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怎樣淪為二流國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國淪為二流國家

來自網絡的圖片

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怎樣淪為二流國家?眾所周知,戰國時期魏國由盛轉衰是從魏惠王開始的。[1]

魏惠王一個嚴重的戰略失誤就是攻打同為三晉的趙韓兩國,令西方的秦國與東方的齊國趁機崛起。不過,魏惠王的各種決策跟當時具體的形勢變化息息相關。很多人若是處於魏惠王的境地,恐怕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三晉聯盟的裂痕,早被魏惠王他爸魏武侯埋下

三晉聯盟始於晉國六卿執政時期。當年趙襄子策反了圍攻晉陽城的魏桓子、韓康子,三家聯手剿滅晉卿中最強的智氏家族,奠定了三家分晉的基礎。此後魏趙韓三家長期結盟,經常合夥胖揍老晉國的敵人。

公元前400年,魏文侯組織三晉聯軍南征楚國,打得楚悼王毫無脾氣。魏武侯在公元前378年發起靈丘之戰,給剛即位的齊威王來了個下馬威。在這幾十年中,齊楚秦列強都被中原三晉打敗過。

魏國率先變法,以武卒稱霸諸侯。趙韓兩國更像是抱霸主大腿的小弟。但隨着三國不斷擴張,矛盾也日趨激化。

三晉的地盤本來就犬牙交錯,從諸侯手中奪取的新地盤,讓局面變得更複雜。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魏國高層採取了兩種解決辦法。一個是通過交換領地來讓自己的國土變成整塊,另一個辦法是在趙韓扶持自己的代理人。前者是三家滅智氏以來就有的老傳統,後者則由魏武侯開啟。

魏武侯元年,趙國的公子朝作亂失敗,逃到了魏國。魏武侯決定出兵支持公子朝,讓他成為魏國在趙國的代理人。然而事與願違,魏軍本想趁亂偷襲趙都邯鄲,卻被新君趙敬侯派兵擊退。

魏趙兩國由此結下樑子。儘管兩國後來兩次聯手攻齊,還跟韓國共滅晉君,但邊境關係越來越緊張。

趙敬侯三年,齊魏交戰,趙國派兵大敗齊人。魏國卻於次年在兔台擊敗趙軍。因為趙國想吞併衛國,而行軍道路必經過魏國領土。魏武侯不悅,就轉而勾結齊國把趙國新建的邊城奪走了。

魏國不僅在東線的中原戰場跟趙國搶地盤,還在西線占領了黃河沿岸的趙國重鎮藺縣。此時趙敬侯已死,其子趙成侯記下了這筆仇。

魏國差點被趙韓聯軍滅掉

魏武侯去世那年,趙成侯得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復仇良機。魏惠王剛坐上寶座,公中緩就發動叛亂。內戰讓魏國朝野分裂成兩個陣營。韓懿侯(韓國國君)本來與魏國沒什麼恩怨,卻起了趁火打劫的念頭。他邀請趙國聯手攻魏,趙成侯二話不說就派出了精兵良將。

趙韓聯軍突然加入戰團,在濁澤大破魏軍。魏惠王被聯軍包圍,隨時會被幹掉,公中緩離國君的寶座只有一步之遙。然而,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

趙成侯打算除掉魏惠王,改立公中緩為魏王,在迫使魏國割讓土地後收兵回國。韓懿侯卻堅決反對。在他看來,殺魏王會被天下人視為暴行,迫使魏國割地也會被諸侯視為貪婪之舉,應該把魏國分割成兩個國家。

按照趙成侯的方案,魏惠王必死無疑,趙韓兩國能直接奪走大片土地,公中緩會成一個對趙韓俯首帖耳的魏王。

按照韓懿侯的方案,魏惠王能活下來,但公中緩也能做王,倆人各得一半魏國。無論哪一種方案,都會讓魏國淪為宋國、衛國那樣的二流國家,失去位列戰國七雄的資格。

倆人各持己見,互不相讓。

韓懿侯一怒之下決定撤兵,夜裡不告而別。韓軍的離開讓包圍圈洞門大開。趙成侯判斷趙軍無法獨自滅魏,只好立即收兵回國。魏惠王意外地逃出生天,他立即集結人馬擊潰了落單的公中緩叛軍,鞏固了自己的王位。

這場戰爭讓魏惠王對趙國和韓國恨之入骨。第二年他出兵先後打敗兩國。此時恰逢秦獻公大舉東征,魏惠王為了保住河西地,暫時在西線與韓趙兩國合作。

秦軍在少梁之戰中擊敗趙魏聯軍,俘虜魏太子與丞相公叔痤。不料,魏國突然跟秦國講和,又對趙韓發動澮北之戰。大破趙韓聯軍的魏軍統帥,正是剛被釋放回國的魏相公叔痤。

魏國的戰略重心東遷,秦國在次要打擊方向

澮北之戰表明,魏惠王完全不信任三晉同盟,已經動了兼併趙韓的殺心。咄咄逼人的秦獻公在少梁之戰後不久就去世,魏惠王趁機着手新的戰略布局。他逐步把首都從河東的安邑遷徙到中原的大梁。

許多人以為魏國遷都大梁是為了躲避秦國兵鋒。這只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魏國高層早就想把戰略重心放在東線的中原戰場。

魏國的疆域比較微妙,和韓國一樣地跨今天的河南省與山西省,而且都被黃河分為兩段。韓國的上黨郡把魏國領土分割成東西兩大戰區。西部戰區以舊都安邑為政治中心,包括河東、河西、上郡三個地區;東部戰區以新都大梁為政治中心,包括梁地與河內之地。

魏文侯時期曾經借道趙國吞併中山國,但中山國死灰復燃,魏國也失去了這塊飛地。除了滅中山之外,魏文侯和魏武侯更多以西部戰區為中心進行擴張。

到了魏惠王時,西線沒有多少擴張潛力了,如果不攻秦的話,只能去搶韓趙國的地盤。

再看看魏國東部新都大梁的周邊環境。東面的宋地與南面的楚國淮北地區都是富庶的大平原,西面緊挨着韓國新鄭首都圈,東北挨着衛國和齊國濟西地區,渡過黃河一路向北則能抵達趙國邯鄲首都圈。

魏國東部戰區面向廣闊的華北平原,擴張潛力巨大。若能占據整個中原之地,就有望將霸業升格為王業。因此,魏惠王把爭霸中原放在第一位,把攻秦放在第二位。他遷都大梁的最初用意,正是為吞韓並趙大計奠定基礎。

吞併趙韓先後失敗

如果晉國不分裂成魏趙韓三國的話,秦國一定不會崛起,最有希望統一天下的將是晉國——這個觀點在不少歷史學家和愛好者中頗有市場。不同於那些緬懷老晉國的空想家,魏惠王是以實際行動來整合晉國的全部遺產

魏國畢竟有霸主的底子,很快從內亂中恢復實力。趙成侯察覺了危機,連忙與燕國、齊國和宋國會盟,企圖藉助諸侯之力來遏制魏國。

魏惠王意識到必須加快備戰的步伐,派使者訪秦。當時秦孝公忙着變法,需要安定的外部環境。秦魏兩國在河西會盟,魏惠王順勢在東線發動滅趙之戰。

趙國的地盤並不比魏國小,但首都邯鄲位於整個國家的東南角,又是平原地形。因此魏上將軍龐涓的8萬精兵很快包圍了邯鄲。經過一年激戰,邯鄲淪陷。

由於趙國存在邯鄲、晉陽、代地三個政治中心,魏國無法一鼓作氣滅趙。齊國孫臏、田忌直撲大梁,以圍魏救趙之計消滅8萬魏軍。秦國也趁機襲擊舊都安邑。魏國只好跟齊秦講和,極不情願地把邯鄲歸還趙國。

大梁地勢平坦,易攻難守,跟邯鄲隔着黃河且相距較遠。無論如何復盤,滅趙大計最終都會落入齊人的圈套。魏國君臣只好放棄滅趙,轉而準備滅韓。

韓國開始了申不害變法,又與秦國結盟。魏惠王決定在韓國羽翼未豐時動手,發動了滅韓之戰。新鄭離大梁很近,就算齊軍再來大梁,魏軍主力也能迅速回援。魏國君臣滿以為可以破解圍魏救趙之計,結果喪師10萬。

從此以後,魏國再也沒過一統三晉的念頭。耐人尋味的是,趙國稱霸後也沒有嘗試吞魏滅韓。就連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也只是在合縱抗秦時與兩國結盟。

秦國比趙韓兩國更難打

魏國處於四戰之地,很容易陷入兩面受敵的窘境。魏惠王四處挑起戰事,把地緣上的先天不足暴露無遺。

但平心而論,他並非對此毫無察覺,所有的攻勢都集中在東線,在西線一直採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策略。這也恰好被秦孝公和商鞅充分利用,一打一個準。

魏國若是集中力量先擺平秦國,將秦川沃野與關隴牛馬盡數收入囊中,就能獲得穩定的西部大後方,全力以赴地爭霸中原了。魏惠王無視滅秦之利未必是短視,而是更現實的理由——畏難。

自從兵家亞聖吳起離魏後,魏軍難以再西進一步。秦獻公遷都櫟陽,在邊境修築了多座城邑。魏國如果不拿出全力,無法跨越洛河滅秦。可這樣一來,又與魏國東爭中原的方針相悖。

為此,魏惠王在大梁整軍經武,伺機攻滅趙韓,同時又在河西與韓、趙結盟。他打算以三晉聯軍之力擊潰秦國。不巧的是,長期客居魏國的秦獻公熟悉魏軍戰法。

秦國總體上比魏國弱,但在關中戰線有局部優勢。秦獻公三次跟三晉聯軍交鋒,皆大獲全勝,連魏太子和丞相都淪為俘虜……

沒有齊國援助,趙韓兩國已經被魏國滅了。但無論是魏韓聯軍還是魏趙聯軍都沒打贏過秦國。由此可見,秦國比趙韓更加難打。


總之,魏惠王不是沒努力過,但他實在啃不動秦國。接二連三的失敗讓魏國朝野失去了滅秦的信心和耐心。魏河西軍徹底轉入戰略守勢,迴避與秦軍正面交鋒。

魏惠王乾脆把西線的精銳都抽調到東線,企圖先全力滅趙韓兩國。他若統一了三晉,絕不會忘記報秦國三箭之仇。

但事與願違,勞而無功的滅國大戰耗盡了魏國的精兵良將。魏惠王最終玩脫了,處處挨打,兩頭落空,魏國也從此淪為二流國家。[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