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戰略核導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戰略核導彈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東風-31彈道導彈

英文名稱: DF-31

服役時間: 2006

定型時間: 2004

國家: 中國

東風-31彈道導彈(代號:DF-31,北約代號:CSS-10)是中國的一種三段固體推進劑洲際彈道導彈,也是中國首種遠程固體彈道導彈。作為中國第二代戰略武器,應用了許多新技術。與其前輩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相比,東風-31在體積、打擊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力等方面均有明顯突破。

東風-31射程為11500公里,可攜帶一枚700公斤彈頭(相當於1百萬噸TNT炸藥當量的核彈頭),或者多枚更小的彈頭。 改進後的東風-31A,載荷1050-1750公斤,可攜帶至少三枚彈頭或誘導彈頭以及重返大氣層載具、其射程為11270公里。

2009年10月1日,國慶60周年東風-31甲核導彈方隊通過長安街

2015年9月3日,慶祝中國人民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上再度亮相。[1]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七十年代,移動式液體遠程導彈東風22(DF-22)導彈正式立項研製,這宣告我國第二代戰略導彈正式提上了日程。1978年底,東風22的方案論證和預研工作開始,代號「202工程」,主要着眼於實現機動、快速發射,提高生存能力、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達到小型化、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東風22項目有11項關鍵技術,包括高性能液體火箭發動機、儀器設備小型化設計、新型結構材料、機動發射模式、全數字化的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很快得到突破,到1984年底,導彈初樣的設計、生產和試驗任務均已完成。

但很快進展順利的東風22便告下馬,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七五」計劃期間,「以常規武器為主,適當發展戰略核武器」的方針意味着重心的傾斜及核武器研製計劃的精簡。而更適合機動的固體導彈則被挑中。其二,我國自行研製的大直徑固體火箭發動機進展順利。1985年1月,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正式批准終止東風22導彈的研製工作。次年,在經過聯合論證組論證後,「大直徑、基本型、系列化」方案得到認同。其後,航天工業部正式開始東風31(DF-31)研製工作。

研發歷程

儘管東風22未成正果,但新型三級遠程導彈東風31大量沿用其技術成果,例如全數字化控制系統、末速修正技術、以及頭部設計,儀器設備小型化的成果也得以應用。

另外,東風31的第一、二級發動機均採用新研製成功的固體火箭發動機。

與東風22的11項關鍵技術類似,東風31有13項關鍵技術,包括:全彈總體技術、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技術、小型化彈頭技術、複合材料與結構技術、彈上電子設備小型化技術、高精度慣導技術、快速機動發射技術、突防技術、制導控制系統誤差分離技術、新一代試驗遙測技術等。對於初次嘗試開發固體戰略導彈的我國而言,無疑是難題林立,諸如固體燃料發動機,推進劑合成,彈錐複合材料製造,大型特種拖車製造等均屬嚴峻挑戰。其中高性能推進劑合成就發生過事故導致整個廠房炸平。

與東風5有所不同,東風31採用的是小型化彈頭,因而整流罩非常尖銳,再入大氣層之後氣動加熱效果明顯。東風5使用碳/石英燒蝕材料即可滿足需要,但東風31的彈頭再入段防熱問題在很長時間內無法得到解決,直到東華大學潘鼎教授的高純度粘膠基碳纖維研製成功才攻克了這一難關。在2004年關於潘鼎教授的報道中,很明確地提到了「潘教授近十年來潛心研究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航天級高純度粘膠基碳纖維成果已經被應用於我國首位殺手鐧武器——XX-31,並在高新工程的後續型號的應用中獲得成功,解決了國家急需,使我國成為能夠擁有該產品生產技術的世界第三大國」。最終,東風31成功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並獲得成功。

服役事件

2012年9月4日,華盛頓自由燈塔網站發表比爾-戈茨的報道稱,中國繼續導彈測試,進行了第四次洲際彈道導彈的試射。文章稱,根據美國官員的說法,中國軍方8月30日進行了第四次洲際彈道導彈試射,發射了一枚新式的公路機動洲際導彈。美國情報部門檢測到此次 DF-31A 導彈從陝西某地的太空和導彈測試中心射向西部某地。這是自7月末以來中國進行的第四次遠程導彈飛行測試。

美媒稱,2012年8月30日的DF-31A發射緊隨十天前井式發射的「東風-5A」(北約代號CSS-4 Mod 2)遠程導彈,距離新式公路機動「DF-41」洲際彈道導彈7月24日的試射僅數周,距離潛射彈道導彈JL-2的試射也不久。

中國有句俗話叫事不過三,但是此次中國第四次試射具有分導技術能力的東風31A彈道導彈,足以證明中國對新型戰略武器發展的重視。這是韜光養晦政策實施以來中國二炮少有的集中炫耀戰略打擊力量的行動。從四次試射的導彈型號來看針對性不言自明,除了巨浪二潛射導彈之外其餘射程都在12000公里以上。

中國國防大學的朱成虎少將於2012年7月18號在維也納出席有關核裁軍的討論會,談到美國主導研發的導彈防禦系統時說:它破壞了戰略穩定。他在接受路透社記者採訪時說:我們要保持核威懾的可信性。在威脅使用核武器時,敵人將卻步,因為其結果必將是被摧毀。朱成虎在研討會上說,中國必須實現其核武庫現代化,因為導彈防禦系統的部署可能會降低其核威懾的可信性。

2014年1月,解放軍報公布的一組中國東風-31遠程彈道導彈在野外進行部署的照片,這是東風-31在二炮服役以來,首次曝光在野外作訓的照片。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