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拘那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拘那花

中文名稱:拘那花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種界:拘那花種、植物界

目科:桃金娘目、千屈菜科

亞綱屬:原始花被亞綱、紫薇屬

分布區域:中國

拘那花中藥名。為千屈菜科植物南紫薇LagerstroemiasubcostataKoehne的花或根。分布於青海、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具有解毒,散瘀,截瘧的功效。主治癰瘡腫毒,蛇咬傷,瘧疾。

形態特徵

九荊。落葉喬木或灌木,高可達14m。樹皮薄,灰白色或茶褐色,無毛或稍生短硬毛。小枝近圓柱形或有明顯的4線條。

葉有短柄;葉片膜質,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稀卵形,長2-10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上面通常無毛或有時散生小柔毛,下面無毛或沿中脈生短柔毛,脈腋間有絲毛;中脈下面凹起,側脈3-10對,先端連結。

圓錐花序頂生,長5-15cm,具灰褐色柔毛,花小,密生,白色或玫瑰花;花萼有棱10-12朵,萼裂片直立,三角形,內面無毛;花瓣6,長2-6mm,皺縮,有爪;雄蕊15-30,約5-6枚較長,着生於萼片或花瓣上,花絲細長;子房無毛,5-6室。

蒴果橢圓形,長6-8mm,3-6瓣裂。種子有翅。花期6-8月,果期7-10月。[1]

植物種屬

千屈菜科植物南紫薇。

分布區域

青海、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林緣、溪邊濕潤肥沃土壤處。

藥用價值

一、

功能

解毒,散瘀,截瘧。

主治

癰瘡腫毒,蛇咬傷,瘧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相關論述

植物名實圖考》:「敗毒,散瘀。」

植物名實圖考》:「花:味淡,微苦,有清香。」

台灣藥用植物志》:「(台灣)根,治瘧疾,取根煎水服。山胞治腹痛、中毒、毒蛇咬傷、創傷諸症。」

採收加工

秋、冬季挖取根部,洗淨,切片,鮮用或曬乾。花於夏季開花時,分期分批摘取,烘乾。[2]

二、

【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拼音名】Jū Nà Huā

【別名】九芎(《台灣府志》),苞飯花(《植物名實圖考》),九荊(《植物名匯》)。

【來源】為千屈菜科植物拘那花的花或根。

【原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8米;樹皮白色。葉對生或近對生,上部的互生,矩圓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4~8厘米,寬2~4厘米,全緣。圓錐花序頂生,花序軸被微柔毛;花白色,直徑約1厘米;花萼半球形,外面具10~12條稍微凸起的縱肋,無毛,頂端5~6淺裂;花瓣5~6,近圓形,呈皺縮狀,邊緣有不規則的缺刻,基部具長爪;雄蕊多數,生於萼筒基部,通常外輪5枚較長;子房上位。蒴果近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4~5瓣裂,直徑約7毫米。花期6~7月。

【生境分布】分布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福建、台灣等地。

【化學成份】木材含水分10.29%、灰分1.11%、總氮0.149%、木質素29.91%、纖維素51.01%、戊聚糖16.80%。

葉含鞣質約15%(乾重)和並沒食子酸。

【性味】《植物名實圖考》:"花,味淡微苦。"

【功能主治】

①《植物名實圖考》:"敗毒,散瘀。"

②《中國藥用植物綱要》:"根煎服治麻刺利亞(瘧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3]

參考資料

  1. 拘那花,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拘那花,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拘那花,中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