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抗疫一線的堅守(張雲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抗疫一線的堅守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抗疫一線的堅守》中國當代作家張雲波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抗疫一線的堅守

一場苦雨嘩嘩啦啦地下個不停,烏黑的雲朵遮住了原本湛藍明麗的天空,思緒在抗疫的沉重文字里沉浸着。新冠疫情,不只是給人間帶來了一場浩劫,也給被「明星」威勢和極端私慾遮掩耳目的人們帶來了一個比較和識別的機會。它讓我們認識到,世上有一種最為堅強的力量,那就是白衣天使生死線上的決絕堅守。力量中創造出的更加美好的善和愛,讓我們對眼前的日子抱着虔誠的心,把對最美「逆行者」的感激之情變成真真正正的尊重和敬仰。

堅守,就是直面危險死亡 新冠肺炎是一種至今沒有特效藥物治療而且傳染性極強的疾病,哪怕是幾秒鐘的擦肩而過就可能被感染上,病毒就像一頭頭躲在草叢之後警覺着的獅子,隨時準備撲上去咬住從它面前經過的每一個獵物。「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在舉國居家不出躲避惡疫的時候,我們的醫護人員,拋卻「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的遺憾,拋卻「丁嗟闊兮,不我活兮」的惋嘆,踏着南丁格爾的足跡,帶着白求恩的精神,在防護物資不足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衝上去,在沒有硝煙卻有犧牲的抗疫前沿和病魔零距離搏鬥。

發熱門診工作中,要面對無數的發熱病人,不知道這些求診者中,哪一個就可能被確診,稍有不慎病毒就會傳染到自己身上。大年初一,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王軼娜副教授片刻未歇,一直忙到晚上11點多鐘,這才喝上一口水。他記錄完一天的抗疫故事,再給家人發了報平安的微信,接着便倒頭睡着了。當天日記的最後一句話是:「希望今天所有患者的病毒核酸檢測結果都是陰性……」。

這是一個採樣的例子。採樣是為了幫助病人進一步確診是否為新冠肺炎患者,一個護士一天要在門診採樣上百份,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的醫生張晨(化名)被抽調去做這項工作。每次採樣,先將壓舌板探進病人的口腔,然後往下一摁,對方一咳痰,咽拭子就能及時採樣。每採樣一人,他就可能與病毒「面對面」一次。工作的第5天,張晨就出現了發燒症狀,CT也顯示右下肺有一個斑片狀影,隨即被隔離。

武漢市中心醫院發熱病區的蔡毅主任,在朋友圈記錄了手下一名護士染病的情形:「準備去18樓清潔區工作,接到我們科一個小護士電話,電話那邊在哭,心裡一咯噔,匆匆脫了防護服下去。看了她剛拍的CT,看到這幾天都看到的那塊熟悉的該死的肺部白塊,看着她哭着的臉,我不知道說什麼,也不知道如何安慰。」

收治確診患者或疑似患者的隔離病房,就是一個和病毒短兵相接的決戰場。處理危重病人,醫護人員面臨的不只是身體上的疲勞,更可怕的是要面對被傳染的很大風險。由於自身很容易帶上病毒,他們基本上不敢跟家裡人接觸。湘雅三醫院的龔健醫生,一連幾個星期堅守在發熱門診的第一線,回到家裡只能獨居一室。多少次站在床邊,看着可愛的兒子酣然入睡,想湊上去親一口,但是理智告訴他:我的愛必須離你至少1米,這不長的1米距離目前絕對不能跨越。

從國家衛健委首次披露的數據中我們了解到,截至2月11日,全國報告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醫務人員1716人,其中6位已經病故。1716,這是一個多大的力量都難以提起的沉重數字啊!

莊子視「悅生而惡死」為人生的一大桎梏,認為要實現人生價值,就必須超脫死生之變。英勇的醫務人員,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圍繞病人,不惜家庭、不惜個人安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迎擊肆虐的疫情,構築災難的防火牆,給世間留下一曲曲悲壯的生命絕唱。他們才是真正為我們出生入死的人,也是值得我們託付性命的人啊!

堅守,就是承載千苦萬難

非常時期,處於危險最前線的醫護人員,所承受的不僅僅是被感染的風險,他們還要承受着繁重的工作壓力和巨大的心理壓力等意想不到的千苦萬難。

穿戴防護設備,也是一件極其辛苦的事情,要一步一步、一件一件地按照流程穿上。披上手術服、戴上頭套和手套、再穿上鞋套,在手術服外再套上一層白色的防護服,再戴上一層手套,戴上醫用口罩,戴上面罩。進入重症病區,還需要穿上密封的防護服。每次穿齊一套裝備,需要花上幾十分鐘的時間。穿戴不易,脫掉的時候更加麻煩。工作完以後渾身都濕透了,就像洗過澡一樣。每脫一件頭套、手套、護目鏡或者鞋套,都要洗一次手,整個過程需要反覆洗手十幾次,然後是洗頭、洗澡,這樣才可以進入清潔區。

防護服穿在身上也是挺遭罪的,覺得憋氣難受,呼吸急促。因為防護服緊缺,工作時間又長,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儘量減少進出,不喝水,不吃飯,不上洗手間,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忍」,特殊時期都穿上了紙尿褲來減少憋尿的辛苦。從接班到下班出來,大家都這樣一直堅持着。

重重的防護設備無疑加大了工作的難度。隔離病房裡,幫一個150斤重的病人翻身,平時需要三四個人,現在需要六七個人。戴着三層手套進行護理操作,平時再熟悉不過的扎針、抽血操作,此時難度都增大了很多。護鏡面罩造成視野嚴重受限,對患者的穿刺插管,就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精細的技術才能完成好。因長時間佩戴護目鏡,醫護人員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面部壓痕,工作中所挺過的所有的苦,都一點一滴地滲入到道道勒痕里。隔着口罩面罩和病人說話,常常靠喊,遇到耳背的老年人,交流起來特別困難。個別護士一戴起N95口罩就要淌鼻涕,手不能去抓,也不能去碰,那種特別的不舒服感覺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幾乎每個醫護人員的雙手,都出現過皮膚問題,長滿了小裂口和紅疹子,剛開始是痛,後來會發癢,讓人難受得不得了。一名過度疲勞的護士,忍不住伏在桌子上睡着了,手卻還在一直地動着,只因手套里全是汗水,皮膚泡時間久了奇癢無比。

醫護人員的工作都是超負荷的。北醫三院的護士李蕊,在日記中記錄了自己一天的工作:「今天我值上午9點到下午3點的班,早上7點50分坐車出發,下午4點30分回到酒店。這是我的第二個班,整整9個小時不吃不喝,本想着早上多吃點,省得下午餓,可是又不敢多吃,怕上廁所。……今天的工作量還是很大,有治療、有生活護理、有呼吸機、有監護記錄、有臨時性的各種事。北醫三院的培養潛移默化地融入了我們的工作細節中,看到管路就想給患者好好固定,看到患者需要生活護理就會上前幫助。」

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的90後護士黃杉,還沒來得及從流產的悲痛中完全走出來,就擦乾眼淚,換上了工作服回歸崗位。病區的呼叫鈴聲此起彼伏,她和同事們忙得完全停不下來。她在日記中寫到:「難過害怕焦慮了就哭,哭完還是一條好漢」!

我從微視上看到過這樣一個視頻:一名醫護人員實在太累了,就癱坐在地板上,身子靠着牆角的柜子,不停地磕頭打嘴,想努力地抬起頭來,卻怎麼都支持不住。那樣子讓人看着揪心啊!另外一個視頻展示了這樣一個情景:連續兩個加班後,一名女護士實在是支持不住了,吃飯的時候坐在椅子上就睡着了,嘴裡還咬着一塊麵包。

歌德說:「大自然把人們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們永遠嚮往光明。」我們的醫護人員,在與未知事物交鋒的時候,表現出與之鬥爭到底的強大意志,他們不怕一切苦,不懼一切累,不怯一切難,懷着希望,在不利和艱難的遭遇里不折不撓。

堅守,就是全力護佑生命

人生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白衣戰士們,用自己的生命書寫着生命的讚歌,讓一個個生命在窮凶極惡的恐懼下,依然保持着坦然自處的那份鎮靜,讓一個個生命在血雨腥風的威逼中,依然張揚着昂然而立的那種骨氣,讓一個個生命在風雨雷電的襲擊中,成為照亮大地的那道光輝。「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疫情面前,患者才真真切切地感到,醫護人員伸過來的手,確確實實是天使的手。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醫護所在,成為了喚醒希望的地方。醫務工作者一起奮戰,形成了默契,互相鼓勵,相互加油打氣。武漢市中心醫院的醫師王亮朝,始終戰鬥在抗疫一線,每天早上8點不到就進入了隔離病房,有時候忙到晚上9點多才離開,一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他與其他專家們一起討論病情,積極調整用藥方案,在給予患者生命支持的同時,把他們當作親人看待,默默守在病房裡,精心治療和照顧,隨時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為讓他們儘早治癒出院做着不懈的努力。

濟南市中心醫院要求,醫護人員每4小時必須休息1次。感染性疾病科護士長蘇潔說:「到了吃飯的點,我就給護士們打電話,我說你們出來吧,待的時間太長了。所有人都是這麼跟我說:護士長,再等等吧!病號這麼多,我不能去吃飯,不能讓病號在這裡乾等着。」

這場疫情,已無情地吞噬了逾千人的性命,其中既有兩腿泥巴、一臉滄桑的農民,也有政府官員、財險大家、科技專家。「時間僅僅是一條極薄的繃帶,只能勉強包紮我們的傷口。」無力揪心的時候,醫護人員一方面咬牙繼續堅持着,一方面偷偷地為病人的病情而傷心流淚。發現新冠肺炎後堅持向組織上報的第一人張繼先說:「這次,我把一生的眼淚都流幹了。」

醫護人員不僅完成好病人的治療工作,也非常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因為對疾病的恐懼以及未來的不確定,這個時候的患者內心極其脆弱。醫護人員除了做好日常的工作,都儘量跟病人走得近一些,除了問詢身體上的情況,還儘可能多地和他們拉拉家常,說說話,安撫他們的情緒,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醫護人員的關懷,像春風一樣,拂暖患者原本陰霾重重的心,成了他們精神上的「定海神針」。

易老先生因被確診為新冠肺炎,住進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他一日三餐吃得非常非常少,送來的飯菜每次扒兩口就放在了一邊。細心的管床護士吳曼看在眼裡,一找到機會就上前撫慰。易老先生身體虛弱,情緒低落,周圍又沒有親人,覺得看不到希望,吃飯也就沒有了胃口。吳曼握着易老先生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耐心開導他:「在這裡您可以把我們當成您的親人,我們一定會照顧好您,您一定會好起來的。」在吳曼的鼓勵下,易老先生的情緒逐漸好轉,吃得也比之前多了。2月9日易老先生的生日那天,同樣是前來支援一線的護士黃如嫻正好輪休,她在家裡先用一大一小兩個麵包做了個生日蛋糕並插上蠟燭,下好長壽麵,然後開車趕往醫院。當生日蛋糕和長壽麵出現在面前,護士們在病房放出生日歌時,易老先生感動得說不出話來。一碗長壽麵讓他重拾起了戰勝病毒的信心。

2個月大的寶寶確診新冠肺炎,一個嬰兒在醫院裡無人看護。全科醫護人員都把她看作自己的女兒,爭着當起了臨時媽媽。她們甚至摸清了寶寶的小脾性:給她一搖搖鈴,她就會笑。母親在寶寶身上留下了一張字條:「寶寶就是我的命,醫護人員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一家6口被隔離治療,11個月大的男孩小澤在隔壁病房無人照顧,一名醫護人員放下家中不到兩歲半的女兒,化身小澤的「媽媽」貼身陪護。因為要吃母乳,那一晚小澤鬧到了凌晨4點,好心的護士和她的同事就陪着他做各種各樣的遊戲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同時適時給他添加輔食。

最有效的藥物,是人的免疫力。抗擊病毒的戰爭中,醫護人員除了使用藥物治療以外,做得最多的其實就是陪護。他們和感染者一起熬,熬到病人免疫力恢復到足以打敗病毒的那一刻。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披一身聖潔的醫護人員,用全部的熱情傳遞着向上的力量,把溫情以待化作緩解患者焦躁和恐懼的安慰劑;他們的專業、溫度、情懷和格局,讓患者凝望到了彼岸的柔和倩影。他們身上的可貴品質,像陽光一樣,溫暖着罹難落淚的患者的心靈;像泥土一樣,掩埋了淚水,墊高了微笑;像鋼鐵一樣,鑄就了打不爛摧不毀的精神長城。在疫情處置中,這些被奉為「英雄」的逆行者,重啟溫泉的記憶之窗,無疑是解除患者疾苦、成就道德人心的恩人。

堅守,就是放棄個人一切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醫護人員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親人要養護,有自己的親情眷顧,但是在國家需要之時,在人民利益面前,即使是拋灑熱血的生命犧牲也在所不惜。

武漢一名醫生董勇,是一個癌症患者,剛做過手術不久,不顧個人病痛,每天都帶着藥片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他自我加壓,將原定的「三班倒」改為「兩班倒」,8個小時改為12個小時,已經有幾十天沒有離開過醫院了。

在湖北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中,有兩位90後孕媽,懷孕4個月的醫生鄧祺和懷孕5個月的護士王敏,她們站在抗疫最前沿,克服嘔吐、尿頻等孕期反應,堅持不喝水,少吃東西,超負荷地工作着。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開元院區的護士於少丹,有着8個月的身孕,自從大年三十接到通知返崗以來,她一天都沒有休息過,每天10個小時堅守在工作崗位上。華容縣治河渡衛生院的一位全科醫生白瑤,肚子裡面的寶寶5個月了,因為疫情嚴重,依舊堅守崗位,與抗擊新型肺炎的醫生護士姐妹們並肩戰鬥。

「站在岳母家裡戴好口罩之後,離得遠遠地,隔着兩個房間看着8歲的女兒。」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隔離病房工作的饒歆,特別想念女兒的時候,眼前就會浮現這個場景。平常時間裡,36歲的饒歆一個人往返於醫院與酒店之間,在醫生與父親的角色變換中,小心翼翼地把握着自己的思念與家人安全的平衡。

煙臺業達醫院的鄭麗紅,一晚上接診了11個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流行病學接觸史及發熱患者。當她走出感染性疾病科的時候,已經是大年初一的晚上,此時的她已經連續工作了24小時。顧不上休息,她匆忙趕到兒科病房去看望剛剛住院的女兒。此後的幾天,隨着接診患者數量的增加,鄭麗紅和科里同事的工作量也大了起來。最忙的時候,門診患者排隊,他們飯都吃不上,也就很少有時間去病房看望自己的孩子了。

1月18日晚,逆行者之一的張霓,從發熱病房下班,趕往大伯家探望送飯。敲了20多分鐘的門,打了無數個電話,門的那一頭始終沒有任何回應。撬開門後,發現大伯倒在地上,已經沒有了呼吸。她打開大伯的手機,發現最後一個電話是打給自己的。張霓是大伯從小養大的,一輩子與他相依為命。抱着大伯冰冷的手臂,她一遍又一遍地哭着說:「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她守住了所有的人卻錯過了最重要的人,這份恩重如山的塵緣,已成為隔世之念。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工作的護士吳亞玲,把科室醫護人員實現「零感染」當作自己的最大責任,專門負責監督每一名進入紅區的醫護人員穿戴好防護服,協助他們做好防護。在老家昆明曲靖過年的母親,突發主動脈夾層破裂,搶救無效去世。11時許,做好一切物資準備的她悄悄走出工作區,在員工通道一個靠窗的角落裡,撥通了家人的微信視頻,面向家鄉的方向,滿眼淚水地深深三鞠躬。這是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主戰場的戰士,向去世母親的最後告別。此後,她謝絕單位負責人安排她休息幾天的好意,還是像往常一樣一絲不苟地工作着。

忠孝兩難全,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像吳亞玲這樣始終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的醫護人員不是個例。湖北巴東縣人民醫院護士宋秀慧,一連幾十個日夜一直堅守在抗疫一線。媽媽病重入住該院,她都沒能抽出時間去看上一眼。直到病逝的時候,她也沒能見上最後一面。她哽咽着喃喃自語:「媽媽你就放心地走吧,等這裡結束,我就第一時間去看你,到你的墳前看你,給您說一聲對不起。」

沒有人可以永遠迴避失去的痛苦,可是我們的醫護人員在親歷失去痛苦的時候,更加堅定地站了起來。

「那天誰發了一個藍天白雲草地的圖片,我都在朋友圈裡感慨了一下,覺得好像不認識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了。我覺得,前期我們在病房裡昏天黑地的,每天應接協調各種事情,我們每次全身心在搶救病人,感覺不到外面的世界。看到了這張圖片之後,覺得,哎呀,什麼時候能有這樣的一天!」這是深圳一名一線護士的一段話。疫情面前的無可奈可和無能為力,在讓我們感傷的同時,也讓我們懂得了要厚待一切生命,自己的和周圍的。放心吧,「我庭小草復萌發,無限天地行將綠」的時候一定會到來。

白衣天使所站立的地方,天上的星星也要較之暗淡幾分。我想,這個時代應該成為一個特別推崇無私和奉獻的時代。我們等待着「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的江河美景的再現,等待着充滿上善和大愛的國度里每個人的手中都持一把送給白衣天使的鮮花。[1]

作者簡介

張雲波,安徽濉溪人。現為濉溪縣作家協會副主席,淮北市作協理事,安徽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