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技術元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我會將我不成熟的想法、筆記、內心爭論、草稿以及對其他文章的回應都寫在《技術元素》中,這樣我就能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些什麼。——KK

「技術元素」(technium)是凱文•凱利專門創造出來的詞語。「技術元素不僅僅包括一些具象的技術(例如汽車、雷達和計算機等),它還包括文化、 法律、社會機構和所有的智能創造物。」簡而言之,技術元素就是從人的意識中湧現出來的一切。KK把這種科技的延伸面看成一個能產生自我動 力的整體。

本書繼承了《失控》和《新經濟的新規則》的思考體系,談到了文明進化、數字出版、免費經濟、人工智能、物聯網、數字化生活等熱議的話題。而更深層次的是,KK希望藉此討論:技術元素的本質是什麼?人類應該擁抱還是拒絕它?人類對它本身的未來發展究竟有多少把握?KK把對這些疑惑的理解都寫在了《技術元素》里。相比於KK之前的著作,本書將更通俗易懂,文章中涉及到的領域、所舉的事例都更貼近當下人們的生活體驗。而閱讀這樣一本書,將能最貼近地了解到KK在思考什麼。

試讀: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7736184/note/210517634/

作者簡介

凱文·凱利(Kevin Kelly),出生於1952年。他是著名雜誌《連線》(Wired)的創始主編,也常被看作是「網絡文化(Cyberculture)」的發言人和觀察者。他猶如硅谷當中的一位「遊俠」,當媒體聚焦於某種具體應用、聚焦於路演和IPO、聚焦於科技公司市值的時 候,他卻一如既往地將目光投向了廣袤的未來--這位睿智的未來學家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就預見了Web2.0時代的到來,預見了去中心化的互聯網發展趨勢。

代表作:《失控》、《科技想要什麼》。中文電子版均由「唐茶計劃」出版。

作者網站:http://KK.org

關於東西文庫:

東西文庫(West & East Library)致力於「第三種文化」(TTC)的思考、傳播與交流;注重在互聯網、科技、商業、媒體、電子閱讀等領域的互動;包括但不限於:紙質、電子出版,版權引進、策劃,文化論壇。

已出版《我手機》、《奇怪 @ 壹》、《十三億》、《創業者對話創業者》、《失控》等圖書。

敬請關注第二屆「東西論壇」(W.E. Conference)

原文摘錄

當複製品免費時'你就要去銷售那些無法複製的東西。 無法複製的事物有很多。比方說"信任"。 我發現,當我們購買那些本就免費產品的時候,看中的差不多是8種無形的特性。 8種比免費更好的原生性。 1.即時性(Immediacy) 2.個性化(Personalization) 3.解釋性(Interpretation) 4.可靠性(Authenticity) 5.易用性(Accessibility) 6.實體化(Embodiment) 7.可贊助(Patronage) 8.可尋性(Findability) 「欲增加生產力(和財富),先增加連接。就這麼簡單」

書評

幾年前,有一段時期的我特別迷茫,對周圍變化中的世界感到既熟悉又很陌生。那時候的我以為回歸傳統也許可以幫助我找到答案。於是我開始自學拉丁文、上聖經希伯萊文的課,整天窩在圖書館,也不怎麼過問世事,更是遠離最新的科技,除了我經常聽的podcast以外。有一次在巴士上聽到一段podcast,說的是某位美國人年起的時候為了尋找到一種更具挑戰性的生活,就不去念大學,直接就去到亞洲當背包客,並且在亞洲的那段經歷還塑造了他的一生。這個人後來還跟《地球概覽》(又譯《地球目錄》)的主編Stewart Brand認識了,於是就去了那個雜誌工作,據說他還是當時第一個通過網絡投簡歷而獲得工作的人。而這個人就是這本書的作者Kevin Kelly(大家都稱他為KK)。

KK絕對算得上是一位網絡俠客,那天聽完了那段podcast之後,我覺得這個人很有趣,就回去搜這個人。結果就搜到了他的博客。當時KK開始了一項關於科技的研究,並且他還把研究過程中的一些心得發現隨時通過博客的形式記錄下來,讓大家可以看到他最新的思路,而網友也可以提出他們的見解和補充。我當時大致閱讀了其中一些文章,簡直是越讀越帶勁,甚至每次遇到靈感匱乏的時候,我都會去閱讀KK的博客,久而久之,還放棄了拉丁文,但慢慢的卻找到了如何適應這個不斷變化中的世界的一些方法。更準確的說,KK讓我學會了如何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這個千變萬化中的世界。

《技術元素》這本書其實是由KK寫的 The Technium 這個博客里的一些文章精選翻譯過來的,這些文章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幫助我們去了解到底我們所面對的變化意味着什麼,以及我們可以怎麼去面對它們。


書的內容其實挺多的,我先不談內容,先說說閱讀方法。

如何閱讀這本書?

方法一、瀏覽標題,選你感興趣的章節來讀。

這是最省時間也是最偷懶的辦法,但是因為KK的東西實在是太有趣而且富於啟發性了,任何一篇文章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方法二、從頭到尾讀。

這是最傳統的讀書辦法,這樣你可以比較全面的了解KK關於 technium 的看法。

方法三、與同樣是KK寫的《科技想要什麼》對照着讀

《技術元素》可以看作是《科技想要什麼》的草稿和筆記,因此可以兩本書對照着來讀。

方法四、看完每一章節之後,找出其英文原文,看正文中的超鏈接以及正文後面的網友評論(需要一定的英文閱讀能力)。

KK的博客文章本身內容很棒,他的博客文章里大凡提到一些別的概念/文章/言論等,基本都會帶上超鏈接,可以循着這些超鏈接去進一步了解KK的思維脈絡(Stewart Brand寫完了《Whole Earth Discipline》之後也把他寫書期間所查閱的所有相關文獻的超鏈接放到了網上供人們去查閱)。而且KK的文章後面的那些留言很多也很值得看,有些留言甚至會是一些你在別的地方難以找得到的背景信息的披露。

方法五、把KK書里多次提到的一些人的著作找來看。

其實KK所「預言」的很多東西並不是從虛無中產生的,很多時候他也是受到了其他人的研究/言論的影響。在他的書里就多次出現了像 John Brockman, Howard Rheingold, Danny Hillis, Alan Kay, Cory Doctorow等人的名字,其實這些人寫的東西也蠻值得一看的,不妨找來看看。假如你是出版社裡的編輯的話,也不妨考慮引進這些人寫/編的書的中文版,我們也同樣非常需要聆聽這些大牛的故事。


要給《技術元素》這樣一本書寫書評是挺困難的一件事,我還是挑選書中的幾句話來談談我的感想吧。


前面我提到說「KK讓我學會了如何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這個千變萬化中的世界」,為什麼這麼講?《技術元素》中文版第317頁有一句話可以作為回答:

「面對一項愚蠢的技術,合理的應對方法是自己創造一項更好的技術;正如面對一個愚蠢的觀念,合理的應對方法並非取締它,而是用更好的觀念代替它。」

很多人面對今日之最新科技,第一反應會是牴觸的心態,認為新的東西只會讓人們變得更壞。例如,很多人會說,電子遊戲(或網遊)使得今日的年輕人無心向學,思想敗壞,甚至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但其實為什麼我們不去創造出更好的電子遊戲/網遊,去以這些更加互動的技術去改變傳統課堂(甚至是傳統的政府/工作)?KK在他2005年的TED演講里就舉了一個例子說,要是莫扎特生活在沒有鋼琴、凡高生活在沒有油畫的年代,那將是多麼大的遺憾啊!現在世界上每天都有那麼多的人出生,也許他們當中會有很多不同領域的莫扎特和凡高,只是也許能夠讓他們發揮出其天賦的技術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啊!


另外書中有一篇題為《中國的DNA》的文章,文章從關於深圳華大基因的一則新聞開始,談到了關於科研以及創新的一些想法。KK寫道,「相比於自主創新,中國更樂於照搬現成的想法,複製文化在這裡依然占據主導地位。而美國在建國最初的100年內也是如此。」這是非常有趣的一個觀察,估計也只有作為老外的KK才會得出這樣的判斷,而我們中國人自己則更多是「當局者迷」了。幾十年前,KK正是在亞洲的一些窮鄉僻壤里看到了另一種世界,並且鍛煉出了他看事物的獨特視角。如今,他再次來到亞洲,把這裡的草根創新的故事帶回美國(KK今年4月就到訪了亞洲多個國家,包括中國)。而身處其中的我們,又是否能夠以不一樣的視角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這些故事,並且從中得到不一樣的啟發呢?

技術元素·技術生態·技術之神 這篇書評可能有關鍵情節透露

在我看來,也許《The Technium——技術之神》這個書名更適合這本書。書中字裡行間處處流露出對技術發自內心的讚嘆和敬畏,它先於文明出現,甚至肇始於宇宙誕生之初,它創造—切,又改變一切,涵蓋過去、現在和遙遠的未來。 而關於Technium這個詞的譯法,儘管在《科技想要什麼》和本書里將其譯為「技術元素」,我還是更傾向於將其譯為「技術生態」,或者另一個更時尚的名字——技娘,即技術之母。豆瓣有豆娘,百度有度娘,意思嘛,你懂的。

這不僅是一本技術極客才看的書,你我這些對未來還有憧憬和期待的普通人都值得一看。它所描述的未來其實並不遙遠,有些是當下已經存在的,所謂「Present Future」。有些是已經出現在地平線上的,所謂「Near Future」,我們,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下下一代,沒準兒都會經歷。這可以算作一次時空穿越之旅,是今天的我們與未來的我們、當前一代與未來後代的隔空對話。 與激進的技術主義者比起來,KK要溫和許多,他所認為的技術的奇點時刻是計算機擁有人類大腦計算能力的時刻,他將梅斯和加羅的發現總結為「梅斯―加羅定律」,將奇點時刻的預測與預測者個人聯繫起來,與當下聯繫起來,依稀又閃耀着麥克盧漢「後視鏡」思想的智慧之光。在他們看來,過去將光影投射到現在,而現在又將光影投射到未來。 這是一個連接的時代。從統一體機器(One Machine)到自我跟蹤(Self-track),從外到內,無所不在,無所不包。做為《連線》一代的先驅和吶喊者,KK一定對此有特別的感觸。才不過三十年,有線的連接便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連接技術所取代,它是有線與無線更加複雜深刻的智能融合。它將把世界融為一體。許多數年前還與世隔絕的所謂世外桃源,一下子就被納入了文明社會,在從前無論如何都不會有生活交集的人,通過各種社交網絡,不論是基於真實生活圈的還是本地簽到式的,抑或基於興趣的,一下子就有了某種比面對面交往更加深刻廣泛的聯繫,就像克萊·舍基(Clay Shirkey)所感嘆的「 大家都來了(Everybody Comes)!」。天知道他們能做出什麼事來! 這是一個連接的時代。拜個人信息流跟蹤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所賜,我們從未像今天一樣對自己有如此深入的了解。為了獲得更好的體驗或者更有價值的信息內容,我們甚至願意放棄部分隱私權,將自己置於某個搜索引擎或堆薦引擎的透明監視之下,只要它是善意的,只要自己對此有控制權。KK把這比作「小鎮居民彼此公平透明的監督」。 這是一個技術進步繼續以指數級速度向前飛奔的時代,儘管似乎暫時沒有像上世紀相對論出現時那樣高歌猛進,卻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作為—個技術進步的樂觀主義者,他看到技術天平的積極傾向,他擁抱信息對稱的對稱性技術,他時時流露出—種技術之愛,並且把這種技術之愛作為生活、創意、創新乃至技術進步所應有的態度和價值取向。他讚賞阿米什人對待技術的積極態度,敢於嘗試,不輕易否定,只要堅持自己的生活價值底線。

這也可以說是一本關於創新的書。 喬布斯,創新奇才,是把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亘古未有第一人。他對創新的敏銳嗅覺和巨大的商業成功吸引了眾多跟隨者和模仿者。然而這其中成功者寥寥,更多的是殉葬者。我的創意超級棒,我的產品沒得挑,我不僅看孫子兵法博弈論,我還把長尾理論研究了個透,我懂得避開獅子老虎發掘自己的小生境,與自己商業生態鏈里的其他物種和諧共生,為什麼我的商業發展還是愁雲慘澹,淒風苦雨? 你可以以本書的觀點來解讀喬布斯締造的蘋果奇蹟,或者來回答上述問題。首先,從技術的種子萌芽那—刻起,技術從來就不是以個體的形式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技術生態的形式存在的,它具有建立在自指性與自組織性基礎之上的上行創造的能力,也就是說,技術對於創新的方向有其天然的傾向性和決定權,並且由此導致一個結果,創新總是接二連三出現的,—個創新引起連鎖反應式的創新,甚至引起並行爆發式的創新結果。其次,一個創新的出現是由多種技術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就是技術的共時性,創新的成敗與否,關鍵不在其最精彩的地方,而在其最大的短板,有沒有致命的技術缺失,哪怕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也註定你只能是先烈,而不是先驅。

在本書中,KK從信息定義的新知出發提出了技術元素的見解,對比分析了自底向上的蜂群思維與維基百科式的自頂向下的「精英控制」,論述了技術與人類社會的相互塑造與影響,更有價值的是,儘管未盡其言,技術生態的提出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視角,讓我們把眼界從商業和商業生態上回到技術和技術生態上面。喬布斯的成功絕不僅僅是創造全新商業鏈打通產業鏈,而是基於他對整個技術產業趨勢的細節化掌控和技術生態的完美布局。用閃存取代硬盤光驅的先知先覺,網卡、攝像頭的取捨,視網膜顯示屏的一再推遲採用,收購Siri語音服務,看似劍走偏鋒,卻無不顯示其技術智慧的深謀遠慮。 而關於城市,KK也有話說。硅谷為什麼成功?「貧民窟」也在推動城市創新?為什麼城市需要引進「瘋子」?同在倫敦,為什麼硅環(Silicon Roundabout)比科技城(Tech City)更有活力?什麼是真正的「智能城市」?要解答這些問題,你需要先了解技術生態的脾氣,了解技術想要什麼。

與其說KK是個純粹的技術主義哲學思想家,不如說他是先哲思想的傳承者和拓展者,當今頂尖技術圈中的臥底觀察者,各種技術主義思想的跟蹤者和集成者。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對KK的影響就不必說了,麥克盧漢「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體的延伸」以及「後視鏡」的媒介理論與技術觀,鮑德里亞關於擬像與超真實的反思,在KK這裡得到共鳴與發展,而KK對技術共時性的闡述,又賦予了「內爆」以不同於前兩位高人的新涵義。

KK交遊廣泛,朋友中不乏各前沿領域的怪才大師,其關注對象也是如此,克里斯·安德森、霍華德·萊茵戈德、斯圖爾特·布蘭德、約翰·霍蘭德、弗里曼·戴森、克萊·舍基、杰倫·拉尼爾、詹姆斯·格雷克、雷·庫茲韋爾……個個鼎鼎大名,如雷貫耳。這些天才大腦對技術與未來的設想儘管也許有異想天開的地方,但就算只能實現百分之五十,對我們的未來也絕對具有顛覆性的影響。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