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洛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打洛鎮位於勐海縣境西南部,東和東南接布朗山鄉,西南和西部與緬甸接壤,西北與西定鄉毗鄰,北連勐遮鎮,東北接勐混鎮,國境線長36.5公里。鎮政府駐地距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勐拉縣城、景棟、泰國米賽、清邁、曼谷分別有3公里、80公里、246公里、500公里、1250公里,是中國通向東南亞國家距離最近的內陸口岸和最便捷的通道。
截至2014年,打洛鎮國土面積400.16平方公里,下轄5個行政村,轄區內總人口有22606人,5354戶。
1991年8月10日,打洛口岸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二類口岸。1997年3月25日,中國打洛-緬甸勐拉口岸被列為中國與緬甸雙方共同開放的口岸之一。2007年1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為國際公路客貨運輸一類口岸。2014年,打洛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167萬元。[1]
基本簡介
打洛鎮位於勐海縣境西南部,東和東南接布朗山鄉,西南和西部與緬甸接壤,西北與西定鄉毗鄰,北連勐遮鎮,東北接勐混鎮,國境線長36.5公里。鎮政府駐地距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勐拉縣城、景棟、泰國米賽、清邁、曼谷分別有3公里、80公里、246公里、500公里、1250公里,是中國通向東南亞國家距離最近的內陸口岸和最便捷的通道。
截至2014年,打洛鎮國土面積400.16平方公里,下轄5個行政村,轄區內總人口有22606人,5354戶。
1991年8月10日,打洛口岸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二類口岸。1997年3月25日,中國打洛-緬甸勐拉口岸被列為中國與緬甸雙方共同開放的口岸之一。2007年1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為國際公路客貨運輸一類口岸。2014年,打洛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167萬元。
建制沿革
打洛,系傣語地名,意為不同民族共居的渡口。原為一土司地,明隆慶四年(1570),設十二版納時,景洛(打洛)、勐滿、勐昂、朗妄、勐康為一版納,稱"康洛滿"。
民國二年(1913年),隸普思沿邊行政總局第三區行政分局。
民國十六年(1927年),設縣時,隸佛海縣。
1950年,設區,稱板洛區,轄打洛、勐板,隸佛海縣。
1953年,建自治區重劃十二版納時隸版納勐混。
1963年,從勐混區劃出設鎮,稱打洛鎮,隸勐海縣。
1968年,更名為"五七"公社。
1973年,更名為打洛公社。
1982年,更名為打洛公社管委會。
1984年,更名為打洛區。
1987年9月,更名為打洛鎮。
行政區劃
打洛鎮轄打洛村、曼夕村、曼山村、曼轟村、勐板村5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其中有傣族村寨17個、哈尼族村寨23個、布朗族村寨16個;35個村民小組地處山區、18個村民小組地處壩區、3個村民小組地處半山區。 鎮政府駐地曼夕村打洛正街。[2]
位置境域
地理環境
打洛鎮位於勐海縣境西南部,鎮中心地處北緯21°38′~21°51′,東經99°57′~100°18′之間,位於昆洛公路的末端;東和東南接布朗山鄉,西南和西部與緬甸接壤,西北與西定鄉毗鄰,北連勐遮鎮,東北接勐混鎮,國境線長36.5公里。鎮政府駐地距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勐拉縣城、景棟、泰國米賽、清邁、曼谷分別有3公里、80公里、246公里、500公里、1250公里,是中國通向東南亞國家距離最近的內陸口岸和最便捷的通道。
地貌
打洛鎮為群山環抱的低中山丘陵地帶,中間為寬谷盆地,
地勢西北高。境內山壩相連,打洛、勐板兩個壩子位於鎮境內中部,壩子四周群山環抱,山巒連綿起伏,山脈呈北向南,西北有曼景山、廣克允山、廣哇山,東南有廣曼卡山、广部賀山等。
地形
打洛鎮境內海拔最高點在北部的邦南後山,海拔2175米,最低點在東南部的撫鹽河與南覽河交匯處,海拔598米。鎮政府駐地海拔630米。
氣候
打洛鎮屬於北熱帶氣候,具有"夏無酷暑、冬無嚴寒、乾濕季分明、垂直變化明顯"的特點。鎮內年平均氣溫21.9℃,最熱是7月份,平均氣溫32.6 ℃,最冷為1月份,平均氣溫12℃;年降雨量1220毫米,年降雨日115天,大都集中在5至10月份,陽光充沛,年平均日照數達2750小時,平均每天的日照數為10小時;風向多為西南風和東南風。打洛地處熱帶地區,太陽輻射量大、日照時數多、氣溫高、積溫多、四季均可種植農作物及香蕉、橡膠、甘蔗、椰子、咖啡、油棕、檳榔等熱帶經濟作物。
水文
打洛鎮境內河流屬瀾滄江水系,有大小河流8條,主要河流有:
南覽河,位於鎮境西南部,屬過境河流,由瀾滄縣流入,北起勐滿鎮的西北邊界線,流經西定鄉、打洛鎮後,在布朗山鄉境內與南桔河交流止,全長169.8公里,其中有134.6公里為中緬邊界河。南覽河在鎮境內由西流經城子、曼打火、龍利三個村民小組一段又稱打洛河,出布朗山鄉後,流入緬甸境內,交匯於瀾滄江下游的湄公河。
南蘭河,位於鎮境西南部,由緬甸流入,境內長5.5公里,流域面積5.2平方公里,交匯於南覽河曼打火處。
南撇河,位於鎮境西南部,發源於濃把安山,流經勐混鎮後在打洛同部交匯於南覽河,長37公里,流域面積313.8平方公里。
南板河,位於打洛鎮勐板村西北部,源於邦南後山北麓,長14公里,匯入南撇河,流域面積66.2平方公里。
南莊竜河,位於鎮境東北面,源於邦南後山南麓,長10.5公里,流域面積31平方公里,灌溉農田500多畝。[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0年,打洛鎮有耕地面積22172畝。其中水田14,308畝,旱地7864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3畝,果用瓜播種面積5124畝,其中西瓜種植面積4995畝;香蕉種植面積11791畝。全鎮有林地面積290729.49萬畝,其中橡膠面積86303畝,開割33028畝,經濟林果地面積70445畝,茶園種植面積8900畝,採茶2801畝。有水面面積1623.1畝,其中:養殖面積462畝。有荒山荒地面積13226畝。
水資源
截至2010年,打洛鎮建有2個640千瓦的電站(勐板電站、農場電站);有1個變電所;有小(一)型水庫2座(曼佧、曼蚌水庫),總蓄水量為62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2014年末,打洛鎮在戶人口5354戶,總人口2260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09‰。其中,傣族9126人,占40.4%;哈尼族5225人,占23.1%;布朗族5353人,占23.7%。
民族
2014年末,打洛鎮境內居住着傣、哈尼、布朗等民族。
經濟
概況
2014年,打洛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1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028元。
2009年,打洛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64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
2008年增長14.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080元,比2008年增長14.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50萬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99.95萬元,比2008年增長36.5%。
2008年,打洛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728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31.92%。農民人均純收入3553元,比2007年增長18.55%。
第一產業
2014年,打洛鎮農業總產值34523萬元(可比價3535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028元,糧豆種產量883萬公斤,比2013年減少6.7%;境外境內香蕉產量 6881萬公斤,價值13290萬元,茶葉產量274 萬公斤,產值1462萬元,橡膠干膠產量為5757噸,總產值 5181萬元,比2013年同期增長22%;大牲畜存欄1724頭,出欄1984頭,生豬存欄10229頭,出欄5971頭,家禽存欄12251隻,家禽出欄154917隻,同比2013年增13.6%;實現火龍果種植664 余畝、石斛50畝、海南砂仁2800畝、澳洲堅果2000畝、紅魔芋234畝、香水蓮160畝。
2009年,打洛鎮農業總產值1560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080元,比2008年增長14.8%。生豬存欄8231頭,出欄5124頭;大牲畜存欄1827頭,出欄1943頭;注射免疫牲畜4.7萬餘頭次,禽類8.9萬餘羽次;水產養殖553畝,產量128噸,增8.5%。
2008年,打洛鎮農業總產值10541萬元,比2007年增長32.99%;農村經濟總收入10928萬元,比2007年增加14.98%;農民人均純收入3553元,比2007年增長18.55%。糧豆總產量709萬公斤,與2007年相比增加5.98%,干膠產量3393噸,同比2007年減少56.71%。
第二產業
2014年,打洛鎮工業總產值5808萬元,有企業2家。
2008年,打洛鎮工業生產總值187萬元,同比2007年減少9.22%。
第三產業
2014年末,打洛鎮有個體商業208家,其中:住宿及餐飲業75家、批發零售業124家、便民服務和娛樂業7家,年末從業人員827人,總產值5751萬元,比2013年減少43%;營業收入6958萬元,比2013年減少36%。打洛口岸進出口貨運量11.4萬噸,同比2013年增幅28.1%;貨值32071萬美元,同比2013年增幅1.1%;出入境人員78.9萬人次,同比2013年增幅38.3%;出入境車輛23.34萬輛次,同比2013年增幅23.2%。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5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億多元。
2009年,打洛鎮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8.01億元,居民儲蓄餘額4.34億元。
2008年,打洛鎮出入境遊客15403人(主要是泰國旅遊團),口岸邊民進出境人流245415人次,日平均進出境人流672人,出入境人流同比2004年下降84.6%;進出境車輛33292輛次,日平均進出境車輛91輛次,同比2004年下降84.6% 。打洛口岸對外經濟貿易總額累計完成55051萬元(口岸數)。[4]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截至2014年,打洛鎮完成鎮區特色化路燈和濱江大道路燈安裝,完成濱江人行道鋪設工程和鎮區綠化、排水溝改造方案。商業步行街項目進場施工;整治轄區"白色垃圾",全長2公里的打洛界河治理工程完工,完成曼佧和曼蚌水庫、曼歪和曼轟灌溉溝渠等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曼山小學和城子村民小組籃球場,完成勐板幼兒園修繕工程,完成邊境一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儲備。
2010年,打洛鎮鎮內安裝路燈300盞,公廁40座。有中國移動通訊基站6座,中國聯通基站2座,小靈通基站50餘座,有農貿市場4個。
文化教育
截至2014年,打洛鎮有文化服務中心1個,職工5人。參與文藝演出23場,開展各類運動會7次,參與運動員3100多人次,開展文藝輔導和培訓29期,先後培訓文藝骨幹4424人次,創作、培訓和輔導節目33個。農村業餘文藝隊參加的布朗族民歌布朗彈唱《宰目》榮獲雲南省第八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金獎;有圖書、閱覽室1個,藏書3200冊,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電腦12台,舉辦農村青年網絡素質教育培訓班2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布朗彈唱培訓班2期,有文化經營戶13戶,其中:娛樂會所KTV 6戶、茶座酒吧3戶、網吧2戶、電子遊戲室1戶、音像出租1戶。
2014年,打洛鎮中考和小考成績綜合排名均居勐海縣鄉鎮第一。小學入學率達99%,鞏固率達99%,中學入學率達95%,鞏固率達98.86%。共表彰教育工作先進集體4個和先進個人29名,發放獎金3.7萬元;資助學生51名發放助學金7萬元;獎勵學生18名發放獎金1.156萬元。
醫療衛生
2014年,打洛鎮有中心衛生院1個,衛生室7個,床位93張,人員編制48名,有職工85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76人,占實際人數的89%,有村醫21人。新農合群眾享受補償共49917人次,補償金額331萬元,其中:住院補償1131人次,補償金額212萬元;門診48786人次,補償金額119萬元。
截止2014年11月,打洛鎮累計建立城鎮居民健康檔案24699份,電子建檔21819份,電子建檔率88%。開展滅鼠活動2次,滅鼠戶達4227戶,農戶自然村滅鼠率100%,滅鼠戶率95.1%,滅鼠後監測室內達到0.34%、室外2.03%。開展滅蚊運動1次,噴灑消毒面積45萬平方米。兒童預防接種建證率98%,接種率95%;冷鏈運轉10次,常規免疫接種率達標:麻疹苗接種率96%;卡介苗接種率99.8%;脊灰接種率100%;百白破接種率99.8%;麻腮風接種率100%;乙腦接種率99.6%;甲肝接種率100%;乙肝及時接種率 85%,麻風接種率99.7%。開展麻疹疫苗強化免疫活動,完成兒童接種1441人,接種率為98.97%。
社會保障
2014年,打洛鎮共70人參加了2015年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申請小額擔保貸款41份,發放資金179萬元;申請"貸免扶補"貸款9份,發放資金45萬元。2014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13741人,參保率100.1%,其中續保13554人,新參保187人;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130人,參保率100%,其中續保128人,新參保2人;參保人員共繳納保費149萬餘元。[5]
風俗文化
打洛鎮具有濃厚傣族民族文化,傣族、布朗族的節日有潑水節、開關門節,哈尼族的節日主要有嘎湯帕節、打秋節。
潑水節,是傣族的傳統節日,當日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
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關門節,時間在傣歷九月十五日(在農曆六月中),源於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
開門節,也稱"出夏節",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奉南傳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共同節日,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與關門節(入夏節)相對應,源於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
嘎湯帕節,哈尼語為"萬物更新"或"紀念祖先湯帕",時間在每年元月2日至4日。節慶期間,哈尼人穿上節日盛裝,殺豬宰雞、舂糍粑,祭祀祖先,宴請親朋,共慶新年。青年男女可成群結隊上山采野花、摘野果。男人們不論年齡大小,都要做一個陀螺,大家到開闊的場地上開展打陀螺比賽。
旅遊景點
獨樹成林
獨樹成林位於省打洛鎮的開發區內,距鎮政府4公里,距中緬邊境的219、218界樁1公里,出境到緬甸第四特區勐拉有3公里。這株成林獨樹,株高達28米,樹齡在200年以上,屬熱帶、亞熱帶的大葉榕。該樹主幹中部平生的眾多氣生根,順樹而下,相互交纏,盤於根部。左右兩側的主枝上,有32條大小不等的氣生根垂直而下,扎入泥土,形成根部相連的叢生狀支柱根,塑造出一樹多乾的成林景致。
打洛口岸
打洛自古就是中國通往東南亞最便捷的陸路通道之一。在民國年間,中國的茶商將"普洱茶"通過這裡銷往緬甸、泰國、印度等國,打洛口岸是通往緬甸的重要關閘。2007年1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為國際公路客貨運輸一類口岸。
勐景來
打洛鎮的中國一側,有一座邊境村寨--勐景來,人稱"中緬第一寨"。寨子中絕大多數是中國的傣族,有少數緬甸的撣族,兩個民族和睦相處,其情融融,雖然名稱不同,但語言相通,習俗相同,實際上是一個民族,只是兩國的名稱不同。寨口的有兩棵20多米高的大榕樹,被村民稱為"情侶樹",樹齡有2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