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上的繭(梅會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手指上的繭》是中國當代作家梅會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手指上的繭
提起手上的繭,馬上就會想到熱辣辣的太陽下汗滴禾下土耕作的老農,想到父輩粗糙手掌上那又厚又硬的老繭,那是長年累月握鋤橿搖耬把磨出的標記。戰爭片裡,狡猾的敵人盤查分辨武工隊員時,其中一招就是讓你伸開手掌,看看手指根部有沒有繭子,因為不長期拿農具干苦力活的人手指上是不會有繭的。
我沒有多少田間耕作的勞動經歷,然而我的手指上卻有繭子,鼓鼓的、硬硬的,一塊凸起的肉疙瘩。老農手上的繭子在四個手指根部,我手上的繭子長在右手中指上端內側。
我手指上的繭子是長期握筆搞文字工作形成的,是筆耕歲月給予我的饋贈。
一
說到筆耕,都知道那是苦行僧般的生活,過的是煉獄般的日子。對於我來說,從一開始這並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生活的變化多端,人生難以把控的未來,常常出乎最初的意料,人生之車並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前行,人生軌跡總是曲曲折折,難遂人願。
1981年夏是我的畢業季,期盼到外地工作的我被分配到原籍,安排到本縣的最高學府,三尺講台育學子,四季風霜度年華,方形的黑板、白色的粉筆構成我工作的主要內容,從宿舍到教室兩點一線成為固定化的工作模式。四年過去了,課程的重複單調沖淡了我初入社會的新鮮感,青春的激情萌生出要掙脫這種固化模式的想法。經過一番折騰,調到了一所國有企業小學,以為如金蟬蛻去半殼,感覺一種輕鬆。三年後又調進一家新辦的集體企業,當時是八十年代末,企業如雨後春筍,如火如荼,自己由師者變成了企管,成為改革大潮中經濟建設的一個弄潮兒。誰知不到三年時間,政策轉向,對企業壓小保大,加之市場優勝劣汰,這個集體小廠瀕臨停產的邊緣,我的生活跌到拋物線的最低處,收入沒了來源,口腹之虞困擾。
我深深體會到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蘊意,也許這就是成長中的代價吧。好運不眷顧,蒼天不垂憐,但生活還要繼續,山不轉水轉,別無所依,自信學的是大學中文,腹有詩書,抱定要用手中之筆,開拓出一條新路。
二
筆耕看似風輕雲淡,瀟灑自如,但箇中滋味,只有自己體會得到。
那時,和剛結婚的妻子在城邊租住了三間低矮潮濕的民房,一塊鋪板支在牆角,放着油鹽醬醋,一把椅子是唯一的家具,偌大的土炕占據了半個房間。一無所有的我伏在炕邊,手握筆,鋪開紙,把構思的腹稿傾注於筆端,寫了改,改了寫,無論酷暑,還是嚴寒,手中的筆不敢停下,一句句,一行行,像一塊塊磚,鋪就着生活之路,延展着人生之希望。
有一次,我單槍匹馬闖進一家單位採訪,遇到一個50來歲的人,我說明來意,對方問我:「你不是宣傳部門的,我們為什麼要接受採訪?」一句話問得我語塞。是呀,雖然用心良好,但我有什麼資格採訪人家呢?!只好灰溜溜地落荒而歸。
有了這次教訓,我就找一些有熟人的單位採訪。那年大年正月初八,天寒地凍,我騎着自行車從老家趕到縣城租住的民房,帶上寫好的宣傳某單位的一篇稿子,和這個單位領導一起拜見約好的市報編輯。編輯老師認真審閱後給予肯定,表示予以錄用刊登。我欣喜若狂,設宴招待。為表示感激之情,那還顧得上自己非君子之量,只管痛飲,只喝得天旋地轉,腸胃滾動,回到租住屋,用手摳住嗓子,把酒液嘔吐出來,肚子霎時又空又冷。看看冰冷的暖瓶,沒有半口熱水可喝,冬天日短,抿抿嘴唇,鎖上破損的木門,騎上車子,踏上20多公里的回家路。幾天來厚厚的落雪在地上凍結成堅硬的冰,坎坷不平,兩道車轍深凹,相伴凸起的是泥埂上光滑的冰,搖搖晃晃騎到離家1公里的地方,兩腿發軟,心裡發慌,臉上冒出汗珠,渾身無力。我知道這是低血糖病發作了,一點點吃的,哪怕一顆糖果也可緩解。四處看看,村莊裡店門緊閉,這時夜色降臨,望望家鄉不遠的燈火,卻寸步難行,握着車把的兩手瑟瑟發顫,連站立都支撐不住,無奈彎下身子伏在自行車的后座上,靜以待機。此時一輛轎車從後邊開來,經過我身邊時,我吃力地想呼喊,但張張嘴巴發不出聲音,只好揮揮手示意求救,然而聽到車裡的人說:「這人喝醉了。」轎車裹挾着冰碴呼嘯而去。我失望地想:難道生命就這麼脆弱嗎?又過了一會,有個人趕着排子車過來,是本村的老鄉,看到是我,急忙扶我俯臥在他的車上,自行車丟在原地,直把我送到家門口。我的妻子和嫂子趕忙端來熱水,趕忙燒火做飯……
功夫不負苦心人,大大小小的豆腐塊相繼見諸報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被吸收為邯鄲市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雜文學會會員,被河北省《老人世界》雜誌聘為特約通訊員。有一天聞知縣委某機關正在招聘人才,於是我趕忙把我的作品裝進兩個大袋子,急匆匆地拎着前往,逐級上報,這次得到命運的垂青,[[領導]首肯,成為縣委某機關新來的年輕人。工作失而復得,生活有了保障,揉揉右手中指磨起的繭子,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三
進入新單位,一如既往地從事着文字工作。那時都是紙上寫作,不像現在電腦打字,筆沒離開手,采編信息,起草文件,撰寫領導講話,整理工作總結,一件接着一件,一篇趕着一篇,一開始跟着主任邊學邊寫,後來獨當一面,挑起大梁,成為人們所說的「筆桿子」。
新單位是全縣的一個綜合機關,工作繁重,任務量大,標準高,要求嚴,是一個人鍛煉的熔爐,成才的學校,成長的搖籃。吃苦耐勞是家常便飯,加班加點是工作的常態。對於過來屬於游兵散勇的我,在這裡感到壓力大,精神緊張,有時坐在桌前寫作,不覺間幾個小時就過去了,長時間地握筆,使右手指常常酸疼。領導常說:要麼壓成才,要麼壓下台。我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崗位,再苦再難也得咬牙堅持,沒有退縮之路。
有一次,單位領導把擬發全縣的文件起草任務交給了我。我二話沒說,夜以繼日,熬夜完成。當呈送給縣委主要領導看後,卻被退了回來。我看着退回的文稿,心裡倍感壓力,一來平日材料大都一次通過,這次用心了卻沒過關;二來文件涉及的內容自己從沒接觸過,比較陌生,一時無從下手。但別無可推,我把厚厚的參考材料一頁一頁地學習領會,然後重新構思框架,一段段、一層層,字斟句酌,凝心寫就,又做幾次修改,再次呈上。這次雖覺得無懈可擊,但心裡依然忐忐忑忑。領導看後,大加表揚,我長長地舒了口氣。
有一年初冬,晚上加班到深夜,大霧瀰漫,我活動了幾下酸疼的手指,便騎車回家。單位距我租住的民房並沒多遠,只是隔着一道京廣鐵路線。我在大霧中辨不清東南西北,來來回回就是找不到回家的方向,路上沒有行人,我在大霧中迷失了兩三個小時才摸索到鐵路橋洞,尋找到回家的路。
春夏秋冬,日復一日地伏案寫作,導致手指上的繭厚厚地鼓出老高,右手中指變得有時發麻,身體不適,做了一次手術,一個多月沒能上班,領導親自上門看望。儘管付出許多,但回報頗豐,單位被定為全國、全省信息聯繫點,信息可以直報。我負責的信息、調研、宣傳等工作連年被評為省、市先進,為單位爭得榮譽。我在政治上也不斷進步,展現出人生價值。
四
我的案頭擺放着一部書,我寫的一部長篇歷史故事,又是一部反映歷史真實的史書,18萬字,題目是《連氏五進士》。此書記述的是我的家鄉——河北省永年縣裴坡莊村連氏明代五位進士竭心盡智、勤政為民的事跡以及他們跌宕起伏的宦海生涯。
此書初寫於1989年,那正是我的生活一片黑暗的時候。為了未來的生活,我拿起筆,不顧一切地採風、寫作,其中連氏五進士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於是我把此作為寫作的主要內容。我在書中《自序》里寫道:「騎上自行車,頂着烈日,多次前往30里外的連氏五進士的故鄉——裴坡莊村進行採風,和樹蔭下、牆角邊乘涼的大伯大嫂們交談,採集有關五進士的隻言片語,探尋有關五進士的奇聞軼事。渴了向鄉親們討口水喝,累了就坐在鄉親們門前的水泥台上,臉頰額頭不時滾落下滴滴汗珠,身上的衣衫也被汗水浸濕片片,但顧不上擦汗,專心地聽着,快速地記着。」「多次和鄉親們的採風接觸,增進了了解和信任,連振守拿出了《連氏家譜》給我看。」根據搜集的材料,在稿紙上寫出了30來個單篇。2009年,我再次查閱有關史料,考察探訪,陸續寫出80多篇,整理成集,幾易其稿,於2014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前後歷時25年。書中我自誇了一把,說:「汲取天地之精華,窖藏多年成佳釀。」河北省廊坊市第四屆政協主席連樹臣為該書所作的《序》中寫道:「作者苦心孤詣,嚴謹認真,歷時二十多年,付出了艱辛,凝聚了智慧,傾灑了汗水,為連氏家族的文化傳承做出了貢獻。」
成書之時,當年的一些老人已經去世。我在《後記》里專門列出他們的名字,表達我深深的謝意。感恩他們給我的寫作以極大的幫助,感恩他們給我一度黑暗的生活以溫暖和亮光!
書出版後,得到了廣泛好評,成為了解五進士事跡、傳承五進士優良品格的寶貴資料。我被聘為中華文化促進會連氏文化委員會河北分會特邀顧問。2018年底我主要以此書申報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2019年4月初順利通過,成為作協大家庭中的一員。
手指上的繭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生活的元素符號,是我漫漫人生旅途中難分難捨的情結。每當看到鼓鼓的老繭,人生往事就湧上心頭。繭於我不離,我於繭情在自知。[1]
作者簡介
梅會林,六十年代出生,大學中文畢業,現在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衛生健康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