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故鄉王家河,歡樂趣事多(王成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故鄉王家河,歡樂趣事多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故鄉王家河,歡樂趣事多》中國當代作家王成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故鄉王家河,歡樂趣事多

我的老家是四川廣安市協興鎮,這裡也是改革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故居。我老家的一切,深深吸引着我,牽掛着我。每次回到老家,總想去找尋兒時的歡樂,特別想去王家河邊走一走、看一看,回味過去的快樂時光。

王家河從我家老屋西邊彎彎繞繞而過,河水充沛碧綠,河水清澈見底,灘石潔淨,水草盡顯。挽起褲腳,站在水中,小魚小蝦游過,清晰可見。

「萬春橋上萬春波,草綠果香鳧鴨多,最是河上好風景夕陽處處起田歌。」王家河下游處,有一座高大的古老石拱橋——萬春橋,它建造於明代,橋上青石鑲嵌,橋欄佇立着石獅、石龍、石人,橋頭兩岸邊有枝繁葉茂的、10個人合圍都抱不住大黃角樹。老人們說,以前還有一座雕龍鐫鳳的風雨木樓佇立於橋中央,文革破四舊時拆毀了。那時,人們登樓遙望故鄉全景盡收眼底,整個山鄉,樹木茂密、蒼松古柏、巍然挺拔,黃角楊柳,綠影婆娑,野花遍坡,莊稼如茵,民房佇立,一派繁榮。

萬春橋下游還有一處百餘米寬、落差在50米以上的特大瀑布,那是著名的望春橋瀑布。雪白的瀑布自石灘的峭壁缺口驟然衝下,就像無數條白龍抖動銀須,狂奔着、怒吼着、噴雲吐霧,震耳欲聾,撲入墨綠色的潭中。

童年的夏天最歡悅,那時,王家河上的萬春橋石灘就是我們的樂園,我們一群孩子經常跑到萬春橋下的石灘上,光身裸體,或坐或臥,隨着清水從上游往下游漂流,土話叫做「坐梭梭灘」;漂流玩夠了,又跑到萬春橋瀑布下的深潭裡去衝浪、嬉水、蛙泳,或「打水仗」,或搬開岸邊石頭捉蝦抓蟹,一泡在水裡就是大半天,天不黑、肚兒不餓不回家。

我記得,我們那個時候游泳有兩個最快樂的遊戲——高台跳水和憋氣潛水。大家互相比誰膽子大、肺活量足,不怕痛不怕傷。誰在高台上跳水,在空中翻出的花樣多,誰就是英雄。我那時候膽小,經常跳水時,翻不出花樣,從數米高的土坡岩石上一頭倒入水中,就如同門板倒下,直挺挺地砸在水中,砸得水花四濺,肚皮或背部砸在水中,痛如刀割一般,其他小夥伴見狀哈哈大笑,嘲笑、譏諷、怒罵一片。我儘管肌肉撕裂地疼痛,牽扯着淚花滾流,但還得咬着牙,強撐着,不服輸,不喊痛,罵罵咧咧地爬上土坡岩石,繼續跟小夥伴們玩命地比試「花式」跳水、驚痛砸水……

住在河邊,我們除了個個都是「浪裏白條」和「水中蛟龍」,還會各種打魚、釣魚、摸魚、接魚技巧……,那各種弄魚的手法之絕妙,令人咂舌。現在,城裡人在魚缸里抓一條魚都費勁,可我們那時候,下河徒手摸魚好像個個都是一把好手。我曾經在洗澡時,將長褲脫下,將兩個褲管紮緊,再把褲桶放在水裡,在水面上吐幾泡口痰、丟幾片菜葉,那一群群貪吃的白條魚、船釘子(魚)、就游過來搶奪食物,我們將潛在水裡的長褲往上一提,就能網住七八條、十幾條魚兒……我們反覆動作,提拉長褲,就能把一條條活碰亂跳的肥美魚兒捉上岸,有時,洗一次澡,就能逮住半桶魚!

抓魚,是很愜意的一件事,那時候,遇到春夏下暴雨,稻田裡、河溝里全是流竄的肥美鯽魚、泥鰍、黃鱔,我們還有一宿半夜的端着個撮箕,在王家河邊流水的小河溝或稻田流水口去接鯽魚和泥鰍的,每次都接到滿水桶、滿魚簍的各種魚蝦,拿回家油煎水煮、黃燜,吃得滿嘴美味、滿口飄香。

最難忘的是,春夏之交的時候,河邊的桑葚成熟了,我們一群群小夥伴都爬上樹採桑葚吃,半熟的桑葚紅紅的,熟透了的桑葚是黑紫色的。桑樹很大,大家都爬上桑樹,騎在樹丫上吃桑葚,黑紫色的桑葚讓吃桑葚的人滿嘴染成黑紫色。大家歡聲笑語,嬉笑歡鬧,感恩大自然的饋贈。

河邊竹林就是我們小孩的桃花源,現在想起來那就是個美啊,各種鳥類鳴叫聲就是大自然的音樂會,令人陶醉。竹林旁邊各種野花爭奇鬥豔,美不勝收,芬芳四溢 。那時候,各種小動物也很多,總是能看見乖巧的烏龜、團魚在沙灘上爬行,鑽進沙堆里下蛋,野鴨、鴛鴦、白鶴、鷺鷥很多很多,村裡的小朋友都能經常撿到許多團魚蛋、野雞野鴨蛋,再采一些野菜拿回家改善一下伙食。小時候的生活很貧窮,吃頓煎野鴨蛋那是相當的美味啦。

到了冬天大雪過後,尤其是春節之前,我們還有用籮兜、網兜撒食,跑到河邊去蓋野雞、野鳥的,捉到野雞野鴨,我們就燉着吃,而且還挨家挨戶給鄉鄰們端一海碗湯肉過去,讓大家都跟着「打牙祭」……那時候,我們趕鴨放鵝,放牧水牛,把鵝鴨、水牛趕在河邊、把韁繩綁在牛蹄上,任由它們在河邊「草甸子」上吃草啄魚蝦,在小河裡泡澡游泳,它們也很通人性,也跑不遠,把肚兒吃圓了,把身上的髒污漂洗乾淨了,就來與牧牛小主人匯合。那時候,我們大家就在河邊嬉鬧、亦或是下水游泳打水仗、挖絆腳坑、抓鳥捉蝦,下小石子做的「趕角」棋。反正不管幹啥都不是主要目的,最終目的是大家能聚在一起舒服地玩耍。

天氣好的時候,我們就躺在河邊的草甸子上曬太陽,沐浴着大自然的花海的芳香,暢想着未來理想打算,心情特別放鬆和暢快。雨後的草甸子上會速生一種菌類,像木耳一樣,我們叫它「地木耳」,地上密密麻麻的,滑溜滑溜的,柔柔軟軟的。我們撿起來就是滿盆滿缽滿口袋,拿回家洗乾淨泥沙,炒雞蛋,做湯菜,做醬糊,口感極好,營養豐富。

那時候,我們餓了,就去河邊的沙地「偷」花生、甘蔗、紅薯、青苞谷,找一處土坎,修個土灶台,撿來竹笙殼、乾柴火,從家裡拿來鐵盆土缽,生火野炊,開始了原始的野餐。等到了秋季,大家還「偷」毛豆角,在地壟溝里燒着吃,俗稱「燒毛豆」,一個個吃的滿臉黢黑,一個個不是變成「黑李逵」就是「猛張飛」。

老家,還是我情牽夢縈的老家,每次回到老家,我都愛在夕陽西下後,散步去王家河邊的春堡山上遙望,但見曠野翠綠、流水潺潺、炊煙裊裊……這番景象,都讓我想起范仲淹《岳陽樓記》裡面的一段話: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而今,我的同齡人和同齡人的兒女們,都前赴後繼地走出了家鄉,不再沿襲先輩們的足跡去堅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們把夢想放飛到山外面的世界,落寂的家鄉缺少了那些昔日父輩們在平淡的山水間耕耘生活的風景。

「桃蹊李徑盡荒涼,訪舊尋新益自傷」,只有為數不多的老人和留住山林深處的山雀還在廝守着這一方平淡的山水,他們仍是家鄉最虔誠的信徒和侍者,為寂寞已久的鄉野初心不改地吟唱着漫山遍野的牧歌。[1]

作者簡介

王成志,重慶市渝北區人,60後生人,老警察一枚,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曾當兵蹲守過邊防「貓耳洞」、守衛過南海海疆,轉業後在市公安局青少年犯罪研究所工作,現在渝北區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