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掬水月在手是由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出品,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於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 《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所執導紀錄片「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前兩部分別為《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
劇情簡介
葉嘉瑩出生在北京的一個四合院內。她幼承庭訓,受業於詩詞大師顧隨先生。在中國古典詩詞的長流中,扮演着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她引入西方文論詮釋中國古典詩詞,對新詩亦抱持兼容並包之態度,來往穿梭於古典與現代之間。葉先生講授中國古典詩詞不分職業、不論年齡,多年來致力推廣對兒童的詩歌吟誦教育。教學研究之外,葉先生亦將生活經歷與心境融入創作,傳承千年詩心,縱使歲月坎坷也仍不懈追尋。她一生歷經戰亂、政治迫害、海外飄零,晚年回歸改革開放的中國,持續創作、傳承教學,重系文革中斷的古典詩詞命脈
角色介紹
葉嘉瑩
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京的一個四合院內。她幼承庭訓,17歲考入輔仁大學,受業於詩詞大師顧隨先生。在中國古典詩詞的長流中,扮演着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她引入西方文論詮釋中國古典詩詞,對新詩亦抱持兼容並包之態度,來往穿梭於古典與現代之間。致力推廣對兒童的詩歌吟誦教育,傳承千年詩心。[1]
幕後製作
《掬水月在手》全程採用4K攝影,於2017年4月正式開機至2018年4月殺青,歷時一年間,攝製組輾轉亞洲、北美洲,足跡遍及北京、天津、西安、洛陽、香港、台北、澳門、溫哥華、波士頓等十餘座城市。期間,對葉嘉瑩先生本人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相繼採訪了42位與葉嘉瑩先生的相熟人士。而電影後期製作歷時兩年[2]
作品評價
影片的第一個畫面就是一輪滿月掛在樹梢上,將觀眾的情緒迅速帶入到詩情畫意的中國古典詩歌意境中,時間在靜靜地流淌,觀眾們的思緒也在不斷的蔓延擴散。該片沒有刻意表現那種天翻地覆、白雲蒼狗的痛苦和傷感,而是有一種時過境遷後的淡然。影片充滿意境的畫面和葉嘉瑩先生身上散發出來的古典雅致的氣質相得益彰,深深感染了觀眾。(《北京晚報》評)
《掬水月在手》沒有用浮華的熱鬧去烘托葉嘉瑩先生的成就,沒有在形式和節奏上討好觀眾,創作團隊以敬業的態度堅守着自己的藝術追求,這與葉嘉瑩先生的精神一脈相承。(《廣州日報》評)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敘事複雜的紀錄電影,它以葉嘉瑩先生的人生經歷、心靈經歷為總體框架,包含自述、他述、史料、影像、吟唱「多聲部」的對話,將葉先生的個體人生跟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用杜甫詩歌的方式、「慢美學」的特點呈現出來,意義非凡。(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陳旭光評) 《掬水月在手》不僅僅是一部是簡單的傳記片,除了人物本身魅力之外,也感受到影片的形式之美,感受到詩詞之美、影像之美、人格之美相融而成的電影之美,其意境深遠,穿透力極強,音畫相映,久久迴蕩。(《電影藝術》雜誌主編譚政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