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最讓皇太極心碎的「宮廷之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皇太極與海蘭珠 |
揭秘最讓皇太極心碎的「宮廷之戀」 在皇太極的后妃中,有一位放射着奇異光芒的女人,她就是海蘭珠。海蘭珠何許人也?她就是當時的大福晉哲哲,即後來的孝端皇后的親侄女,永福宮莊妃即後來的孝莊文皇后的親姐姐。皇太極從一個家庭中娶了3個女人,姑侄三人嫁一夫,這不僅在清朝,恐怕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少見的。[1]
海蘭珠的婚姻
海蘭珠天生麗質,國色天香,雖然嫁給皇太極時已經26歲,花季妙齡已過,但更有一種成熟女人的巨大魅力。皇太極一見傾心,天聰八年(1634年)將她納入了後宮。
皇太極已娶了海蘭珠的姑姑,又娶了她的妹妹,為什麼還要娶海蘭珠呢?史學界有這麼一種說法:這很可能是她姑姑哲哲與娘家的有意安排。到了天聰八年,哲哲和孝莊雖然都已入宮多年,兩人都只生了3個女兒,一個皇子也未生。而其他妃子已給皇太極生了5個皇子。這就意味着皇位將來有可能被這些皇子中的其中一位所繼承,他的母妃就有可能成為後宮之主。這樣哲哲的位子就會不穩,她們的娘家在後金的地位就會受到嚴重威脅。於是決定將生育力正旺盛的海蘭珠也嫁給皇太極。當時哲哲剛36歲,寶刀不老,正是生育旺盛之期,再加上更為年輕的海蘭珠和妹妹莊妃,姑侄三人共事一夫,不愁生不出男孩來。就是出於這種考慮海蘭珠才入宮的。海蘭珠入宮以後,就像一顆放射着奇異光茫的明珠,照亮了後宮,更照亮了皇太極的心。皇太極寵愛海蘭珠,把她視為紅顏知已,精神支柱。把她封為宸妃,在後宮中位居第二,僅次於皇后哲哲。把她的寢宮命名為關雎宮,「關雎」一詞源於《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詩句。將海蘭珠的宮命名為關雎宮,表明了皇太極對海蘭珠的愛慕和敬重。三年後,崇德二年(1637年),海蘭珠果然生下了一個男孩。皇太極欣喜若狂。頒詔全國,大赦天下,大宴群臣,隆重慶賀。並準備將這個剛剛來到世間的嬰兒立為皇儲。無奈這個皇子福淺命薄,來到世上不到6個月就因得天花而夭亡了。嬌兒的夭亡給了皇太極以重大的精神打擊。但遭受打擊更重的則是海蘭珠。自從嬌兒夭亡後,海蘭珠鬱鬱寡歡,寢食失常。從此疾病纏身,久臥病床。崇德六年九月,在松山正與明軍激戰的皇太極得知海蘭珠病危的消息後,立即晝夜兼程,火速趕回,當他進入瀋陽城時,海蘭珠已玉殞香消,駕返瑤池去了,年僅33歲。皇太極悲慟欲絕,幾度昏死過去,精神快要失常了。皇太極為她隆重治喪,賜諡海蘭珠為敏惠恭和元妃。稱為元妃,賜以妃子4個字的諡號,這在有清一代還沒有第二例。
海蘭珠比她的妹妹莊妃大4歲,卻比妹妹晚出嫁9年,當時她入宮時已經26歲,就是在提倡晚婚的今天也算是大齡青年了,更何況是早婚的那個年代?她的姑母哲哲16歲結婚,妹妹莊妃13歲結婚,為什麼海蘭珠26歲才嫁給皇太極?以前她結過婚沒有?如果結過婚了,為什麼又嫁給了皇太極?這個問題目前有兩個說法。
凌力著的《滄海珠—太后下嫁之謎》一書認為海蘭珠有可能嫁給過察哈爾的林丹汗。朴月著的《玉玲瓏》認為海蘭珠嫁給了蒙古土默特部的貝勒。這個貝勒死後,海蘭珠回到了娘家。以後才嫁給了皇太極。前一本書是由清史研究所的清史專家成崇德、張研主編的《清宮之謎》叢書之一。應該說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可以作為參考。後一本書文藝作品的成份大些。但無哪種說法,都沒有註明出處。所以還不能作為定論。總之海蘭珠的婚姻還是一個謎。
宸妃之名消失之謎
宸妃海蘭珠雖然沒有戴上皇貴妃的桂冠,實際上其地位就相當於後來的皇貴妃。她的地位僅低於皇后,比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和妹妹永福宮莊妃地位都高。這是有目共睹的,人人承認的。
海蘭珠死後,由於還沒有建妃園寢,所以先葬在了瀋陽城北門地載門外5里的地方。皇太極為愛妃舉行了非常隆重的安葬典禮。海蘭珠入葬後,皇太極多次到那裡祭奠她。海蘭珠的二周年剛過3天,皇太極也追隨愛妃而去。
皇太極的昭陵建成不久,在昭陵的西旁建了一座妃園寢,將宸妃海蘭珠遷葬到那裡。但遷葬的日期還不清楚,有待進一步考證。後來麟趾宮貴妃娜木鐘晉升為懿靖大貴妃。衍慶宮淑妃巴特瑪·躁晉升為康惠淑妃。她倆死後都葬入了這座妃園寢內。
有4位清朝皇帝先後10次到東北恭祭祖陵。康熙帝3次,乾隆帝4次,嘉慶帝3次,道光帝1次。無論是《清實錄》,還是《大清會典》,都有遣官祭福陵、昭陵妃園寢的記載。在提到昭陵妃園寢時都用「宸妃、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這個名稱,將宸妃之名列在首位。可是到了嘉慶帝謁祖陵時,卻改變了這種稱謂,將昭陵妃稱之為「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宸妃的名字居然消失了。道光帝謁祖陵時也是這樣。這究竟是為什麼?是史官的疏忽和筆誤嗎?一次疏忽、筆誤,難道幾次都疏忽、筆誤嗎?那不可能。是將宸妃從妃園寢中遷出了嗎?可是無論在官書上,還是在檔案里都未發現有宸妃遷出的記載。是朝廷發現宸妃生前有重大違法亂紀的罪行,得罪過先祖而撤銷了她的封號了嗎?在官書和檔案里也未找到這方面的任何記載。那為什麼宸妃之名消失了呢?至今也是一個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