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家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拋家髻 |
拋家髻,古代漢族婦女的一種髮式。唐末京師婦女梳發,以兩鬢抱面,狀如椎髻,名曰「拋家髻」。亦稱「鬅鬢」,「鳳頭」。這種兩鬢抱面的髻式,是
唐代後期較為流行的一種髮式。
創作年代 唐代
作 者 段成式 [1]
文學體裁 《髻鬟品》
拼 音 pāo jiā jì
目錄
拋家髻
古代婦女髮式。唐末京師婦女梳發,以兩鬢抱面,狀如 椎髻,名曰「拋家髻」。這種兩鬢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後期較為流行的一種髮式。拋家髻式,在宇文氏
《妝檯記》中的所謂朝天髻,或類此髻式。參閱《新唐書·五行志》。另唐段成式《髻環品》中,亦有關於長安城中流行拋家髻的記載。這種髮髻的特點,以兩鬢
抱面,頭頂再加一個形似椎髻一樣的「 朵子」(即假髻),所謂拋家髻。今京劇旦角仍延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