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與透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攝影與透視 |
《攝影與透視》主要內容:當我們把美術院校所進行的美術教育當作當代文化景觀的一部分時,就不難發現,美術教育如果也能呈現或繼續保持良性發展的話,則非要「約束」和「開放」並行不可。
所謂約束,指的是從經典出發再造經典,而不是一味地兼收並蓄;開放,岀意味着學習研究所必須具備的眼界和姿態。這看似矛盾的兩面,其實一起推動着我們的美術教育抽着良性和深入演化發展。
這裡,我們所說的美術教育其實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技能的承襲和創造,這可以說是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和教學內容的主要部分;其二,則是建立在美學意義上對所謂藝術人生的把握和度量,在學習藝術的規律性技能的同時獲得思維的解放,在思維解放的同時求得空前的創造力。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的教育往往以前者為主,這並沒有錯,是只是我們更需要做的一方面是將技能性課程進行系統化、當代化的轉換;另一方面需要將藝術思維、設計理念等等這些由「虛」而「實」體現藝術教育的精髓的東西,融入到我們的日常教學和藝術體驗之中。 教材是無度當中的「度」,也是各位專家長年藝術實踐和教學經驗所凝聚而成的「閃光點」,從這個點出發,相信受益者可以達到他們想要抵達的地方。規範性、專業性、前瞻性的教材能起到指路的作用,能使使用者不浪費精力,直取所需要的藝術核心。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套教材在國內還是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
基本內容
書名:攝影與透視
作者:徐國武,張曉凱,劉永祥
ISBN:10位[7531440032] 13位[9787531440031]
出版社:遼寧美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價:¥33.00 元
內容提要
攝影作為一門誕生在近代、成長於現代的應用技術,其發展之迅速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尤其是數碼介入攝影后,攝影的技術手段更加多元化與邊緣化了。許多曾被視為金科玉律的攝影技術理論與規範,已經漸次淡化甚至淡出攝影天地。但是,那些直接與人的視覺相聯繫的技術範疇,因其與影像的最終視覺效果密不可分,則不會因前期影像的捕獲與物化手段的更迭而改變。這其中透視便是典型的一例。不論採用傳統的光學化學技術獲取影像,還是採用數碼微電子技術獲取影像,乃至運用電腦程序技術設計製作影像,當影像一旦變成照片或圖片,都無法擺脫人眼感應的透視原理。正因如此,當攝影技術手段充分發達之時,攝影透視的原理與應用研究不但沒有被湮沒,相反,變得更加深入、精微且富有創造性了。
本書便是這樣一部應攝影高科技化的時代需求而產生的著述。它立足於現時光學、數碼、電腦共同支撐攝影天地的實際情況,對傳統單一光學化攝影透視理論作了徹底的改造,富有創意地重構了這一理論的宏觀框架,並巧妙地將傳統理論與新技術、新視野帶來的新問題結合起來,給出了許多精闢獨到又簡明實用的新答案。可以說,無論你手中拿的是哪種照相機,使用哪種後期製作手段獲得照片,而關於取景透視、優化影像及最佳構圖方面的疑問都會迅捷而又令人滿意地在本書中找到明智的指導。
除了精確的原理闡釋之外,本書還特別突出了將透視法則與拍攝實踐結合起來,並有意識地強調了精細攝影的各項特殊規範。應該說,這種作法對現今中國攝影行業的現狀是有特殊意義的。半個世紀以來,中國攝影領域,無論是占主導的新聞攝影,還是最普及的照相館人像攝影,從技術層面上講,都還屬於粗放攝影。照片的創作理念、設計追求乃至全部操作技術都是限於滿足一般需求、品質不佳的。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特別是加入WTO後日益明顯的全球化背景下,這種粗放技術已經根本無法適應經濟、文化發展需求,必須淘汰了。這就需要及時引入並大力普及精細攝影的新的技術規範。本書在這方面應該說是領先一步、頗有建樹的。
特別是書中設立單章介紹了大型相機的移軸與透視。這是幾位作者潛心研究多年的一項科研成果,為了儘快地使這項成果實現社會效益,他們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研究心得獻給攝影同仁。大型專業相機是從事高精度、大幅面、複雜創意的精細攝影,尤其是商業廣告攝影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近年來國內已漸近普及。但如何充分發揮這種特殊相機的內在潛能,許多人仍若明若暗。相信,這本書的面世,一定會使初學者或業內同仁省卻不少重新摸索的時間,很快達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的境地。
在攝影領域,透視既是一種出發點,也是一種歸結點,它是自然規律的體現,也是人的創造性的發揮天地。本書並非只局限於鏡頭與拍攝,同時,匯納了其他技術方法及其對透視效果的不同影響,諸如中國畫式的散點透視以及色彩透視、影調透視等都作了富有啟發性的解說。
推薦
當我們把美術院校所進行的美術教育當作當代文化景觀的一部分時,就不難發現,美術教育如果也能呈現或繼續保持良性發展的話,則非要「約束」和「開放」並行不可。所謂約束,指的是從經典出發再造經典,而不是一味地兼收並蓄;開放,岀意味着學習研究所必須具備的眼界和姿態。這看似矛盾的兩面,其實一起推動着我們的美術教育抽着良性和深入演化發展。這裡,我們所說的美術教育其實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技能的承襲和創造,這可以說是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和教學內容的主要部分;其二,則是建立在美學意義上對所謂藝術人生的把握和度量,在學習藝術的規律性技能的同時獲得思維的解放,在思維解放的同時求得空前的創造力。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的教育往往以前者為主,這並沒有錯,是只是我們更需要做的一方面是將技能性課程進行系統化、當代化的轉換;另一方面需要將藝術思維、設計理念等等這些由「虛」而「實」體現藝術教育的精髓的東西,融入到我們的日常教學和藝術體驗之中。
學生的審美和藝術觀還沒有成熟,再加上缺少統一的專業教材引導,上述情況就很難避免,正是這個背景下,我們還堅持遵循中國傳統基礎教育與內涵和訓練好紮實繪畫基本功的同時,向國外先進國家學習借鑑科學的並且靈活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以及對專業學科深入而精微的研究態度,遼寧美術出版社會同全國各院校組織專家學者和富有教學經驗的精英教師聯合編撰出版了《中國高等院校21世紀高等教育美術專業教材》。教材是無度當中的「度」,也是各位專家長年藝術實踐和教學經驗所凝聚而成的「閃光點」,從這個點出發,相信受益者可以達到他們想要抵達的地方。規範性、專業性、前瞻性的教材能起到指路的作用,能使使用者不浪費精力,直取所需要的藝術核心。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套教材在國內還是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1]
參考文獻
- ↑ 學會這9招,攝影透視技巧從此不再難!搜狐網,20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