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排地據現存於幺六橋回族鄉政府院內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一些鄉紳為當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所立的「功德牌」中所載:「……朔自同治四年內,蒙前通商大臣崇,會同前戶部尚書萬,奏請軍糧城西官荒馬場中,開渠三道分地為排,共分五十六排,計得地五百餘頃,出示招民認墾,開種稻田。[1]
排地分為四段。四個段的區域劃分是:以今京山鐵路與中河垂直相交之處為中心點,劃一個「十」字,將排地分為四部分。鐵路以南中河以東的小東莊及其所轄的南房子、西房子、北房子幾個自然村,還有中營村及中河村河東的張家官房、范家台等自然村為一段。鐵路以東中河以東的四頃地(今東大橋村)、仁慈莊(今向陽村)、北官房(今三合莊)、流芳台、南窯(今雙合村)、穆家台、郭家台和幺六橋村的河東部分,大新莊河東部分及北窯為二段。鐵路以北中河以西的幺六橋村河西部分、大新莊河西及連三排、現新興村及其所轄的地台子、高家房台、清真寺、張家台、許家台等自然村為三段。鐵路以南中河村河西部分,現四合村所轄的大影壁、王家台、白家台、吳家台、劉家圈、西南房子、曹家圈、毛家台等自然村為四段。
據現存於 幺六橋回族鄉政府院內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一些鄉紳為當時任 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所立的 幺六橋回族鄉人民政府 「功德牌」中所載:「……朔自同治四年內,蒙前 通商大臣崇,會同前 戶部尚書萬,奏請軍糧城西 官荒馬場中,開渠三道分地為排,共分五十六排,計得地五百餘頃,出示招民認墾,開種稻田。初年水利銀兩每畝完納八厘,每年遞加銀二厘五毫,加至十年,以三分水利為止,永不加增。並發給執照,內有『永遠為業』字樣……」。 於是,各地農民紛紛前來墾荒。主要是山東省無棣縣、河北省鹽山縣、滄縣、慶雲縣、青縣、靜海縣、寶坻縣等地的貧民。各自來此擇基建舍安身。現在幺六橋回族鄉除1942年建村的大東莊外的12個行政村,以及現新立街道所轄的四合莊、新興村、中河、小東莊、中營、東大橋6個行政村,形成了排地範圍內所有的村莊。
目錄
參考文獻
- ↑ 約旦河有哪幾個源頭?搜狗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