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抑制基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抑制基因是一個科技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抑制基因是指某一突變基因的表型效應由於第二個突變基因的出現而恢復正常時,稱後一突變基因為前者的抑制基因。回復突變使突變基因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結構恢復正常;抑制基因則並不改變突變基因的DNA分子結構 ,而只是使突變型的表型恢復正常。抑制基因一般用符號Su代表。當抑制作用發生在同一基因中時,這種抑制作用稱為基因內抑制,屬於不同基因的抑制作用則稱基因間抑制。

基因內抑制

分為針對錯義突變型的、移碼突變型的和針對無義突變型的等幾種。

針對錯義突變的基因內抑制

一個錯義突變型的表型可由同一基因另一位置上發生錯義突變而恢復正常。例如大腸桿菌的色氨酸合成酶 A亞基基因的錯義突變型A46是一個鹼基置換突變 (GGA→GAA)。這一置換突變使A亞基的第210個氨基酸──甘氨酸為穀氨酸所替代,從而使它失去了正常的酶活性。在這一替代不改變的情況下,另一錯義突變 A446(UAC→UGC)使A亞基的第174個氨基酸──酪氨酸為半胱氨酸所替代,這一改變導致酶活性的恢復。這是針對鹼基置換突變的基因內抑制,抑制基因本身也常是錯義突變型。

針對移碼突變的基因內抑制

大腸桿菌噬菌體T4經吖啶類染料處理後可以得到一對核苷酸減少(或增加)的rⅡ基因的移碼突變型。 在這一對核苷酸不改變的情況下,附近位置上另一對核苷酸的增加(或減少)能使表型恢復正常(見遺傳密碼),這便是針對移碼突變的基因內抑制,抑制基因本身也常是移碼突變型。

針對無義突變的基因內抑制

密碼子AAG代表賴氨酸,由於置換突變而成為無義密碼子UAG時,翻譯便到此停止而帶來突變型表型。在第一對核苷酸不改變的情況下,由於第三對核苷酸的改變而使密碼子成為UAC時,便在這位置上出現酪氨酸並使翻譯正常進行。只要由賴氨酸改變為酪氨酸不影響這一基因產物的活性,表型便得以恢復。這是針對無義突變的基因內抑制。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