,野獸猖獗,偷襲莊稼,私闖民宅,滿目瘡痍。下雨天的快意,不知與誰分享。我臨風懷想兒時,尤其是故鄉的雨。可這一幕,或許夢鄉,還會重演。不過,夢醒時分,淚濕枕巾,身處何方,愈加模糊。雨引發鄉愁,陪我入暮年。而那逝去的,不止是歲月,還有純樸簡單,真切的幸福感。 [1]
作者簡介
廖春波,重慶仲裁委國際仲裁員,萬州區司法局二級調研員、公職律師,自由譯者,愛好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