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手藝人系列:老董 李明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手藝人系列.老董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手藝人系列.老董》中國當代作家李明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手藝人系列.老董

老董姓董,名若蘭,是一個有着女人名字的男人。

這個男人的年齡還不算小,鬚髮皆白,戴着一副老花眼鏡,耳朵有點背,聽人講話總喜歡把頭湊到別人的嘴邊。你可以近距離看到他臉上的皺紋縱橫交織,綜合運用了山水畫中的各種皴法,鼻翼兩邊是披麻皴,瘦削的臉頰用的是斧劈皴,額頭則是折帶皴,筆斷意連,頗具章法。他腰板挺直,顯精神,看人時總是一臉笑意,很親切

這個搞笑的名字,是有人看了他身份證後才知道的。男人名字女性化,老董說在過去很正常。

他父母那輩人,秉承債多不愁、娃多不懼的思想,一直沒把生娃當回事。他們家有三個「帶把」的小子,可父親還是覺得不如意,認為有男有女才是一個「好」字。要個閨女,成了父親的念想,女兒是貼心「小棉襖」,父親老了,指望有人給他買酒喝。等母親再次懷孕時,父親找個算命先生掐指一算,篤定這一胎是女孩,生下後取名若蘭,長大端莊嫻淑孝順,絕對是個好女娃,父親聽了大喜。等足月臨盆,沒想又生下一個「帶把」的,這男孩便是老董,父親哭笑不得,心灰意冷之餘,索性把男孩當女孩養,連名字也懶得改。老董小時候一直留着小辮子,直到十二歲那年在學校老師的強烈要求下,才剪掉辮子,這十幾年自然沒少給同學們嘲笑和揪「小辮子」。

老董在臨街拐角有一爿小店,經營一種比較古老的行業——補鍋、修傘、配鑰匙。說它古老,因為時代日新月異,補鍋修傘的已經很少,偶爾有些老頭老太會拎着燒漏底的水壺鋼精鍋來照顧老董生意,真正讓老董維持生計的是配鑰匙開鎖和賣各種門鎖。 老董為人風趣,手中的活也麻利,據說至今沒有他開不了的鎖,配不了的鑰匙。小鎮有年發生連環盜竊案,無論什麼高級門,都被小偷輕鬆搞定,一時間人心惶惶,家家忙着加固防盜門。就在這節骨眼上,人們突然發現,老董不見了,他的店鋪已有三天都是「鐵將軍」把門,坊間有流言傳出,董老頭有可能就是那個賊,已經被派出所請去「喝茶」了。

可沒過兩天,迎着早上八點鐘的太陽,老董打開捲簾門,正常開門營業,又出現在人們視野里,忙得還是那麼認真,流言不攻自破。不久,那樁盜竊案宣布告破,又有傳言說,這裡面居然有老董的功勞,是他提供了相關線索,老董聽到這些傳言,不置可否的笑笑。變化的是,他在店鋪前掛了個牌子-----「110指定開鎖點」。

我請他幫我配一把鑰匙。老董拿出個型號相似的鑰匙模坯,與我的鑰匙比對找齊,用工裝夾具夾緊,操起三角銼刀照着鑰匙的立面,下刀工作,神情執着而專注,老花鏡滑至鼻樑末端,像個老學究。翻來調去,銼刀歡聲吟唱,金屬的碎屑飄飛散落晶亮若塵,頃刻,匙齒已顯,端倪已現,又從工具櫃裡拿出幾件小巧精緻的工具,或刮或銼或磨,如此一番精雕細琢,鑰匙配好,往帶來的鎖孔里一插,「嚓」的一聲輕響,鎖頭打開,整個過程行雲流水。

我指着它旁邊一台電腦配鎖設備,問為啥不用這個。他搖頭說:「這玩意雖然好使,但只有複製相同鑰匙時才會用,客戶來配單個鑰匙的,我還是喜歡手工製作。」為什麼啊?電腦配鑰匙又快又省事,手工比較落伍啦。老董歪頭聽我說完,笑笑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在配製的過程,你用手去觸摸,用心去感受鎖芯與鑰匙齒間的碰撞,你就能揣摩到鎖的心意,這個過程很有成就感,這是電腦不能給予的,這是「手藝」,往大里說,這也是一門「藝術」。老頭自豪的說。

聽來,我感覺有點玄乎,不過很快釋然,人們喜歡手工製作,其實不就是沉湎於一種儀式感嘛,機器雖然帶來了便捷,但也剝奪了許多樂趣。

我為老董連連點讚,笑問:「憑您老這手藝,生意很不錯吧?」

「糊口飯吃還行,現在很少有人幹這不起眼的行當,你們年輕人誰願意干?缺乏競爭,不符合叢林法則,呵呵。」老董謙虛中不忘幽默一下。

「我還是孩子時,就見您老在這了,這麼多年,也該回家含飴弄孫,享享清福啦,錢是賺不完的,還這麼辛苦幹啥?」

老頭把頭搖成撥浪鼓,返身居然從背後柜子中拿出一瓶「二鍋頭」,擰開蓋子,美滋滋呷一口道:「我兩兒子大學畢業後都已成家,已經沒我啥事了。我這把老骨頭還算硬朗,呆在家裡豈不浪費了,還不如出來為社會做點貢獻。我們這一行憑手藝吃飯,不摻假,對得起自己良心,這樣的事,你說我干一輩子有啥不樂意的,這也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董喝了兩口「二鍋頭」,顯然有點興奮

我點頭稱是,在這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當下,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的大有人在,腰包漸鼓的同時,人性美好的東西正日漸失落,良心和道德有時會被塵埃蒙蔽。而董老頭,啊,不對,董師傅的一席話卻讓我眼前一亮,讓人在混沌塵世間仿佛找到一塊璞玉。

之後每次路過,我都情不自禁向臨街那個角落投去匆匆一瞥,看一眼那個有着女人名字且有點風趣的小老頭,有時看到他正與街坊們興高采烈的神聊;有時看他如同藝術大師,聚精會神,旁若無人地工作着,漸被時光定格,像臨街一道永不褪色的風景。[1]

作者簡介

李明春,男,江蘇揚州人,公司職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