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扳指 |
扳指是一種射箭工具,戴於拇指,正下方有一個槽,用來扣住弓弦以便拉箭,作用是防止放箭時,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手指。因功能類似扳機,故又稱為"機"。
扳指還被稱為"韘",據《說文·韋部》載:"韘,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韋系,箸右巨指。"明確闡述了扳指的功能以及用法。
現發現的最早具有扳指功能和外形的用品出土於婦好墓。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扳指
別名; 機
發源時期; 商代
出處 《說文·韋部》
作用; 防止放箭時,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手指
佩戴位置; 拇指
目錄
1工具介紹
2歷史
3清代扳指
4用法詳解
5爭議
6扳指寫法
7消亡首飾
工具介紹
扳指的前身叫做韘(音射) 《說文》曰"韘,射也",說明此器為騎射之具。
扳指:
1)韘shè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五】【韋部】韘
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韋系,著右巨指。從韋枼聲。《詩》曰:"童子佩韘。"弽,韘或從弓。失涉切
2)摧決cuī jué
扣斷扳指。決,骨製品。射者用以鈎弦之器,即扳指。喻勇猛。 漢 陳琳 《武軍賦》:"當鋒摧決,貫遐洞堅。" 南朝 宋 袁淑 《御虜議》:"重幣甘辭,招摧決之將。
3)抉jué
扳指 古代射箭時套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鈎弦。
4)射決shè jué
即佩韘。俗稱扳指或搬指。《說文·韋部》:"韘,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韋系,箸右巨指。"
歷史
扳指是一種護手的工具,帶於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時,在放箭時,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手指。古人亦稱為"機",意義類似於"扳機",表示扳指的作用相當於扳機。
韘初見於商代(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在春秋、戰國(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
幾千年來,扳指的形制,出現過很多種樣式。最為主要的,是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坡形扳指出現較早,最早還有弦槽,後來取消。在我國,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國外則突厥-土耳其、韓國至今仍在使用。期間,各種式樣的扳指都有存在。 、 蒙古與清朝,則主要使用桶形扳指。傳統的漢族扳指兒與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區別:漢族扳指兒從側面觀是梯形,即一邊高一邊低,而蒙古族、滿族的扳指兒一般為圓柱體。
據考證,桶形扳指主要出土於14世紀以後,目前發現出土最早的桶型扳指為戰國時期,型制和清代的桶型扳指極為相似,現存於晉城博物館。
17世紀以後,滿族將扳指發展為首飾。
清代扳指
別稱
清代,扳指稱"班指" 或"搬指"。
滿文:
穆麟德轉寫:"fergetun"
戰爭用扳指多為駝鹿角或角盤骨製作,駝鹿又名"犴大罕",
滿文:
穆麟德轉寫:kandahan
《黑龍江外紀》駝鹿……角長大,色如象牙,以制射,盛暑無穢氣,然黑章環繞,勻而不暈者,截數角不得其一,值數萬錢。
至清軍入關前,滿族人通用鹿骨扳指兒,呈黃色,年久變為淺褐色,以"有眼"者為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