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托馬爾的克賴斯特女修道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托馬爾的克賴斯特女修道院這座托馬爾的十字軍救護團騎士修女院,最初是作為征服的象徵而設計的,進而於1344年改變最初的設計模式,成為一座基督教修女院,用以象徵曼紐爾時期葡萄牙向其他各類文化開放的另一面。修道院的內部結構錯綜複雜,主要是為雙層多邊形建築模式。祈禱室的東北部有恩利克王子時期建造的二道迴廊,一個是「公墓迴廊」,用穆哈德爾風格瓷磚砌成,被認為是葡萄牙哥特式建築中的精品;另一個則是「洗濯房迴廊」,是葡萄牙建築中最早出現的雙層式迴廊。

中文名 托馬爾的克賴斯特女修道院

外文名 Convent of Christ in Tomar

所屬地區 葡萄牙歐洲

編 號 552-004

遺產描述

托馬爾的修女院位於葡萄牙中部聖塔倫區的托馬爾市,距離首都里斯本東北方向143公里。修女院屹立在山頂,被托馬爾城堡的城牆環繞,現已成為托馬爾市標誌性建築。修女院建於1160年,屬於聖殿騎士團,由聖殿騎士的大師瓜迪姆·佩斯(Gualdim Pais)建造。1344年聖殿騎士團解散後,這個葡萄牙的分支機構轉為天主教會,成為一座修女院,並大力支持了葡萄牙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在前後五個世紀的建造過程中,修女院的建築融合了羅馬式、哥特式、曼努埃爾、文藝復興風格、矯飾主義和巴洛克風格多種元素為一體,成為葡萄牙對其他文明開放的象徵,是葡萄牙最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建築之一。1983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VI),托馬爾的修女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內部結構

修道院的內部結構錯綜複雜,主要是為雙層多邊形建築模式。祈禱室的東北部有恩利克王子時期建造的二道迴廊,一個是"公墓迴廊",用穆哈德爾風格瓷磚砌成,被認為是葡萄牙哥特式建築中的精品;另一個則是"洗濯房迴廊",是葡萄牙建築中最早出現的雙層式迴廊。馬努埃爾一世時,建築師迭戈·德阿魯達將祈禱室的一半改建成教堂的寬敞前廳;另外一位著名的建築師若昂·德卡斯蒂利奧設計並建造了修道院房屋居室、餐廳、酒窯等設施,整個教堂僅有一個多窗的大廳,因為位於祈禱室西牆,故稱為"西窗"。聖器室和門廊也是獨巨匠心,別出心裁。修道院的建築被認為內有羅馬----拜占庭的風格,外有羅馬軍事堡壘特色。胡安二世國王期間,修道院開始衰落。1834年,教會騎士被逐出葡萄牙,從此,修道院一度受到了冷落。但是它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輝煌的時期,是早期基督教徒勝利的象徵,以後又象徵着葡萄牙對外來文明的開放,因此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保護。

歷史

托馬爾的克賴斯特女修道院位於埃斯特類馬杜拉·里巴特茹省桑塔倫姆地區的托馬爾市,距離里斯本東北部143公里處[1] 。12世紀中葉,一些十字軍救護騎士團的信徒開始了對托馬爾城的興建,於12世紀末期修建了小祈禱室。由於騎士團作戰勇猛,曾經從穆斯林手中收復了不少失地,因此深得恩利克王子和馬努埃爾王子的器重,在他們的竭力支持下,以祈禱室為核心而擴建的修道院,曾經顯赫一時。修道院的設計風格最初是象徵着騎士團的征服歷程,1344年,最初的設計模式加以改變,設計成為基督教女修道院。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這座托馬爾聖殿騎士修道院(後於1344年成為十字軍救護團騎士修女院),最初是為了象徵騎士的征服行程而修建的,但後來,這個修道院在曼努埃爾王朝統治時代卻被賦予了相反的象徵意義,即葡萄牙開始對其他文明開放的象徵[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