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政和文忌》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是洪邁編著的一部史料筆記。

目錄

原文

蔡京顓國,以學校科舉籍制多士,而為之鷹犬者,又從而羽翼之。士子程文,一言一字稍涉疑忌,必暗黜之。有鮑輝卿者言:「今州縣學考試,未校文學精弱,先問時忌有無,苟語涉時忌,雖甚工不敢取。若曰:『休兵以息民,節用以豐財,罷不急之役,清人仕之流。』諸如此語,熙、豐、紹聖間,試者共用不以為忌,今悉繼之,所宜禁止。」詔可。政和三年,臣僚又言:「比者試文,有以聖經之言輒為時忌而避之者,如曰『大哉堯之為君』,『君哉舜也』,與夫『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吉凶悔吝生乎動』,『吉凶與民同患』。以為『哉』音與『災』同,而危亂凶悔非人樂聞,皆避。今當不諱之朝,豈宜有此?」詔禁之。以二者之言考之,知當時試文無辜而坐黜者多矣,其事載於《四朝志》。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1]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容齋隨筆》[2]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視頻

政和文忌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