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摩訶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摩訶山,位於山東鄒平市與章丘區交界,是長白山脈中最大山群,主峰摩訶山(又名沫湖頂,古稱摩訶峰、摩訶頂),因古時山頂有禪院,而以佛語「摩訶」二字得名。位鄒平縣城西南11.5公里處,海拔826.8米,為長白山脈最高峰,以佛語「摩訶」二字得名,並以命名整個山脈。

整個摩訶山群是東南西北走向,長約10公里,方圓約40平方公里,象橫空出世的黛青色屏障,橫亘鄒平縣南部,成為鄒平、章丘兩縣的自然分界[1]

摩訶山是著名的林果產區,張高水杏、棗、柿等都比較知名。西北部山脈黌堂嶺北峪中昔有醴泉寺及范文正公祠,為鄒邑之勝跡。已進行旅遊開發。

中文名稱: 摩訶山

所屬山系: 山東長白山脈

地理位置: 山東鄒平市與章丘區交界

走 向: 東南~西北

長 度: 約10公里

寬 度: 4公里

主 峰: 摩訶山(沫湖頂), 826.8米

面 積: 40餘平方公里

位置境域

摩訶山,位於山東省北部鄒平縣與章丘區交界處。山群大體呈東西走向。鄒平縣境內東西長約12公里,南北寬約4公里,方園40餘平方公里,是長白山脈中最大山群。

地質構造

摩訶山在鄒平地區南部,構成鄒平地區的基底是前震旦系變質岩系和下古生代地層,現已被深埋在地下幾千米。從中生代早期印支運動開始,特別是從侏羅世開始的燕山運動以來,構造岩漿活動強烈,形成了鄒平破火山口。鄒平破火山口原為一巨大的環狀構造,夾持於金山一姚家峪和文祖兩條近南北向斷裂之間。北端被齊河一廣饒斷裂切去一弧,成一馬蹄形,中部又被周村—肖鎮斷裂攔腰分割成兩塊。長白山區為南部隆起的一塊,北部一塊則隱伏於地下。整個火山口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鄒平城西王家莊一帶為噴發中心。由於破火山口受區域構造的控制,又受火山活動特殊應力場的制約,從而形成環狀和放射狀斷裂等構造特徵。

圍繞破火山口中心發育了一系列環狀斷裂帶,多由正斷層構成,產狀直立或向中心陡傾(60°—85°),部分斷裂被輝長岩、二長岩充填,形成半環狀岩牆。環狀斷裂帶可分成三環:外環由歪歪頂子、大寨、沫湖頂(亦稱摩訶頂)、千峪頂、白雲山組成;中環由青龍山、四尖山、雪花山、伏虎山等組成;內環由鳳凰山、會仙山、老人峰、印台山、於茲山、黃山組成。環狀斷裂一般以多條平行小斷裂組成階梯式斷裂帶或密集裂隙帶,多向破火山口內傾。特點是:傾角較陡,多在75°~85°之間;正斷層或逆斷層,均顯示張裂性質;單條斷層落差不大,多在幾十米,但階梯狀斷層累計落差可達幾百米;斷裂走向時隱時現,不是貫通斷裂;沿斷裂帶多見有斷層角礫岩和寬數米至數十米之破碎帶,並有熱液蝕變、礦化及次火山岩充填。

地貌特徵

摩訶山屬長白山脈,系泰沂山區北麓的低山丘陵區。山區長約31公里,寬10公里,地連一市(淄博市)、兩縣(章丘縣、鄒平縣),橫跨縣內臨池、好生、西董、青陽、鄒平5個鄉鎮。低山丘陵面積為196.02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5.66%。長白山區地勢高峻,海拔在200米以上,整個山脈為北西一南東走向,呈鏈狀,半環形展布,水系則呈放射狀散開。 摩訶山,除主峰摩訶頂外,多分布在山脈中部與章丘縣交界處,又多為崮頂山,山頂平緩,山坡陡峭,溝谷深切。

氣候特點

摩訶山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但更迭不均,冬季最長,夏季次之,春秋季最短。大陸性和季風性明顯。縣內大陸度指數為64.7,季風指數為39,年平均氣溫適中。但冬寒夏熱,年振幅很大;晝暖夜涼,日變差較大。降水量較少,且有較強的不穩定性和不均勻性,易發生旱澇災害,旱災居多。年內風向變換明顯,冬季多西北風,春季多西南風。

土壤植被

摩訶山地區,土壤類型主要是褐土。

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和山前沖積平原地區。褐土剖面通體呈棕色或褐色,通常由表層、澱積粘化層和鈣積層三個基本層段組成,表層腐植質層較薄,粘化層由殘積粘化和澱積粘化構成,鈣積層含氧化鈣最多。土壤PH值在6.5左右。根據褐土的發育階段、碳酸鈣在剖面中淋溶、澱積特點和地下水影響,褐土土類又可分為4個亞類。

褐土性土亞類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中上部,雜草叢生,間有疏林草地或岩石裸露地,農業難以利用。此亞類境內只有1個土屬,3個土種,即極薄層石渣土、薄層石渣土、中層石渣土,其中極薄層石渣土質量最差。

淋溶褐土亞類主要分布在低矮山丘,近山階地和山麓平原上。剖面土體深厚,層理清晰,表層為中壤,質地適宜,耕性良好。PH值在6-7之間,適宜一般作物生長,為較理想之土壤。此亞類只有一個土屬。據土體結構可分為4個土種,即粘心坡黃土、坡黃土、礫石腰透黃土和粘腰坡黃土。

褐土亞類群眾俗稱黃土,主要分布在山丘中下部的水平梯田、近山階地以及山前沖積平原上。褐土亞類表層質地適中,耕性良好,通透性適種性較好,自然肥力較高。據成土母質類型可分為3個土屬。即坡積洪積褐土、洪積沖積褐土、黃土狀母質褐土。坡積洪積褐土土屬又分為2個土種。粗黃土和中層粗黃土。洪積沖積褐土分為7個土種。其中面積較大,有代表性的3個土種為透黃土,粘心透黃土和礫石腰透黃土。黃土狀母質褐土只有本身一個土種。

潮褐土亞類主要分布于山前緩平地下端。潮褐土亞類土壤耕作歷史悠久,土壤熟化程度較高。耕性良好,適宜種植各種作物。

低山丘陵地區,植被主要為苔蘚、地衣、裸子植物、藻類植物、真菌植物、被子植物等,自然植被覆蓋率低。丘陵上部草本植物主要為白草、黃白草、拐草、狗尾巴草等,木本植物很少,只有零星黑松、刺槐等喬木,酸棗、荊條等灌木,無人工植被。丘陵中部,多為疏林草地。木本植物有刺槐、黑松等喬木和酸棗、荊條等灌木,草本植物主要為白草、黃白草、扒根草、野菊花等,人工植被有柿、杏、軟棗等樹種。丘陵下部,土層較厚,雜草叢生,林木繁茂。針葉、闊葉林相間,主要有刺槐、黑松、側柏、本地楊、香椿、榆樹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黃白草、香草、熱草、狗尾巴草等。嶺坡梯田,人工植被主要有柿、杏、蘋果、梨,桃、山楂等樹。糧食作物主要有地瓜、穀子等耐旱作物。

山前傾斜平地,自然植被良好,木本植物為闊葉喬木,主要有楊、柳、榆、槐、桃、梨、柿、杏、蘋果、石榴、花椒等各種樹木。草本植物有熱草、馬唐草、墩草、灰菜等。人工植被以小麥、大麥、玉米、豆類、高粱、蔬菜等為主。

水文水系

摩訶山主峰沫湖頂,東有迴路峪,峰迴路轉,細流淙淙,系黛溪河兩支流之源頭。黛溪河,古名沙河,《齊乘》稱蒙水,因源於摩訶山下黛泉,又匯諸澗溪水,故名黛溪河。黛溪河系鄒平縣南部山區自然形成的排洪河道,發源於以摩訶山為中心的18條山峪,上游分兩大支流:一條匯西董鄉西峪、八柱台、大馬峪和上下回諸峪之水,經由家河灘、尚莊至西董村西,向北至崔家營南;另一條匯杏林、秦家溝以南諸澗之水,經黃家河灘、南石至崔家營南,與南來支流匯合,穿於茲山、印台山之間,北流繞鄒平縣城折向西北,至上口村西南入杏花河,總長23.6公里,流域面積97.5平方公里。1958年以前,涓涓細流(約0.3立方米/秒),常年不斷。汛期洪流直下,過水流量達110立方米/秒。因河道縱坡大,流速急,經常泛濫成災。自1958年,經過多次治理,中上游建起水庫塘壩,雨水偏少之年,黛溪河水斷流。

主要山峰

摩訶山,又名沫湖頂,位於縣城西南11.5公里處,海拔826.8米,為長白山脈最高峰,以佛語「摩訶」二字得名。山頂古時有禪院、佛塔,遺蹟尚存。摩訶山山勢陡峻,峭壁絕崖,氤氳萬狀,靉靆鎖山,常有「山下煙雨山上晴」之奇觀。山北有蘿圈峪,其勢最險,芻牧不至。其東有迴路峪,峰迴路轉,細流淙淙,系黛溪河兩支流之源頭。

大頂子,摩訶山以西1公里,海拔795米,與沫湖頂連峰接脈。又西北為貓頭峰,海拔765米。

黌堂嶺(章丘區稱黌塘嶺),又名黌山,摩訶山西北3公里、章丘相公莊鎮西北4公里處。山峰有道士帽、風門頂,皆峻岭高山,海拔分別為631米、553米。嶺北峪中昔有醴泉寺及范文正公祠,為鄒邑之勝跡。嶺下有范公讀書洞,闊深2米,可容數人,史稱「上書堂」。四周山陡如壁,秀木參天,澗水潺湲:野花斑爛,堪為幽境奧區。

狻猊峰,摩訶山西北4公里,黌堂嶺以西之高峰,海拔699.2米,又名歪歪頂子。西北為雕窩峪,峪深數里。西北峪口狹窄,宛如束口布袋,易守難攻,形勢險要,為隋末王薄起義遺址。

蓮花山,狻猊峰北1公里,雕窩峪之東山。山頂巨石集束,傾斜四開,酷似蓮花怒放,橫出峰巔,名曰蓮花台,為長白山一大奇觀。

黑峪頂,摩訶山西北5公里,雕窩峪之北山。諸峰錯立,奇險多狀,海拔為497米。迤西為大寨頂,海拔470米。

黃花山,黑峪頂東北小山,海拔187米。山下舊有黃花山寺,今廢。

梯子崖,摩訶山西北5.5公里,雕窩峪之西南峰。山勢嵯峨,青崖危岩,成階梯狀疊立,險不可攀,海拔556米。與大寨頂互為雕窩峪口南北之屏障。

長白山,摩訶山西北8公里,一脈山峰呈南北走向,為小長白山,當地俗稱西山。主要山峰有鯰魚頂、狗屎尖子、大峪頂等。鯰魚頂東有石埠坂峪,有一腸徑可通山南章丘縣。

鳳凰山,摩訶山西北8公里,小長白山北部邊緣小山,海拔187米。縣內鳳凰山有三:分別在青陽鄉青陽村西南、鄒平鎮張高村西、好生鄉山旺村東(好生鄉內為凰山,鳳山在今周村區境內)。

劈尖頂,摩訶山東北1.5公里,海拔618米。

種金頂,摩訶山以東2.5公里,海拔514米,北為超壑峪。

水尖頂,摩訶山以東3公里,又名圍子頂,海拔543米。山頂有石牆,系古代百姓避亂所築,北有桃花峪。

黃石寨,摩訶山以東3.5公里,海拔459.7米。

雪花山,摩訶山以東4公里,海拔446米,山石黑白相間,有麥飯石儲藏。

台山,摩訶山以東4.5公里,海拔413米。

團山,摩訶山東5.5公里,台山東南1.5公里,孤巒孑立,海拔210米。

虎埠山,又名虎伏山,團山以東0.5公里,海拔173米。山勢如虎臥伏,黛溪繞其下,山南有台頭水庫。

雙乳山,摩訶山東偏北5.5公里,台山東北1公里。雙巒微露,下有乳泉,故名。海拔230米,其東南為牛眠山、東北為李山、北為龜山,皆海拔百米以上低山。

象山,摩訶山東北3公里,越劈尖頂一隆起高峰,海拔445.3米,南有超壑峪,北臨大壑、黛溪北支。

窮漢寨,摩訶山西北2公里,貓頭峰以北,海拔526米,呈南北走向,其北為雞屎疙瘩,海拔477米。

四尖山,摩訶山西北3.5公里,雞屎疙瘩以北,四峰並出,如利劍直擎,險峻異常,海拔444米。東臨大峪,西坡下有醴泉,昔有醴泉寺。

摩訶山以南以西還分別有臥牛山、長白山、玉泉山、石龍庵、玉皇山、歪歪頂等,皆屬章丘境。

歪歪頂,位於章丘區相公莊鎮駐地東北9公里處,梭莊村東。海拔699.2米。

臥牛山,位於章丘區相公莊鎮東北5公里處。海拔252米,面積約0.5平方公里。

果品特產

柿子,柿子是縣內一大特產,主要生產於南部西董、臨池、青陽和鄒平鎮4個鄉鎮。西董鄉最多,年均產139.3萬斤,占全縣總產量的40.2%。青陽次之,年產60餘萬斤。全縣年總產達350萬斤。縣內柿子有車頭柿、方柿、平柿、擎柿、托柿、小柿、水柿、花柿、油星柿等10多個品種。車頭柿最多。車頭柿皮薄無核,味甘肉細,是旋制柿餅的主要品種;方柿、平柿漿多味甜;托柿果實最大;小柿小巧玲瓏,熟透後甜如蜂蜜,且樹齡長,可達200年之久;油星柿無大小年之分,年年果實纍纍,適應力極強;擎柿成熟最晚,立冬後採摘,故又名「冬柿」。柿子加工成「柿餅」,質韌霜厚,是人們喜愛的佳品。柿餅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葡萄糖,有清熱、止咳之效,是治療咽喉腫疼、口舌生瘡的良藥。大部分運銷黃河南北各縣市及華北、東北各地,柿餅每年有一部分出口運銷國外。

張高水杏,南部山區盛產水杏,以張高水杏為最佳,主要產地為鄒平鎮的張高、賀家、姜家洞一帶,已有400餘年的歷史。張高水杏個大如桃,脆而酸甜,氣味芬芳,食之清爽可口,且營養豐富,含多種維生素,可加工成多種髙級食品和杏脯,又可製成中藥醫治疾病。品種中最好的要數「抽把子」和「關爺臉」。水杏上市早,俗有「小滿三日杏發黃」之說。張高水杏年產量在百萬斤左右,暢銷全國各地。

山楂,山楂又叫紅果或山里紅,縣南部山區盛產。主要品種有大金星、小金星、敞口、萊蕪黑紅、青口、大貨等10種。果實呈方園形或扁園形,大紅色,果皮密布細點,少光澤,較粗糙。山楂營養豐富,有較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味酸甜,易貯藏,質地綿軟可口,可加工成山楂片或山楂脯。

軟棗,軟棗又稱黑棗,盛產於南部山區,是著名的本地特產果品。軟棗樹高冠闊,果呈園形,大小如葡萄,未熟呈黃色,味澀甚,成熟後須在陽光下晾曬成黑色方能食用。味甘甜,經霜打後食之更佳。年產量在十幾萬斤以上。

香椿芽,香椿芽盛產於西董、青陽、鄒平鎮一帶山區,年產量在150萬斤以上,為縣內一大經濟優勢。香椿芽分紅芽和青芽兩種:紅芽稭粗肉嫩,芽葉油光紅亮;青芽碧中帶黃,鮮嫩異常。清明時節的椿芽俗稱「黃練芽」,鮮嫩可口,清香獨具。椿芽按採集的早晚分等級,清明節前後為最佳,穀雨以後次之,再晚枝葉纖維粗硬,品質下降。南部山區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種香椿樹,80年代以來為發展多種經濟,一些村莊開始用塑料大棚培植香椿芽,一年四季隨時都能採集,春節前後每斤高達50-60元。

植桑養蠶

鄒平縣境內植桑養蠶歷史悠久,南部山區尤盛。據1922年《山東各縣勸業所報告書》載:「鄒平城南一帶,為舊時宜蠶區域,桑樹極多,故鄉村農戶,幾無一家不養蠶者,但養蠶之法,純沿舊習,蠶種均系土種。桑樹黃魯、黑魯最多,湖桑甚少」。長山城「東南一帶素為蠶桑發達之區,養蠶者固屬日漸增多。近年以來,繭價驟增,即城北一帶農民,亦漸知栽桑養蠶利益甚大,植桑者亦日漸增多」。齊東「縣境自經水患以後,蠶業久已荒廢,近年以來,迭經勸導,種桑養蠶者所在多有,除舊有桑株外,去年勸種20000株,今春由省購10000株,分配四鄉栽植,桑樹逐漸增多,蠶業逐漸發展」。又據當時記載:鄒平縣種植湖桑1000餘畝,其餘皆植宅旁隴畔,每年產桑320萬斤,全縣養蠶者計有3600戶,以城關廂及城南郭莊一帶為最盛,從業人員8000餘人,年產繭87萬餘斤;長山縣計有桑園5000餘畝,養蠶者5428戶,以城關廂及槐行、馬尚一帶為最多,年產黃繭20萬斤,白繭2670斤;齊東縣養蠶者51戶,年產繭400餘斤。為發展推廣之計,各縣明令成立林桑公會,並制訂簡章,派員下鄉宣傳推廣。此後,縣內桑蠶業大為發展。據《中國實業志》載:1932年,鄒平縣養蠶戶有3800戶,年產蠶繭5.5萬斤;長山縣有養蠶戶2000戶,年產蠶繭93.75萬斤。

1930年代中期,鄉村建設研究院設蠶業合作指導處,倡辦蠶業合作社,取締土雜蠶種,從鎮江引進諸桂等13個桑蠶優良品種,聘請3名技術人員指導蠶種催青和稚蠶飼育,培養技術人員,下鄉在各村設立表證室,以推廣種桑養蠶。全縣養蠶業迅速發展,蠶業合作社也漸次增多。1936年,合作社達到21個。在此基礎上成立蠶業聯合社,統一組織合作社蠶繭的收購、烘乾、繅絲、銷售等事項,蠶農頗為受益。

「七七」事變後,日軍入侵,戰火迭起,特別是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山東時,騷擾尤烈,破壞慘重,養蠶業陷入凋零境地。建國後,國家大力發展桑蠶生產。1955年,縣內引進湖桑及華九、華十、雲漢、雲文等桑蠶種,在西董建立催青室,共催共育,在台頭建立收繭站。1957年蠶繭產量達到11.7萬斤。後受「大躍進」影響,桑蠶生產遭到很大破壞。1961年,全縣僅生產蠶繭6800斤。1964年,國民經濟進行調整,蠶業生產有所恢復。在九戶、碼頭建立桑林基地,先後引進湖桑32號、大雞冠、小雞冠、黑魯、黃魯等桑樹品種。是年春天,西董鄉中王村育苗16畝。1965年經嫁接改換成良種12萬株,在中王、馬莊、朱塘等村莊建立專用桑園200畝,同時大力發展地邊桑。1960年試養夏秋蠶,獲得成功,在全縣推廣。同年在鄒平城建立催青室,從江蘇引進湖桑32號,從益都引進大白條等良種桑20萬株,在九戶公社王家,碼頭公社來牛、歸蘇,魏橋公社小坡,長山公社田家,禮參公社牛王等6個大隊建立專用桑園168畝。

1975年後,連續二年從南方調人廣秧3100擔,育苗栽桑4550畝,嫁接良種桑420萬株。從全國各地引進桑樹良種42個,在長山前窪大隊建立良種試驗園25畝。同時,引進蘇16、蘇17、東肥×華合、東春×757等優質良種。1977年,縣建立蠶絲公司和烘繭灶,在長山和黃山建立繅絲廠。1978年,全縣蠶繭產量達到11.35萬斤。

文化旅遊

勝跡

醴泉寺,位於長白山西部黌堂嶺下,青陽鄉南陳村南。傳為南朝宋齊高僧莊嚴法師所建,後廢。至唐中宗時,寺僧仁萬重建。寺成時東岩有泉湧出,唐中宗特賜名「醴泉寺」。寺院三面環山,一面靠水(古滸山濼),風景優美,占地40餘畝。建築主要有大佛殿、文昌閣、碧霞行宮、范文正公祠等。古柏參天,堂宇巍然。佛殿內大石佛就山石雕刻,如地湧出,僅頭部即1米多高。院內有古碑30餘通。宋朝范仲淹青少年時曾就讀於此。寺南山陰處有讀書洞。1939年清明節,日軍「掃蕩」,寺院毀於一炬,現僅存唐志公碑一通。1980年定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2004年至2006年兩年間,縣委縣政府先後投資1200萬元在寺廟原始的基礎上,重修和擴建了醴泉寺。

醴泉寺唐碑,位於青陽鄉南陳村醴泉寺遺址。715年(唐開元三年)立。碑高2.5米,寬1.1米,厚0.3米,碑座已壞,碑首斷裂,正面碑文已模糊難辨。碑首刻文尚清晰,為「大唐齊州章邱縣常白山醴泉寺志公之碑」,背面陰刻南北朝高僧志公半身像,此碑為古寺遺存的唯一碑石。

范公祠,座落於長山鎮河南村,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之享堂。舊志載,該祠為1065年(宋治平二年)邑人知縣韓澤所建。後經元、明、清多次修葺,最後一次修葺為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建築分主殿和後殿,皆為歇山式,四角飛檐,斗拱相扣。因年久失修,損壞嚴重,現僅存大殿3間。有古槐一株,俗稱「懷中抱子」,為宋治平二年韓澤所植,至今濃郁茂盛。1984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范公書院,在鄒平城西南35里醴泉寺范文正公祠南,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為知縣李興所建。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知縣程素期修葺,後廢。

楊家峪抗日溝,位於西董鄉楊家峪村西南1.5公里處,四面環山,形勢險峻。1943年9月14日,長山縣大隊二連(俗稱鋼八連)被日軍包圍於此,激戰競日,大部壯烈殉國。建國後,鄒、長人民將烈士們殉難的山谷命名為「抗日溝」,並修一橋,名為「抗日橋」,以紀念浩氣長存的革命英靈。

雕窩峪風景區,位於鄒平縣青陽鎮西阿陀村南5華里處,深邃寬闊的山谷長達3華里。青陽鎮自1993年起,對峪中王薄起義舊址進行綜合開發後,形成了自然、人文、廟文化三大景觀。自然景觀有雕窩峪隋末(公元611年)第一次農民起義遺址、九頂峰、天門、美井、筆尖石。1993年恢復了王薄起義遺址,從石門到碧霞祠3里多長的峪中,建造了雕塑「王薄亭和王薄像」,並書寫了各種體裁的斗方大字,雕刻在不同位置的懸崖、峭壁上,供遊人雅賞、觀光。1993年雕窩峪恢復山會,時間定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在此前一周時間為會期,九月初九為最後一天。山會期間,聘請知名劇團在此演出助興,地方小吃別具特色,旅遊者絡繹不絕。雕窩峪風景秀麗,每年有十幾萬遊客到此旅遊觀光。

文化

醴泉寺廟會,農曆六月初六為廟會,搭台唱戲4天。貿易最盛的是山果市。1939年清明,日軍縱火燒寺,廟會遂廢。

明清詩人張實居曾作《閒步至摩訶峰下》:春溪一道碧溶溶,半是雲岩積雪融。行過柳庵疑是路,磬聲又出白雲中。

揚州八怪之一的高鳳翰曾作《謁范公廟留題》:丞相新祠野渡邊,堂堂遺像尚依然。才名舊自齊東著,家世今從吳下傳。畫粥資身嗟往日,埋金酬主憶當年。於今相業光青史,窮達由來不愧天。

宗教傳播

宋代,莊嚴法師在黌堂嶺創建寺宇。公元708年(唐中宗景龍二年),齊州正智寺都維僧仁萬和尚為寺院住持。時有義淨法師奉勅於京城大薦福寺廣演經律,勅取仁萬至京師翻經院擔任校勘,歸賜寶函一藏供奉本旁。寺圮,仁萬上表中宗重修。寺成,南岩有泉水湧出,賜名「醴泉」。公元712年(唐玄宗先天間),仁萬圓寂,葬醴泉寺南之龍台。北宋時佛事猶盛,范仲淹曾寄讀於此。160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尚有僧舍四、五十處。

明萬曆間僧維電住持「真如寺」,香火頗盛。順治時佛寺坍塌不整,僧侶多他徙,只留寺院佛圖。清康熙時僧卓錫在摩訶山啟建禪林,造「萬佛殿」、「大悲閣」。卓錫精於佛理,得皇家禮遇,被「親王禮請北去,數月還山,而問道者愈盛。」至清乾嘉時寺院傾圮不存。清季至民國間,為衣食謀,僧侶寄身寺宇者多不諳佛理,佛教漸趨衰微。民國間有士紳韓純一、宋河清等在大雲寺倡議創立佛教會,有會員50人,定期聚會拜佛誦經。會員配戴圓形教徽。1945年佛教會自行解散。民國年間,全縣約有僧尼80餘人,靠廟產及化緣做祭為生。建國後各村廟宇改辦學校或為公共所用,僧尼自願還俗,佛教已不存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