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拜什托格拉克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拜什托格拉克鄉位於洛浦縣城東北33公里。東靠策勒大戈壁,西與多魯鄉歐依曼央塔克村為鄰,南接阿其克山前戈壁,北瀕塔克拉馬乾大沙漠。綠洲部分南北長7公里,東西寬5公里,面積5437.8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33個自然村(村民小組);共7119人(2017),由維吾爾、漢、藏、回4個民族構成。鄉人民政府駐英艾日克村。柏油公路通縣城。[1]

2019年9月24日,拜什托格拉克鄉(紅棗)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

中文名稱: 拜什托格拉克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洛浦縣

面 積: 5437.8平方千米

人 口: 7119人(2017)

得名來源

「拜什托拉克」一名系維吾爾語,意為「五棵梧桐」。因此地長有五棵古老的大梧桐樹而得名。

歷史

1959年先有紅旗公社各隊遷移社員來此墾荒造田。1960年其它公社也陸續遷移社員來此開荒,建立生產隊。1960年--1962年縣人民政府安排了兩批來疆的漢族群眾在此安家。當時統由紅旗公社管轄,名稱為紅旗公社荒地農場。1965年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的統一安排,從江蘇接支邊青年千餘人來此定居,連同原有社員正式成立和田國營紅旗農場(縣兼管),編為十個連隊、一個林場,並附設地區農校。1973年1月經自治區批准,撤銷國營紅旗農場,改設東方紅公社,下轄十一個大隊。1979年改稱拜什托格拉克公社。1984年12月政社分設時建拜什托格拉克鄉人民政府。

環境

該鄉屬山前沖積平原,因地處大沙漠戈壁之中,四面被沙漠包圍,境內多沙丘。氣候乾燥,風沙大,全年盛行西北風,降水量極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1℃,七月份平均氣溫26℃,一月份平均氣溫零下7℃。沙性土壤,境內植被多紅柳、胡楊、白楊、沙棗等,野生動物有野豬等。

現有耕地1.81萬畝,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兼作油料、瓜類、畜牧。2006年糧食總產3906.5噸;棉花總產853.6噸;牲畜存欄25059頭;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278元。由於本鄉氣候、土質的獨特條件,出產的瓜果品優質高,居全縣首位。全鄉現有紅棗經濟林近萬畝,生產的紅棗以個大味甜而聞名於全疆內外,2004年註冊「沙林」牌紅棗商標。有紅柳大芸0.3萬畝。

拜什托格拉克遠離水源,水利資源缺乏。1968年修築了65公里的引水渠,橫穿大戈壁,引來了玉龍喀什河水,但滲透量大,利用率小。近年來興修水利,建防滲渠,阿其克河、洛浦縣水庫、總閘口河水為主要水源,水資源條件大為改善。

農村基本設施建設有很大發展,建成主幹渠2條,各類渠道198條,道路14條,林帶39條,實現了農田林網化。鄉各村之間以簡易沙石公路為主,柏油公路還未實現村村通。

規模

全鄉現有各類汽車43輛,各種拖拉機140輛,各種農用、加工機械320台;鄉巴扎集中了飲食、百貨、縫紉、汽修等各類服務業店鋪共45家。鄉建中學1所(初中),鄉中心希望小學1所,村小學4所,共有教師66名,在校學生1104名;鄉建衛生院1所,村級保健站12個,另外有文化站、廣播站等。

全鄉共有清真寺16座、麻扎1座,麻扎位於斯亞維西拉村,有近千年歷史,名為斯亞維西拉麻扎。

特色農業

2003年來,拜什托格拉克鄉針對本鄉沒有地緣和資源優勢這一實際。立足實際,不斷探索,為農牧民尋找脫貧致富的突破口。他們堅持從現有土地上做文章,全面實施以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年收入、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快農民脫貧步伐為中心的「雙培雙帶」工程。以建設發展特色農業為起點,增強村級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保持黨員的先進性,培養村幹部、黨員致富明星、致富能人和農產品經紀人四支隊伍,把實施「雙培雙帶」工程與發展壯大鄉村經濟相結合、與發展品牌產業相結合、與建設農業規模化經營相結合以及與基層組織建設爭創活動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們利用地處沙漠可開墾土地多、草場資源豐富這一唯一優勢,制定優惠政策和鄉村發展規劃,支持鼓勵農牧民大力發展家庭畜牧業,通過不懈努力,現全鄉人均占有牲畜5頭(只),僅此一項就實現了全鄉集體脫貧。

為解決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制約農民增收的難題,拜什托格拉克鄉先後協調解決資金100萬元,憑藉拜什托格拉克鄉紅棗在疆內外小有名氣的品牌優勢,通過移沙造田,新增耕地2萬多畝,建成起了萬畝紅棗基地。以此打破了拜什托格拉克鄉有市無貨的局面,並與農戶簽訂了定單合同,真正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鏈。2003年全鄉已改良見效的400畝優質紅棗產量達30餘噸,所產鮮棗在收穫前已被客商搶定一空,遠銷廣東、香港。僅此一項,戶均收入就達2000多元。

拜什托格拉克鄉還緊咬棉花生產不放鬆,把棉花生產做為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來抓,這些年在棉花價格不斷下滑的情況下,這個鄉在注重提高棉花生產科技含量的同時,不但沒有減少面積,而且播種面積年年有所增加,並採取多種措施支持農民放開種植棉花。農業技術人員從種到收,一直跟蹤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鄉政府在每年提前墊付現金為農民購買化肥、農藥的同時,每年年初鄉黨委就與棉花收購企業聯繫協商,收購企業、鄉政府和農民三方簽訂棉花訂單合同,讓農民吃了定心丸,農民種棉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在2003年棉花價格一路上漲的情況下,農民才真正償到了甜頭。2003年全鄉僅棉花一項人均收入達1097元。比全縣棉花人均收入311元高出700多元。

獲得榮譽

2019年9月24日,拜什托格拉克鄉(紅棗)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

視頻

和田支教拜什托格拉克鄉拜什托格拉克村小學的小班中班學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