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辛棄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圖片來自搜狐網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這首詞是一首憂時感世之作。上片描寫春意闌珊之景,以表對春光的無限留戀和珍惜之情;下片敘寫美人遲暮,用漢武帝陳皇后失寵的典故,來比擬自己的失意。詞中表層寫的是美女傷春、蛾眉遭妒,實際上是詞人藉此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憤慨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之情。全詞托物起興,借古傷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國之痛於一體,沉鬱頓挫,寄託遙深,其情調婉轉悽惻,柔中寓剛

原文

辛棄疾〔宋代〕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怕 一作:恨)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譯文

還經得起幾迴風雨,春天又將匆匆歸去。愛惜春天我常怕花開得過早,何況此時已落紅無數。春天啊,請暫且留步,難道沒聽說,連天的芳草已阻斷你的歸路?真讓人恨啊春天就這樣默默無語,看來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樑畫棟間的蛛網,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飛絮。

長門宮阿嬌盼望重被召幸,約定了佳期卻一再延誤。都只因太美麗有人嫉妒。縱然用千金買了司馬相如的名賦,這一份脈脈深情又向誰去傾訴?奉勸你們不要得意忘形,難道你們沒看見,紅極一時的玉環、飛燕都化作了塵土。閒愁折磨人最苦。不要去登樓憑欄眺望,一輪就要沉落的夕陽正在那,令人斷腸的煙柳迷濛之處。


賞析

  本篇作於淳熙六年(1179)春。時辛棄疾四十歲,南歸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作者滿以為扶危救亡的壯志能得施展,收復失地的策略將被採納。然而,事與願違。不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擠打擊,不得重用,接連四年,改官六次。這次,他由湖北轉運副使調官湖南。這一調轉,並非奔赴 他日夜嚮往的國防前線,而是照樣去擔任主管錢糧的小官。現實與他恢復失地的志願相去愈來愈遙遠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擺下酒席為他送別,作者見景生情,借這首詞抒寫了他長期積鬱於胸的苦悶之情。

  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失寵女人的苦悶,實際上卻抒發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屢遭排擠打擊的沉重心情。詞中對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對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強烈不滿。

  上片寫惜春、怨春、留春的複雜情感。詞以「更能消」三字起筆,在讀者心頭提出了「春事將闌」,還能經受得起幾番風雨摧殘這樣一個大問題。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發,實際上卻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勢而言的。本來,宋室南渡以後,曾多次出現過有利於愛國抗金、恢復中原的大好形勢,但是,由於朝廷的昏庸腐敗,投降派的猖狂破壞,使抗戰派失意受壓,結果抗金的大好時機白白喪失了。這中間雖有幾次北伐,結果均以簽訂屈膝投降的「和」而告終。北伐的失敗,反過來又成為投降派販賣妥協投降路線的口實。南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匆匆春又歸去」,就是這一形勢的形象化寫照,抗金復國的大好春天已經化為烏有了。這是第一層。但是,作者是怎樣留戀着這大好春光呵!「惜春長怕花開早」。然而,現實是無情的:「何況落紅無數!」這兩句一起一落,表現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落紅」,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徵。同時,它又象徵着南宋國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陰虛擲,事業無成的感嘆。這是第二層。面對春天的消失,作者並未束手無策。相反,出於愛國的義憤,他大聲疾呼:「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這一句,實際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說明:只有堅持抗金復國才是唯一出路,否則連退路也沒了。這兩句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歸去是無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規律,但卻強行挽留。詞里,表面上寫的是「惜春」,實際上卻反映了作者恢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對投降派的憎恨。這是第三層。從「怨春不語」到上片結尾是第四層。儘管作者發出強烈的呼喚與嚴重的警告,但「春」,卻不予回答。春色難留,勢在必然;但春光無語,卻出人意外。所以難免要產生強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無可奈何之際,詞人又怎能不羨慕"畫檐蛛網"?即使能象"蛛網"那樣留下一點點象徵春天的「飛絮」,也是心靈中莫大的慰藉了。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複雜感情交織在一起,以小小的「飛絮」作結。上片四層之中,層層有起伏,層層有波瀾,層層有頓挫,巧妙地體現出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陳阿嬌的故事,寫愛國深情無處傾吐的苦悶。這一片可分三個層次,表現三個不同的內容。從「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是第一層。這是詞中的重點。作者以陳皇后長門失寵自比,揭示自己雖忠而見疑,屢遭讒毀,不得重用和壯志難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層,作者以楊玉環、趙飛燕的悲劇結局比喻當權誤國、暫時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閒愁最苦」至篇終是第三層,以煙柳斜陽的淒迷景象,象徵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現實。

  這首詞有着鮮明的藝術特點。一是通過比興手法,創造象徵性的形象來表現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時局的關切。擬人化的手法與典故的運用也都恰到好處。第二是繼承屈原《離騷》的優良傳統,用男女之情來反映現實的政治鬥爭。第三是纏綿曲折,沉鬱頓挫,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詞風。表面看,這首詞寫得「婉約」,實際上卻極哀怨,極沉痛,寫得沉鬱悲壯,曲折盡致。

簡評

  此詞作於淳熙六年(1179)。作者在此借春意闌珊和美人遭妒來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詞裡面的玉環、飛燕,似是用來指朝中當權的主和派。辛棄疾在淳熙己亥前之兩三年內,轉徙頻繁,均未能久於其任。他曾在《論盜賊札子》里說:「生平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這與「蛾眉曾有人妒」語意正同。作者本來是要積極建功立業的,被調到湖北去管錢糧,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調到湖南,還是管錢糧,當然更是失望。他心裡明白朝廷的這種調動就是不讓恢復派抬頭。一想到國家前途的暗淡,自不免要發出「煙柳斷腸」的哀嘆。表面看來,詞人是在傷春弔古,實際上他將自己的哀時怨世、憂國之情隱藏在了春殘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寫中。詞里所流露的哀怨確有對朝廷表示不滿的情緒。《鶴林玉露》雲此詞:「詞意殊怨。斜陽煙柳之句,其『未須愁日暮,天際乍輕陰』者異矣。便在漢唐時,寧不賈種豆種桃之禍哉。愚聞壽皇見此詞頗不悅。」當年宋孝宗讀到這首詞心中非常不快,大概他是讀懂了其真意。

  此詞的寫作手法頗似屈原《離騷》,同樣是以香草美人為比興,來抒寫自己的政治情懷。風格上,一變辛詞常見的豪放,偏向柔美一路,委婉含蓄,卻又與一般寫兒女柔情和風月閒愁的婉約詞大有不同。今人夏承燾評之曰:「肝腸似火,色貌如花。」

創作背景

  公元1179年(淳熙六年),辛棄疾南渡之後的第十七年,時年四十歲,被朝廷支來支去的他再次由湖北轉運副使改調湖南轉運副使。這次,他由湖北轉運副使調官湖南。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擺下酒席為他送別,他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詞。

簡析

  這首詞是一首憂時感世之作。上片描寫春意闌珊之景,以表對春光的無限留戀和珍惜之情;下片敘寫美人遲暮,用漢武帝陳皇后失寵的典故,來比擬自己的失意。詞中表層寫的是美女傷春、蛾眉遭妒,實際上是詞人藉此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憤慨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之情。全詞托物起興,借古傷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國之痛於一體,沉鬱頓挫,寄託遙深,其情調婉轉悽惻,柔中寓剛。

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