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春節和其他節日老風俗(尹燕忠)
作品欣賞
故鄉春節和其他節日老風俗
我的故鄉屬於魯西南地區的玫瑰之鄉,民風淳樸,鄉味濃濃,而節氣又過得神奇詭秘,很有故事文化味兒,令我遐思。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忙年,磨麵、做豆腐、蒸年糕、殺豬、殺雞、宰羊,趕集買年貨、縫衣服或上集買頭繩和衣服,臘月二十八九至三十,掃屋、貼對聯,炸魚、炸丸子,炸藕盒,包水餃。除夕夜天剛剛黑下來,家家開始在門前點火「照廳」,主人拿起早已準備好的乾草(穀草)紮成堆,點燃後,有的拿一束火把照遍各個房 間、院子裡的各個角落.最後堆在大門口火堆上,乾草倒向哪方,意為哪方來年吉祥、發財。 吃年飯、守歲是最重要的風俗之一,包水餃、吃水餃、請家堂、放鞭炮是除夕的主要內容,八十年代,中央電視台舉辦春節聯歡晚會以來,看春節聯歡晚會成了除夕夜的主要活動,午夜時分,隨着電視台零時的報時鐘聲.開始煮餃子,鳴放鞭炮,煮好的餃子要先供奉祖先,要在香台或大門屋門口把餃子湯灑一點澆奠,門口燃上香燭,然後全家人才一起圍桌而吃,此時炮竹聲此起彼伏,連成一片,正可謂「爆竹聲中辭舊歲,梅花朵朵報新春吶。拜年是春節活動的高潮,早晨一大早就開始拜年,城裡人拜年時熟人見面互相握手祝賀,說些「過年好」之類的吉祥話。在農村要先拜自己家的長輩,然後拜本族的長輩,有些地方要先向供奉的先輩以及在世的長輩磕頭,活人磕一個頭,先後做個揖,逝者磕三個頭。
長輩給個壓歲錢。 春節第一天禁忌最多。出嫁的姑娘初一不能回娘家,認為回娘家會把娘家吃窮。 初一不能吃麵條,據說吃了麵條一年麻煩不斷。不能打碎東西、不能動針線、不能掃地,違禁都是「破財」。「還忌空鍋」鍋里一定要放些餃子、饅頭之類,如果空鍋就意味着挨餓。 初二、初四,嫁出去的女兒紛紛攜夫回娘家,人們把大年初二媳婦們帶着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家人,叫「回門」。女兒回娘家,所帶禮物都要雙數,一般為活雞活魚,以象徵「年年有魚」、「大吉大利」。娘家人則要置辦酒宴招待女婿。女婿是這天岳父母家的貴客,吃飯喝酒時,要坐上座,岳父母還要請親朋好友來陪女婿。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一說破五,以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餃子。 這一天,家家都要包餃子.叫捏「破五」,以補破五之「破」。闔家飲酒吃團圓飯,暢談年事,忌說不吉利的話;小孩子們則燃放煙花爆竹,象徵着「崩」走窮氣迎來福星。舊俗認為初五以前 婦女不許動刀剪針線、不動生米生面生蔬菜,「破五」以前所吃的飯菜都是年前做好的,吃時加熱即可。初八,山里人稱這天要「八福」,就是吃菜豆腐一家人一年有福。 元宵節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主要活動是上燈、觀燈,所以又稱燈節。舊時老百姓習慣用麵粉做成十二生肖燈,做工細緻,形象逼真。寓意消病除災、人丁興旺。元宵節晚上.舊時農民人家用地瓜、蘿蔔、白菜疙瘩當燈座捕上燈芯,挖空填進豆油,點着燈芯,放在門兩旁香台上、灶王前、石磨上、家禽欄圈、牛馬羊棚、樹上、廁所等處。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基本上改用蠟燭。新娶的媳婦則要回娘家過十五,傳說是要過三年才能到婆家過十五,不然會死公公。
開展遊藝活動是元宵節的重要內容。扮玩形式各種各樣,扮玩節目。加鼓通、獅子舞、龍燈舞、高蹺、早船、花棍、秧歌、盤鼓、趕毛驢、斗王皮等應有盡有。舊時,扮玩節目要晚上上街表演也叫燈節。 如今元宵節,城鎮居民有吃元宵的習俗,我們這裡愛吃玫瑰餡的,香而甜。但農村里依然以水餃為多。元宵節之夜,城鄉居民一是到環秀公園觀看在平陰舉行的焰火晚會,二是到廣場觀看燈展。 二月二農曆二月二日,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這天家家戶戶有炒「蠍子爪」(料豆,即炒黃豆)的習俗。據說吃了「蠍子爪」能一年不被蠍子蜇、五消五毒。民間還有用草木灰在大門外曲曲彎彎撒進院內,叫「引龍回家」,以使百蟲不敢動。有的則在自己院內用草木灰撒成囤形,撒上糧食,中間放一磚,押上錢幣,以圖豐收。 清明節 冬至後105天為寒食,春分後15天為清明。舊時,寒食斷火,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清明是掃墳祭祖的日子,民間又稱為「鬼節」,與七月十五、十月一總稱為「三冥節」。寒食、清明本來是兩個節日,但民間大都把兩個節日合二為一。一般叫清明,少 數地方叫寒食節,但過節卻是在清明這天。清明節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煮雞蛋,據說吃了雞蛋「眼睛明」。其實,清明節是紀念春秋時代晉國大臣介子推的。他當時死在山中柳樹洞裡. 為防止別人找到他,百姓在山中遍插楊柳以擾之。從此,這天人們在家門兩旁都要插上柳 條,以紀念介子椎,沿習成俗至今。
端午節 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最普遍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 這天,家家戶戶幾乎都吃雞蛋和粽子,各家大門口都插艾條,有的還加插桃枝,據說可以避邪。這天天不亮大人給孩子腳脖手脖都繫上紅線,系上各色各樣的香包。 夏至節 夏至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多在陽曆6月22日前後。這一天,陽光照曬的時間最長。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這一天不少地方要吃涼麵條以紀之。煮熟的麵條撈出後放入剛從井裡取出的涼水裡,過水再吃,以示吃食可以「着涼」了。 六月六 農曆六月六這天,要「洗洗澡,曬衣服;看谷秀,請姑姑」。據說,這一天農民要曬衣,文人曬書,一年內不霉不蛀。白天曬水,晚上洗澡洗腳可免生痱子。 七月七 農曆七月初七又稱乞巧節或女兒節,習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這天,姑娘們聚到一塊互相學習織、繡技巧。晚上,要包餃子,擺供祭天。有的要玩到深夜,還要到葡萄架下去聽牛郎織女啦呱(說話)。聽到說話的女子,據說就能成為紡織、刺繡的伶俐姑娘、巧媳婦。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中秋佳節吃月餅是流傳已久的風俗。中秋節這天,在外的子女都會儘量回家與父母團聚,各家各戶都要置辦佳肴美酒,飲酒賞月。 重陽節《易經》一書將「九」定為陽數,農曆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所以定為重陽節。節日前後,秋高氣爽,風清月朗,可登高賦詩遠眺,或賞菊飲酒。在平陰,重陽節則有打圍(打獵)的習俗一直沿襲下來。圍場有,蓮花盤,長山嶺,三泰山,陶山等圍。晚間,則以獵物為餚,飲酒樂之。1988年開始,山東省把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逢這一天,有關單位都會組織老年人舉辦座談會、外出遊玩等活動。 十月一 十月初一這天,晚輩普遍都上墳添土祭祖。上墳的規模可大可小,但都俗稱「小上墳」。 臘八 農曆十二月初八為臘八節。臘八節這天,家家戶戶都熬臘八粥,醃臘八蒜,有的也包水餃。
據說喝了臘八粥能增福。 辭灶 臘月二十三日為辭(祭)灶日,民間俗稱過小年。據說這天諸灶王神上天,百無禁忌。民間家貧不能成禮者,多在此時嫁娶,謂之「趕亂歲」。 呵,永遠不忘老故鄉老院子老人老故事,永難忘懷那些帶有文化味兒的傳統老節日。
2019.9.24日上午[1]
作者簡介
尹燕忠,男,中共黨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