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托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托竹

來自 植物智 的圖片

中文名:托竹

拉丁學名:Pseudosasa

cantori (Munro) Keng f.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亞 科:竹亞科

族:北美箭竹族

亞 族:北美箭竹亞族

屬:矢竹屬

亞 屬:茶竿竹亞屬

組:托竹組

分布區域:中國廣東

香港海南江西福建

托竹(tuō zhú),學名 Pseudosasa cantorii (Munro) P. C. Keng ex S. L. Chen et al.,俗名:鼎湖少穗竹,異名:Oligostachyum pulchellum Pseudosasa cantori Pseudosasa hainanensis Bambusa cantorii Arundinaria basigibbosa Arundinaria basiaurita Arundinaria pubiannula Arundinaria funghomii Arundinaria cantorii Sinobambusa pulchella Arundarbor cantorii ,禾本目禾本科青籬竹屬香港原有植物。它生於丘陵和山坡,平均高度約四至五米。 在1840年由Dr. Theodore Cantor在新界大嶼山首次發現,因此又名Cantor Bamboo。托竹除了分布於大嶼山、大埔滘西貢等地外,還生長於海南廣東福建江西等省份。 [1]

托竹形態特徵

托竹 竹鞭的節間呈圓筒形,長2-3厘米,直徑4-5毫米,中空微小,每節上包有宿存的籜鞘狀苞片,並生根3條。竿高2-4米,粗5-10毫米;節間圓筒形,長24-33厘米;竿環不顯者;竿每節分3枝。

籜鞘遲落,厚紙質或薄革質,長為節間之半,棕黃色帶紫色,背部無毛,較光滑,或有稀疏淺棕色刺毛;先端近截形或稍作圓拱形,邊緣密生金黃色纖毛;籜耳發達,半月形或鐮形,邊緣具多數直立而波曲的縫毛,後者較粗糙,長為6-13毫米;

籜舌拱形或截平面微凸起,背面粗糙,邊緣具極短纖毛;籜片狹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直立,無毛,具明顯小橫脈,基部寬為籜鞘頂端的1/2-3/5,邊緣具細鋸齒。具葉小枝長10-20厘米,具5至10多葉;

葉鞘長約4厘米,枯草色,帶紫色,有光澤,背部在頂端具脊,無毛或有微毛,邊緣生纖毛;葉耳鐮形或半月形,耳緣生長約5毫米的繸毛,老葉則葉耳脫落;葉舌短矮,截形,全緣或具裂齒,背部具微毛而粗糙;

葉片狹披針形乃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2-20 (32)厘米,寬12-25 (45)毫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淡綠色,兩面均無毛,小橫脈在下表面呈方形至較寬的長方形,次脈5-9對,邊緣具細刺狀鋸齒,老葉禿淨平滑;

葉柄長約4毫米。圓錐狀或總狀花序,着生於側生葉枝的頂端,有時僅有1枚小穗生於枝頂;小穗柄長5-15毫米;小穗灰綠色帶深紅色,長3-4厘米,含4-9朵小花;小穗軸節間長4-6毫米,體扁,先端漸粗,頂端作杯狀,其邊緣生短纖毛,其餘無毛;

穎2片,先端漸尖,第一穎長5毫米,具5脈,背部具脊,脊與邊緣之上部具短纖毛,第二穎長7毫米,具7脈,背部無毛而邊緣之上部生短纖毛;外稃長11毫米,具11-13脈,背部無毛,邊緣密生短纖毛,先端漸尖;

內稃較其外稃稍短,背部具2脊,呈拱形彎曲,脊上和邊緣均具短纖毛,脊間具微毛及2或3脈;鱗被3,長圓形,長2-3毫米,質薄,下部具脈紋,上部邊緣生纖毛;

雄蕊3,花葯長6-7毫米;子房長圓形,長1.5毫米,無毛,花柱極短,柱頭3,羽毛狀,長約3毫米。果實未見。筍期3月,花期3-4月或7-8月。

托竹生長環境

生於低丘山坡或水溝邊。

托竹分布範圍

產廣東、香港、海南,江西、福建也有分布。 【模式標本】采自香港大嶼山

托竹命名來源

【[Gram.Prim.Sin 12:154. 1957] 【中國植物志】:9(1):654

參考來源

  1. 托竹,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