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故鄉的歌(楊廷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故鄉的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故鄉的歌》中國當代作家楊廷松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故鄉的歌

認識邱林,緣起他的第一本記錄軍旅生涯的文集《南疆碎影》。在一次酒席上,有人故意將「碎影」說成「破影」。一桌嘻嘻哈哈的笑聲中,我卻讀到了邱林一臉的嚴肅。這認真的態度,說明他在固守文化的崇高節操,以自身的人格維護創作者的尊嚴。看得出,他在努力克制內心的衝動,保持沉默,以示對文學藝術不容調侃的忠貞。

那一回,我印象深刻。自那時起,我開始了認識他,並對他多了幾份尊重。

之後,他又出版了《鄉村二月》散文集。並親筆簽名送了一本書給我。讀了他的文集,我寫了一篇讀後感,因怕「打不到鼓當中」引人笑話,不敢在報刋上發表。

近年來,邱林花了五年時光,跑遍都昌山山水水,拍攝有關圖片,採訪名人隱士,實地考察奇山廟宇、農耕器具、本土特產,民風民俗,……將由古至今散落在民間的寶貴文化挖掘、思考、整理、結集出版了圖文並茂的宏篇巨著《我的都昌》。

一個人,一輛摩托車,一隻行囊,一路風景;但也經歷過風雨兼程,路途艱險和風塵僕僕的艱辛,走遍都昌這片遼闊而又神奇的土地,這並非一般的心血來潮之人可以完成的事業。如大港鎮的高塘村,周溪鎮的堂蔭島,一個地處深山老林,一個坐落於鄱陽湖水中央。這地方平素很少有外人涉足,他先後多次實地考察,吃住在村民家中,親身體驗鄉俗民情和優質的傳統文化。雖然同在一個縣域管轄範圍內,但各鄉鎮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有時,為了弄清楚某一文明的文化脈絡,或者為了拍攝某一張滿意的圖片,他利用節假雙休日,多少回騎上摩托車往返在鄉間小路上,流連於祠堂庭院,與奇人異士、純樸老農促膝談心。一點一滴,記錄真實。記錄下來的事情在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上有根有據,不杜撰不捏造,使文章讀起來真實親切。

為了文學,風餐露宿,走村串戶,堅守信仰。用文人特有的敏銳去觀察、去思考,清醒地了解周圍環境捕捉有價值的素材,將散落在各地的優質文化盡收行囊。

是的,文化,說到底是一種實踐狀態,有炊煙的地方就存在文化。實踐、勞作、思考、提煉和書寫,決定着文化存在的真實性。

《我的都昌》,之所以被廣大讀者所推崇,因為她不是那種關起門來搞一些自得其樂的東西,而是傳達一種信仰。面對故鄉,他情真意切,自然就不在乎餐風露宿、孤苦寂寥之苦。他對文學藝術的執着追求,的確不同凡響,確實令人感動,讓人敬佩。文化,應當由智慧的眼光去觀察,去發現,去挖掘,智者的妙筆去書寫,那山那水那人才有永恆的靈魂。

在當下物慾橫流的時代,有人把文學愛到深處,愛到真心實意,用生命去愛,確屬難能金貴。當豪華轎車競相奔跑在寬敞的公路上時,邱林背着行囊騎上摩托車顛簸在鄉間小路上,一身汗漬,一臉風塵,撿起路邊散落的優質文化,他具有點石成金的本領,他將青史留名。

《我的都昌》,運用了散文形式,有情節,有詩意,有人物,有事件。這是地地道道的民俗文化,農耕文明決定的詩情,不是毫無意義的娛樂消遣,不是粗製濫造的腐蝕人的東西。

邱林在做一件很多人想做而從來沒有人做過或者他人沒有做成的大工程。他成功了。

一個普通作家憑自己的毅力、良心和學識完成了一部前人想做而沒有做成的偉大業績,邱林是幸運的。

《我的都昌》,記錄了祖祖輩輩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情感交流的儀式上,作家選擇了故鄉的歌。

《我的都昌》,沒有個人無病呻吟,沒有風花雪月,沒有多愁善感,不見花前月下的庸俗。對於故土,他語言乾淨利索,曉暢易懂,色彩明亮。

我在《心路歷程》文中說過:人的一生,猶如蜜蜂的個體,一生中就釀出那麼一點點甜。人生的意義就偉大了,文學的意義就這麼接通了。這才是最美好的精神出路。

這裡有一個湖,中國最大面積的淡水湖。藍天下,鄱陽湖上,高聳着四季五顏六色的夢。岸上,蝴蝶飛越藍色的湖面。她的兒女,緩慢地、舒展地歌唱,像一隻喜鵲自鳴,春風在草叢中奏樂。歌唱母親,歌唱蝴蝶,歌唱湖水,歌唱父老鄉親。 [1]

作者簡介

楊廷松 1957年春天出生 大學畢業 2004年公開出版小說散文集《鄉俗》 散文集《一滴墨水》正在審稿中 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