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放生,在淨慈寺(陳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放生,在淨慈寺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放生,在淨慈寺》中國當代作家陳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放生,在淨慈寺

落花無言

《放生,在淨慈寺》

到杭州,何止要去西湖走走?曾經那些佛剎林立,香火繚繞,晨鐘暮鼓,梵唄相聞,那些清風掃過的寺院群,連蘇東坡都捋着鬍鬚要贊:「臥聞撣老幾南山,淨掃清風五百間。」如今,不過一座孤寺。雖在歷史長河中,受盡劫難,傷痕累累,但依舊在重建與整修中,莊嚴宏偉。

抬頭仰望,大雄寶殿單層重檐,黃色琉璃瓦脊燦爛奪目,那口重達一百多公斤的新鑄銅鐘,鑄着趙朴初等人書寫的《妙法蓮花經》,竟有六點八萬字。每每黃昏,悠揚的鐘聲在暮色蒼茫的西湖上空蕩,南屏晚鐘,怎不叫人生出無限遐思?

最早知道淨慈寺,還是從楊萬里的《曉出淨慈寺》這首詩中習得。「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出寺見山,夕照山,山上有雷峰塔,山下則有放生池。

放生池,在許多佛寺也都相遇,每每見那些活鮮生命在池中相安無事,總駐足一會,神遊一會兒,感嘆一回,低思一陣。此放生池是北宋熙寧年間圓照宗本住持淨寺時修建的。當年經募化集萬人開鑿水池,故名「萬工池」,本來是以取水滅火之用。明朝時因盛淨土,提倡行善放生,該池才改為放生池。

放生是一種宗教行為。西湖放生,盛自北宋。如今,這亦不僅僅是一個放生的池子,更是一種激發眾生慈悲心的手段。

來此放生的人很多。生意不順的,買來烏龜,來此放生。家中遇事的,心下忐忑,也來此。也有求佛保佑,更有積善積德者。晨鐘暮鼓下,碧水池塘邊,放生者,態度虔誠,口中念念有詞: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希望你們被放以後,獲盡天年。臨命終時,乘佛本願,往生極樂。

人生種種,至此時,放赴生靈雲水間,慈悲、大愛添壽緣。或許,人心向善,才有這樣的善行。

回望,俗世凡塵,更多人困擾於功名,放不下內心種種慾念,此時此刻,來此處,看到放生池中悠然遊動或者爬行的小生靈,何嘗不可激起一絲善心?不可以善小而不為,舉手之下,或許,是善念的開始

在這裡,讓這一片乾淨的水源洗滌自己;讓一塊寧馨的土地過濾自己。在這裡,因為需要解脫負罪,所以前人挖掘了這塊臨時的不受責備的蒼白土地;因為需要逃離殘酷,所以今人延續了這條狹長的只會饋贈的透明水塘。

金魚與烏龜,並不懼人。

游魚陣陣,翻身嬉戲,或者首相纏,亦或者各自游弋。至於那些烏龜,更是形態各異,憨態可掬。

有的懶洋洋地在岸邊曬太陽,有的小龜爬到大龜身上撒嬌,也有的,探頭探腦,還有的,你追我趕,前呼後應,好一派安寧祥和之圖卷。

《梵網經》有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

漫漫輪迴,皆有因有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一種善與德,那放生,何嘗不是以動物為友,為命,為關懷?善待彼,積德在此。

縱然,在積福的有為善法中,世尊說過,救護有情生命功德極大。

放生而積福德,現世即可成熟,諸多公案,昭乎耳目。

想及我的奶奶,雖然未讀過多少書,一生於鍋台灶前,養兒育女,持家守業中度日,卻依然不忘施善。凡有乞討至門上者,皆待若親友,給他吃,給他水,與他們聊天,滿臉笑意,仿佛那不是來乞討而是訪親。

或受奶奶影響,我也曾見流浪貓,在夜晚的路上,在路邊的低牆上哀嚎,母貓帶着一群幼仔,時時探出頭來,待哺而母乳不足吧,那時,我常在經過的路邊,留下幾片麵包,甚至將火腿腸剝開放在它們牆根,伺之。

相遇即緣,雖如今移居別處,依舊心有千千念。

放生之舉,是一善舉。

生活常常,叫我們有惻隱之心,有行善之舉。甚至,是為一隻流浪的狗兒貓兒。

求知學益,守善尋真,或許,如淨慈放生,是簡便易行之放生善行。

放生池邊,依舊有賣烏龜的小商販,依舊有商業中的謀劃與慾念。

我沒有就地買生放生,生命有時,來來去去,皆順其自然,以已之力,買不盡這些烏龜,金魚。

或許,放生池,不在放生之舉。待生靈之行,在關愛生靈之念。

離別時,回望淨慈寺,梵宇層疊,宏偉莊嚴,晨鐘暮鼓,煙火裊娜,生生不息,心卻澄明一片![1]

作者簡介

陳艷,筆名落花無言。系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