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戴東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戴東原
戴東原
原文名 Dongyuan Dai
出生 1723年
中國安徽
逝世 1777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清思想家、學者
知名作品 《原善》
《原象》
《孟子字義疏證》

戴東原及戴震(1723-1777)清思想家、學者。字慎修,又字東原,安徽休寧人。年輕時曾隨父行商,後以教書為生。四十歲中舉,後六次會試皆落第。曾從江永學。與紀昀、錢大昕、王鳴盛、盧文粥、惠棟等人交遊。乾隆間修《四庫全書》,特召任集修官。後被乾隆賜為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水利、地理等均有精湛研究。

人物生平

戴震(1723—1777),清代著名思想家、學者,「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字東原,休寧隆阜(今屯溪)人。戴震出身於貧寒之家,幼讀私塾,以過目不忘和善思好問著稱。傳說有一次,老師教授《大學章句》,愈聽愈覺得可疑,於是向老師發問:「此何以知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老師難以回答這個出乎意外的疑問,於是抬出朱熹這一權威,「這是朱文公說的」,意在告訴戴震不必再生疑問。不料,戴震仍發疑:「朱文公怎麼知道如此呢?」老師聽後,無言以答,嘆曰:「此非常兒也!」

18歲時,戴震因家境困難輟學,隨父前往江西南豐,以販布為生,其間曾一度在邵武設館講學。20歲返鄉,拜婺源名儒江永為師研究學術,並往南京族人戴瀚處學習八股時文。28歲補縣學諸生。33歲避仇人而入京城,寄居徽州會館,在艱苦環境下鑽研。1762年考中舉人。其後六次參加進士考試,由于思想觀念與程朱理學不盡吻合,均未及第。51歲時,經《四庫全書》總編纂紀昀推薦,入《四庫全書》館為專職纂修官。53歲被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職務。不久,因為勞累過度而患病,又被庸醫誤診,不幸病逝於北京崇文門西的范氏穎園。靈柩由夫人率子運回故鄉,葬於休寧縣商山鄉幾山頭前。

戴震是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一代宗師,他學識淵博,天文、歷算、歷史、地理、音韻、訓詁……無不精通,當他初入京城時,在京著名學者紀昀、錢大昕、王鳴盛等人都為戴震學問的淵博而折服,「叩其學,聽其言,觀其書,莫不擊節嘆賞」,戴震的思想深度和學術水平無疑是中國十八世紀的高峰標誌。然而,一代宗師的一生卻是悲劇性的,直到晚年已經譽滿海內時,仍然一貧如洗,他的學生段玉裁感嘆道:「先生之才,而不公卿,禮樂黼黼,以光太平。」戴震逝世後,學者王昶撰《戴東源先生墓志銘》、錢大昕撰《戴震先生傳》、洪榜撰《戴東原先生行狀》、門生金壇、段玉裁編《戴東原先生年譜》,詳細地記述了戴震一生的坎坷和學業情況。戴震是「乾嘉樸學」的領袖,治學以訓詁名物入手,在精嚴考據的基礎上闡發義理,在很多方面都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比如,他以《廣韻》為底本,創立古韻九類二十五部學說和陽、陰、入對轉達理論。他將《永樂大典》中《九章》等七種算經加以整理,撰《迎日推策記》一卷,總結了歷代的數學成果。

戴震一生遵循「由聲音文字求訓,由訓詁以尋義理」的方法,對經書和其它古代經典作了創造性的疏證,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義疏證》、《禮儀考正》、《中庸補註》、《方言疏證》、《古歷考》、《考工圖記》、《水地記》、《勾股割圜記》、《緒言》等50餘種。戴震還主持纂修了《汾州府志》,成為後代修志人員參考的範本。後人揖有《戴氏遺書》16種59卷。《清史稿•儒林傳》有傳。 1924年,戴震誕辰二百周年時,在戴震故居——搖碧樓設立戴氏東源圖書館,後改成戴震紀念館。屯溪戴震公園就也以戴震命名。

個人成就

訓詁學

其學實事求是,不主一家,亦不尚博覽,務為專精。在文字、音韻、訓詁及地理、數學等方面,都以斷制精審著稱,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所校《水經注》解決了長期以來經文、注文混淆的問題。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幾部古代算經,經其校訂,使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得到了進一步的闡發。所撰《聲類表》、《聲韻考》等,將入聲及祭、泰、夬、廢四韻獨立,析古韻為十六部,對古音學發展作出了貢獻。為其所提出的「故訓、音聲恆相因」、「因聲而知義」等訓詁學主張,對於清代訓詁學的發展影響深遠。針對當時對漢儒傳注株守篤信的學術傾向,提出「志乎聞道」的為學宗旨,主張寓義理於考證,在對儒家經典的訓詁中去求義理。

哲學

學術研究中,戴震首先是以乾嘉考據之學大師著稱於世的。但與清代中葉其他經師鑽故紙堆不同的是,戴震考據學的出發點在於有意識地繼承並發揚顧炎武以來的學術傳統,他提出過「由故訓以明義理」、「執義理而後能考核」的學術思想,既反對程朱理學空談義理的虛玄無物,又反對乾嘉考據的矯枉過正。他說:「凡學始乎離詞,中乎辨言,終乎聞道。」「離詞——辨言——聞道」,構成了戴震哲學的主體框架。在戴震看來,故訓明物,乃是明道之具,兩者是不能分開的。他說:「夫今人讀書,文字之鮮能通,妄謂通其語言;語言之鮮能有通,妄謂通其心志。」戴震的意思是,義理、考據、文章(詞章)同為學問之途,「義理即考核、文章二者之源」,義理是最為重要的,考據、詞章只不過是通向義理的手段。這直接導致了戴震的考據學具有與眾不同的性質:「有志聞道,為非求之《六經》、孔、孟不得,非從事於字義、制度、名物,無由以通其語言。宋儒譏訓詁之學,輕語言文字,是猶渡江河而棄舟楫,欲登高而無階梯也。」從現代解釋學的角度看來,戴震「取證於經書」的訓詁學,完全是一個主體意識呈現的過程,是通過傳統經典的義理髮現來揭示哲學思想的手段。

所著《孟子字義疏證》、《原善》及《答彭進士允初書》等,批判宋明以來程朱陸王之學,集中闡明其哲學主張,在清代思想史、哲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書中提出了「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謂之道」的見解。認為理就是條理,而宋明理學家的所謂理,不同於儒家經典中的理。指出:「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別有理義也。」抨擊程朱「以理為氣之主宰」是「誣聖亂經」。痛斥宋明理學家的「存天理,滅人慾」之說是「適成忍而殘殺之具」,是「以理殺人」。與之針鋒相對,他提出了「欲,其物;理,其則也」的命題,認為「凡事為皆有於欲,無欲則無為矣。有欲而後有為,有為而歸於至當不可易之謂理。無欲無為,又焉有理?」從而建立起帶有濃厚考證色彩的人性說。整個乾嘉時期,考據之學風靡朝野,戴震的義理之學一直未能引起學術界重視,他只是作為一個考據家而深為一時學者所推重。一生著述甚多,後世匯為《戴氏遺書》刊行。

章學誠說:「戴君所學,深通訓詁,究於名物制度,而得其所以然,將以明道也。時人方貴博雅考訂,見其訓詁名物,有合時好,以謂戴之絕詣在此。及戴著《論性》、《原善》諸篇,於天人理氣,實有發前人之所未發者。時人則謂空說義理,可以無作,是固不知戴學者矣。」章氏高論可謂獨具慧眼。戴震藉助對《孟子》的再次詮釋(主要見於他的代表作《孟子字義疏證》),重新解釋了理、天道、性、才、道、仁、義、禮、智、誠等哲學範疇,在繼承並尖銳批評程朱理學的同時,展現了自己的哲學思想。他堅持「氣化即道」的宇宙觀,謂:「道,猶行也;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謂之道。」並且說:「陰陽五行,道之實體也。」也就是說,陰陽五行永不停息的運動構成了道的真實內容。戴震的哲學思想特別擅長於哲學分析、抽象與理性思辨。他重新梳理了「化之原」與「化之流」、「生生者」與「生生而條理者」以及「自然」、「必然」、「本然」的關係,認為宇宙生命及其變化的源頭是「仁」,「仁」是「生生者」,「變化之流」是「生生之條理者」,即「理」。換言之,人道本於性,而人性源於天道;天道固無不善,人道、人性自然也就無不善;於是,人的生命價值與宇宙生命的意義就融匯於「天人合一」的境界:基於本然之德,歸於必然之常,以全其自然之順。戴震最大的理論貢獻在於打破了「天理」、「理」的神聖性、神秘性,他用分析的方法將其還原為不同類與不同事物的規定性,藉助先秦兩漢時期質樸、平實的經典釋詁,指出所謂「天理」就是天然的、自然而然的道理。宋儒將「理」與「欲」截然對立,戴震則認為,「理」與「欲」是統一的,欲望的適當滿足就是「理」。「理者,存乎欲者也。」他十分注重人的血氣心知,「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氣心知之自然也。惟有欲有情而又有知,然後欲得遂也,情得達也。」欲、情、知是天賦的人性,天賦人以「心」,即理性思維來調節作為感性存在的人。換言之,人慾並不可怕,也不是邪惡的,追求人慾的滿足是正當的人性要求。欲、情、知三者條暢通達,才是人生的理想狀態。

戴震以「理欲一元」的論說,打破了程朱理學「理欲二元論」的藩籬,並且視程朱之「理」為專制主義的「殘殺之具」:「尊者以理責卑,長者以理責幼,貴者以理責賤,雖失,謂之順;卑者、幼者、賤者以理爭之,雖得,謂之逆。於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達之於上;上以理責旗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勝指數。人死於法,猶有憐之者;死於理,其誰憐之?」諸如此類的論述在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時期都十分流行。這些思想在客觀上反映了當時市民階層的平等要求,包含着啟蒙思想的因素,是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先聲。

戴震為與吳派並稱的皖派(見乾嘉學派)主要代表。一生先後撰成《籌算》、《勾股割圓記》、《六書論》、《爾雅文字考》及《考工記圖注》、《原善》、《尚書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詩經補註》、《聲類表》、《方言疏證》、《聲韻考》及《孟子字義疏證》等,並應河北、山西等地官員聘請,纂修《直隸河渠書》、《汾州府志》、《汾陽縣誌》,主講浙江金華書院。乾隆三十八年,開《四庫全書》館,以舉人受特召任纂修官。在館五年,疑文奇義,累有辨析。先後經手校訂《水經注》、《儀禮集釋》、《周髀算經》、《孫子算經》、《張丘建算經》、《夏侯陽算經》、《海島算經》及《五曹算經》諸書。逝世前夕,寫有著名的《答彭進士允初書》。

人物褒貶

章太炎是推重戴震的第一人,「銓次諸儒學術所原,不過惠、戴二宗」。又說戴學源於荀子。從章太炎開始,戴震的哲學才進一步為人所注意。胡適著《戴東原的哲學》,認為戴震建立起「清朝學術全盛時代的哲學」,「可說是宋明理學的根本革命,也可以說是新理學的建設——哲學的中興。」 戴震「反宋儒」、「反朱熹」,故不為錢穆所喜。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認為:「然東原斥程朱即所以發揮程朱,實齋(章學誠)宗陸王即所以叛離陸王,取徑雖異,旨則歸一,則兩家之貌異緩和疼不能掩其心同。」戴震撰有《汾州府志》和《汾陽縣誌》,其間與章學誠發生過激烈的爭論。余英時謂:「東原謂方志當重地理沿革,這裡顯然表現出了一種狹義的考證觀點。蓋東原治《水經注》有年,即移《水經注》之法於方志之纂修也。」

紀念場所

戴震紀念館

戴震紀念館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隆阜中街,原為一清代民居建築。1924年,適逢戴震誕生200周年,戴氏後裔獻出此屋,建為「隆阜私立戴氏東原圖書館」。1957年,該館交給國家管理。1983年修葺一新,正式命名為「戴震紀念館」。修葺後館舍占地面積108平方米,為磚木結構,頂面蓋小青瓦,潔白牆身,龍捲山牆,樨頭鵲尾,朱漆欞門。大門門楣上嵌有「戴震紀念館」五個大字,由張愷帆書。館內設有休息室、瞻仰廳、藏書樓、閱覽室等。瞻仰廳臨河無檐牆,雙步架雛形迴廊,柱之間裝飛來椅。明間金柱裝隔扇,次問廂房坎牆上裝窗扇,整個裝飾典雅簡樸。瞻仰堂兩廂是藏書室,收藏戴震參與編纂的《四庫全書》和多種版本的戴震著作及上萬冊的經史子集等書籍。廳堂正面壁上額枋,懸掛端木蕻良撰書的「蓋代大師」漆匾,左右有戴逸撰寫的「治經先考文博學冠群倫;干古不朽作原善共疏證」楹聯。迎面案桌上,安放一尊古銅色戴震塑像。廳中間展覽櫃中,存放有戴震手稿、乾隆手諭(影印件)等珍貴文物。瞻仰廳樓層為藏書樓,有戴震伏案用的紅木桌、手稿及多種版本著作。紀念館現為屯溪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戴震公園

戴震公園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中心地段 ,毗鄰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公園建於1982年。原名華山公園,1988年因紀念戴震而更名。公園位於屯溪延安路北的華山嶺上。園內有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動物園和戴震塑像等景。整個公園占地29公頃,綠化面積27.84公頃,珠塘水域面積2.6公頃,公園植被以山林為主。

戴震墓

戴震墓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商山鄉東北幾山頭。墓地面積40平方米,土冢。墓向朝北,地面封土堆高1.5米,墓前有其子嗣所立的青石碑一塊,上有「隆阜戴氏,皇清特賜進士出身,敕授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先考東原府君,先姚朱氏孺人合墓」等字樣。墓前有紅砂岩長條石砌成的約20平方米的享堂,堂口寬1.2米。墓地周圍山清水秀,阡陌連綿。墓後層巒疊蟑,蒼松滴翠。1961年7月,列為安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人民委員會曾予修繕並立有碑記。


代表詩作

詠剡水】 已有扁舟興,曾看過剡圖。翻思名手盡,誰復費功夫?

參考資料

1. 戴震 2. 365天讀經典組委會:《365天讀哲學》,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