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擂茶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擂茶粥廣東清遠農村地區的漢族傳統名點,「長相兀突,味道佳美」,「碗碗生津,匙匙養神」,是對清遠風味擂茶粥最恰當的描述。當地農村,或聯絡感情,或招待賓朋,或婚嫁喜慶,擂茶粥是必不可少的禮待,俗稱「半餐」 。因擂茶粥具有清熱解暑、提神生津、生津止渴、幫助消化、改善體質、延年益壽等功效而成了當地人們的食譜之一,經久不衰[1]


傳說典故

提起擂茶粥的來歷,有許多優美有趣的傳說
傳說一:東漢時期,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南征,恰遇天氣炎熱,瘴氣瀰漫,瘟疫肆虐,數百將士染病倒下。正在將軍苦思良策以圖應對時,當地一位老嫗為部隊的紀律嚴明,行為端正所感動,主動獻出秘方「三生湯」給將士治病。老嫗把生茶葉、生米、生薑等放在牙盆里,用山蒼樹把它們擂成糊狀,然後用沸水沖製成湯讓將士服用。將士們飲用了這種「三生湯」後,有病的迅速痊癒,無病的也可抵禦傳染。由於此物帶有發散、消滯、清熱的作用,取得治病防病的效果,一傳十十傳百,廣泛流傳開來。將士們為感懷老嫗救命恩德,命名「擂茶湯」。當地老百姓也仿吃之,並演變成擂茶粥。
傳說二: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交戰,因久旱酷暑,營中瘟疫橫掃,劉備的軍隊吃了當地人做的擂茶粥後治好了疫病打了勝仗。
傳說三:北宋的潘仁美。他奉宋太宗之命征服南漢王朝,到了南方水土不服,士兵們上吐下瀉病情嚴重,當地一老婦同樣炮製擂茶粥幫助士兵治癒。
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時期,英德游擊隊的隊醫就曾經採用擂茶粥食療法為戰士療傷 [2]


做法

擂茶粥是用陶製器具將山茶葉磨成粉末狀,再用冷開水、花生油調成漿,後用白粥調製的一種粥。由此可見,它的製作過程技術含量很高。
1、工具:特製陶盆(俗稱牙盆),它口大底平窄;擂茶棍一條,茶杯大小,長1.5米左右,下端刨圓,便於擂轉。這些擂茶棍的材質木屑含有纖維素和木糖,性味甘咸,無毒,具清熱解毒功效。
2、茶葉:選擇春分至清明前後採摘的山茶葉為上佳品,苦齋婆、雷公碗、狗貼耳、牛頭沫、漆大駁、布鏡耳、糖梨葉、楓樹葉等次之。茶葉採摘回來後,先揉搓茶青,再置於砂鍋用文火慢炒脫水,自然冷卻後用陶罐或干柚子皮密封置放,取出即可用。保存越好年月越久遠,擂茶粥的顏色越深味道越醇香,保健功效越顯着。
3、製作流程。先將茶葉用水洗乾淨放入牙盆內,用大腿夾緊牙盆,用擂茶棍,將茶葉擂爛後,再加入適量的水和花生油,擂成茶漿。可視個人口味喜好加入芝麻炒花生、薄荷、陳皮等佐料。
4、煮粥:大米七八成熟時用木勺把三分之二的米渣撈起,粥水要稀,最好能照出人影。白粥煮好後,將其倒入盛有擂茶漿的牙盆,再添入剛才撈起的米渣,加鹽攪拌均勻,一頓風味獨特的擂茶粥即大功告成。如果只喝擂茶水,用粥湯或開水沖兌即可[3]

視頻

【非物質文化遺產】茶洞擂茶粥


參考文獻

  1. 清遠美食--擂茶粥 ,搜狐,2018-07-03 18:13
  2. 英德傳統名點—擂茶粥|| 長相兀突,味道佳美 ,搜狐,2018-04-01 13:45
  3. 擂茶粥,香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