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三國最大的懸案:劉備諸葛亮為何要借刀殺關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國故事 |
探秘三國最大的懸案:劉備諸葛亮為何要借刀殺關羽?三國里許多懸案,「關羽失荊州」應該是最出名的一出。當然,「失荊州」本身在史上並沒有太多的疑議:曹、孫雙方心照不宣地搞了場臨時軍事聯盟,暗地裡給關羽下了黑手。可問題在於,襄樊戰役是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打響的,覆亡的時間是在次年一月,戰期大概持續了有半年時間。可在此期間,劉備竟然沒有派出一兵一卒馳援,這似乎不合邏輯啊?[1]
或者,劉備根本就沒想過出兵!
最早提出這個觀點的,是民國時期的史學家章太炎,他原話是這樣的:「(關羽)臨沮之敗,葛氏(諸葛亮)不以一卒往援,昧者譏其無遠略,而或解以敗問之未通。關羽,世之虎臣,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以厭人心,不除則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手於吳,以隕關羽之命」。
章太炎的意思很明顯了,就是孔明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理由大概就是其尾大不掉。當然,這個「陰謀論」在現代也還挺流行,也一直有人在討論。值得一提的是,章太炎這人雖然博學,但治學上有個特點,時人總結成三個字:「瘋、癲、狂」。說是三個字,其實意思差不多,就是「一點正經都沒有」。他說這話,按現在營銷學講,就是博關注、博眼球。在這點上,就連章太炎自己後來都有解釋,這個觀點其實是瞎掰的,心血來潮胡說。
但觀點終究是提出來了,我們也可以談一談,孔明究竟真有干過這事?查查相關史料,似乎也有動機。為何?因為關羽這人有個特點,就是傲慢,《三國志》有記載:「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而諸葛亮,作為劉備陣營里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自然沒少遭關羽白眼,這在《三國志》也有記載:「(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
這樣看來,兩人確實是有矛盾的,可真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了嗎?我們再來搬出一段史料,就很清楚了。事件背景時間,大概是在劉備自立漢中王的時候。皇叔這人啦,一輩子奔波,事業終於達到巔峰,就連曾殺得曹操割須棄袍的馬超也慕名前來投誠。馬超來投誠,這是好事情啦,但遠在荊州的關羽有意見了,可能覺得他威脅到了自己在武將系裡「一哥」的江湖地位,於是諸葛亮給了寫了一封信,大致內容如下:「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注意了!關羽此時的反應:「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看得出來,關羽對於孔明態度的轉變:初出茅廬時是不屑的,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之後,覺得孔明確實是很有水平的人。因此,收到孔明書信,才會「大悅」,很高興,「以示賓客」,表明自己的戰略水平是得到孔明認可的。能讓不可一世的關羽有這樣的舉動,說明他對孔明還是很敬重的(這感覺,有點像小屁孩被幼稚園阿姨表揚了,給了小紅花,得意啊。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曹阿瞞同志為了收買關羽,香車美女沒日沒夜地送,可關二爺根本懶得搭理)。至少,他們的矛盾遠未到不可調和的地步。
這是其一!
其二,孔明的成名作是什麼?《隆中對》!《隆中對》的核心思想是什麼?興復漢室!而荊州的戰略地位非同小可:「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守荊州的理想上將,自然是關羽。孔明是不會因為和關羽有私人恩怨,而放任國事不顧。這不是孔明的風格,他也不會自己打臉,推翻《隆中對》。
其三,即便孔明有誅關羽之心,真能說服劉備就範嗎?
恐怕不能!劉備這人,在《三國演義》好像成天哭哭啼啼的,對軍師言聽計從,但在正史里,可是一個相當有主見和韌性的人(「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而且,劉備對孔明的人品也是相當認可的,否則,也就沒有後來的白帝城託孤。因此,孔明不可能將「誅殺關羽」這個議題搬上檯面的,即便有,也決計不可能影響劉備的決定。當然,這話可以反過來講,如要真要借刀殺關羽,主謀只可能是一人:劉備自己!
那麼,劉備真有動機除掉關羽嗎?剛才說了,關羽這人恃才傲物,甚至有的時候,也不太給劉備面子,比如在馬超、黃忠的使用問題上,關羽都是有意見的,也放出了一些不太和諧的話。但僅憑這些,劉備就要除掉「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的親密戰友嗎?這在情感上似乎無法接受,也和劉備一直推崇的「以仁為本」理念相孛。況且,當時天下未定,頭號敵人是曹魏政權,即便劉備對關羽心懷不滿,也絕對不會做出自斷臂膀的蠢事。
因此,若劉備真要痛下殺手,恐怕另有原因。什麼原因?立儲除強!也就是給他的寶貝兒子劉禪鋪平道路。劉禪是誰?阿斗!現在看到誰傻不啦嘰的,都會罵句「阿斗」,也就是白痴的意思。劉禪真是白痴嗎?其實現在看來,應該還是可以保留意見的。但有一點應該是公認的:阿斗這哥們「看起來很傻」。或者說,是弱勢的。
如此看來,似乎就有動機了:「易世之後終難制御的人,除之」。那麼,關羽的態度又是怎樣呢?關羽的意見是:「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螟蛉子」,指的是劉備的乾兒子劉封(也可以是劉備集團法定的繼承候選人)。這劉封當時的處境,其實蠻微妙的,年長是優勢,劣勢也明顯,非親生的。因此,在立儲這件事上,當時實際上是分陣營的,這點,我們可以從孟達的話找答案,「自立阿斗為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三國志》。可見,劉備在立劉禪為太子這個問題上,還是頂住了一定壓力的。但是,對於這個敏感問題,關羽沒有站錯隊,也很明確地表明了態度(當然,這件事情的直接後果就是關羽兵敗請援之時,劉封喝着「咖啡」袖手旁觀)!
因此,對於關羽,劉備肯定是放心的。那麼,我們禁不住反問:「那劉備孔明為何要借刀殺關羽」?
根本沒有動機嘛!
可問題又來了,動機雖然沒有,但事實擺在那兒,為何近半年時間,遲遲未對關羽兵團絲毫援助呢?
當然,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當時雖然沒有微信微博,關羽沒辦法@劉備,說道:「大哥,老二我被孫權那傢伙給黑了,速救!」
但似乎又不太對。當時驛站系統其實還是比較成熟的,情報即便滯後,但也不可能毫不知情。而且,孫權在黑了關羽的時候,順便還把劉備一些外圍的地盤給吃了,逃回來的官員應該也有反饋。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劉備反應遲鈍呢?
原因其實簡單,劉備當時的頭號敵人是誰?曹操!況且,劉備、曹操在漢中剛打了一架,軍隊需要一定的休養。至於荊州這個地盤,本來也是有爭議的,孫權也要了好幾回,都被劉備找理由給擱置了。因此,孫權的小動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之於關羽,劉備大概也做了壞的打算:荊州這城能守住最好,守不住,回來再說。也就說,劉備認為暫時沒有必要和孫權全面翻臉。翻臉,就意味着同盟瓦解,再也無力北伐中原。
劉備的想法有沒錯?應該沒錯!只是過於樂觀了,對形勢的預估產生了偏差:認為關羽即便戰敗,也能全身而退,即便為孫權所獲,也能保全性命!如何說?孫權完全可以拿關羽人頭作為籌碼,和劉備和平簽訂荊州「轉讓協議」,然後合張影,同盟照做。當然,劉備高估了關羽的運氣,也高估了孫權的人品:關羽直接被孫權斬首了!直到這個時候,劉備才恍然大悟,轉而大怒,徹底翻了臉,才有了後來的夷陵之戰。
只是,劉備翻臉翻地太遲,此前還一直對孫權抱有幻想,最後導致關羽敗亡,毀了漢室氣數,可惜可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