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撕裂鐵角蕨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撕裂鐵角蕨,植株高25-35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先端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約7毫米,基部寬0.5-1毫米,膜質,深褐色或紅棕色,全緣。

撕裂鐵角蕨形態特徵

撕裂鐵角蕨葉簇生;葉柄長4-6厘米,粗1-2毫米禾稈色,連同葉軸下部密被黑褐色的披針形鱗片,上面有淺闊縱溝;葉片線狀披針形,長20-30厘米,中部寬3-4厘米,兩端漸狹,頂部漸尖,一回羽狀;羽片20-26對,互生或基部的近對生,平展,有明顯的短柄(長1-2毫米),中部各對羽片相距9-12毫米,彼此疏離,斜菱形,長1.4-2厘米,基部寬6=9毫米,鈍頭,基部極不對稱,上側截形,呈明顯的耳狀突起,下側強度斜切(基部1/3-2/3切去),邊緣為不規則的條裂或片裂,基部上側常深裂達於主脈而形成一近扇形的小羽片,向上則深裂達2/3而形成長短不一的闊線形裂片,下部羽片與中部的同形,向基部漸變短並漸遠離。葉脈兩面僅可見,主脈下部1/3-2/3與羽片的下邊緣合一,側脈二叉,基部上側一脈常為三叉或二回二叉,纖細,斜向上,伸入裂片先端,但不達邊緣。葉草質,干後淡草綠色,兩面均平滑,下面略被淡棕色的星芒狀小鱗片,以後脫落;葉軸淡禾稈色,幼時下部密被與葉柄上同樣的鱗片,以後逐漸脫落,上面有縱溝,基部一對羽片的腋間偶有1枚被鱗片的芽胞。孢子囊群闊線形,長2-3.5毫米,棕色,斜向上,彼此疏離,生於小脈中部,在羽片上部的沿主脈兩側排列,並靠近主脈,在基部上側裂片的常為扇狀排列,不整齊,每羽片通常有孢子囊群5-8枚;囊群蓋闊線形,灰綠色,後變灰棕色,膜質,全緣,大部分開向主脈,部分生於小脈下側的開向葉邊。染色體2n=144。[1]

撕裂鐵角蕨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550-2600米的溪邊潮濕岩石上。

撕裂鐵角蕨分布範圍

產自於台灣北部雲南西部(漾濞、鳳慶、雙江、景東)、西藏東南部。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北部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撕裂鐵角蕨繁殖方法

採用分株繁殖孢子繁殖

分株繁殖:再春季植株萌發前,挖起母株,進行分株。將分株苗再備好的土地上按行距20-30厘米開穴栽植。

孢子繁殖:在5-6月份,當植株葉背面孢子囊變成棕褐色時,採摘孢子葉片,去掉無孢子囊群的葉片部分,裝入硫酸紙袋內,封口,做好標記,置於通風乾燥處,待孢子成熟後彈射入袋內。孢子非常細小,似塵埃,黃棕色。手機的孢子可裝入試管內,置於4℃冰箱中低溫保存備用或隨即播種。將過篩腐殖質土拌少量鈣質土和細河沙,拌勻,裝入花盆內,盆土量為盆容量的2/3為宜。用沸水澆淋以消毒滅菌,除去種子、苔蘚、地衣等植物,待盆土充分冷卻後即可播種。由於孢子非常細小,播種時應屏住呼吸,將孢子均勻地撒入盆土基質上,也可將孢子製成懸濁液噴灑在基質上。博後用玻璃或塑料薄膜蓋住盆口保濕,並防止其他雜物進入。將播種盆置於無陽光直射而散射光充足的地方,溫度最好控制在20℃-30℃。孢子培育期間應保持基質濕潤,可將播種盆放入淺水池中浸潤,或用噴水壺小心噴水。約半個月後,便可見到綠色原葉體,此時尤應注意保持盆土濕潤,以原葉體(配子體)表面保持有適量水霧為好,以便於精卵結合,提高受精率。約30天後,原葉體上便可長出幼孢子體。當幼孢子體長出3-4片葉時,便可移栽於幼孢子體移植地。移植半個月,可先將盆上覆蓋物打開1/3,繼而打開1/2,最後全部打開,以使幼孢子體逐漸適應外界環境。移栽時,用小木棍或其他器具在畦土上按行距10-15厘米壓或劃1-1.5厘米深的橫溝,用鑷子將幼孢子體夾放於溝內,每隔5厘米放幼孢子體一小叢,用溝土使其穩正,澆水濕潤即可。[2]

撕裂鐵角蕨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選擇隱蔽、濕潤的林下或林緣地栽培,土壤以肥沃疏鬆、深厚的鈣質壤土為好。選地後,清除雜草、灌叢、荊棘,深翻20厘米,耙細整平,使土壤疏鬆平整,具有透氣、透水性。每畝撒施過篩腐殖質土及適量鈣鎂磷肥,作為1.3-1.5米寬的畦。

田間管理:在鐵角蕨生長過程中,應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保證田間小氣候有較高的空氣濕度。經常中耕除草,使地面疏鬆,不板結,五雜草。每年4-5月和8-9月應分別追施1次人畜糞水。冬季清園,清除植株枯黃葉及其灌叢、雜草,以利來年植株生長。[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