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戰國時代魏國著名策士 – 唐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睢不辱使命

來自網絡的圖片

戰國時代魏國著名策士 – 唐雎年輕時讀《唐睢不辱使命》對秦王和唐睢對話很感興趣。強大的秦滅魏國後,秦王派人對魏一個弱小附屬國安陵君說:「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國,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啊!」面對強秦,安陵君知道秦王之意,這哪是交換啊,明明是想強奪啊,好在安陵君會回話,說了不敢交換的理由:「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換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衛它,實在不敢交換啊!」秦王聽後當然不高興了。秦王不高興,那後果是非常嚴重的,於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唐雎是戰國時代魏國著名策士,為人有膽有識,忠於使命,不畏強權,敢於鬥爭並敢於為國獻身。故有《唐睢不辱使命》的精彩對話:[1]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我,這是為什麼呢?況且秦國已經滅了韓國亡了魏國,而安陵君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作忠厚的長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十倍於安陵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願,是輕視我嗎?"面對秦王凌弱恃強冠冕堂皇的話,唐雎從容不迫的回答:"不,不是像你說的這樣。安陵君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並且保衛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僅僅是五百里呢?"

秦王對唐雎說:"您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我未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倒下的屍體有百萬具,血流千里。"唐雎很冷靜:"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着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

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徵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就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膽識的人一定要發怒的話,就要使兩具屍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現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於是拔出寶劍起身想要與秦王同歸於盡。

兩人的對話讓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麼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啊!"唐睢冒死與秦王抗爭,粉碎秦王吞併安陵(魏國屬國)的陰謀。

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後,一度還保持着獨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騙的手段輕取安陵,出小誘而釣大魚以騙取利益,是秦君的故技。秦惠王曾派張儀入楚,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許給楚懷王,條件是讓楚與齊斷交,結果傻頭傻腦的懷王上了當。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請易趙惠文王的和氏璧,結果騙局被藺相如識破,偷雞不成蝕把米。這些事據唐雎出使,不過幾十年的時間。而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但安陵君和唐雎選擇與虎狼之秦作爭鋒相對的堅決鬥爭。

唐雎:忠君愛國,有勇有謀,不畏強暴,從容鎮定,臨危不懼,有膽有識,善於激變,大義凜然,機智勇敢,是一個很勇敢的人。秦王對唐雎已經是暴怒的時候,唐雎毫不畏懼,反而和秦王頂撞起來。最後,還以死相逼,無奈秦王只得答應的唐雎。可見唐雎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用以勇對暴的形勢讓秦王只好放棄了易地。唐雎還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人。秦王跟唐雎說理的時候,唐雎也以理對理,可見唐雎也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

唐雎面對秦王的責難他不卑不亢地闡明了安陵君不易地的原因是要「受地於先王而終守之」,突出了他的從容鎮定。秦王威脅他「亦嘗聞天子之怒乎」時他從容辯道「嘗聞布衣之怒乎」突出了他的能言善辯。為了國家的利益,他「挺劍而起」不惜威脅秦王的生命,體現了他愛國忠君的本質,同時又突出了他敢於鬥爭,凜然正氣的珍貴品格。這種凜然正氣,正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值得稱道和發揚。[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