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厭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豆瓣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說自己厭男?厭男就是厭惡所有男性嗎?

★不是理論,而是態度

★一本好讀、耐讀、金句頻出的女性主義宣言,女性主義實踐的有力註腳

★是對男性特權的嚴正批判,也是對姐妹情誼的直白讚美

☆系統闡釋「厭男」的開先河之作

厭男不過是一次次被傷透了心的人們,接觸女性主義後自然長出的鎧甲,不再輕信他人

☆犀利、毒舌、人間清醒,三言兩語點醒同伴

別再對只是順便接孩子放學的男人歌功頌德了,現在,所有女性馬上停止自我貶低,像「普信男」一樣,勇往直前/對自己好一點!

☆打消疑慮,呼籲女性關愛自我,厭男是「為了活下去的思想」

不要屈就別人,要按自己的意願尋求自由與解放

☆越壓抑,越憤怒,越表達,法國現象級圖書

一本首印只有450冊的女性主義小冊子,被報道後,立馬斷貨、各大媒體爭相報道、譯為18國語言

「你是不是厭男?」每當女性就性別歧視、性暴力等發聲時,就會遭到這樣的非議。但,厭男真的是這個意思嗎?

《我,厭男》為厭男發聲,探究背後的心理文化機制與社會背景,進而一針見血地指出,厭女導致的系統性壓迫與厭男造成的輕微自尊傷害之間,有着天壤之別,長期被污名化的「厭男」和「厭女」不同,它並不是性別歧視,而是對性別歧視的回應,是對男性特權的憤怒,旨在呼籲女性擺脫羞恥與禁錮,關注由此帶來的團結與女性情誼,「想象一種全新的存在方式」,按自己的方式追尋自由與解放。區區104頁的小書,卻蘊藏着無窮大的能量,波利娜談論厭男而不止於厭男,將日常生活經驗與實際數據串聯起來,書寫女性處境,是一部四兩撥千斤,揭露男性特權、呼籲改變厭女現狀的振聾發聵之作。

開始整理錯誤並重新建立規則的時刻,到了。

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也不會再讓後來人淋我們淋過的雨。

無需沉默,無需羞恥。面對性別暴力、性別歧視,沉默和禮貌的助益微乎其微,女性應當重拾表達的力量。

《我,厭男》不是艱深的學術著作,也不是充斥着怨氣和歇斯底里的情緒宣洩,而是熱情與理性同在、輕盈與堅定並存的女性主義宣言。厭男只是一種表象,其後隱含的「厭女」歧視、性別暴力和男性凝視,才是人們真正需要關注的。

這份寫給全體女性的告白,不僅懇切呼籲女性力量和女性團結,也真誠向男性提出了女性的需求:至少,負責任地傾聽。因為在男性占系統性優勢的社會中,受害者不只女性,也有男性。「厭男」所反抗的正是這一點:對不平等大膽說「不」,不因此羞恥,也不因此感到恐懼。

媒體評論

一本女性主義的離經叛道之作……證明了厭男如何為姐妹情誼開闢了空間。——Monstrograph出版社

《我,厭男》觸動了社會的神經。面對性別歧視和性別暴力,作者提出了一種更為直白的應對方式。——《紐約時報

熾熱激情與冷靜克制並存的傑作。——《泰晤士報

打響了反對性別歧視的又一槍。——《泰晤士報》

大快人心……是對女性和女性力量的堅信不疑,是對自由解放的真誠呼喚。——《獨立報

詳細地闡釋了占全球人口51.9%的男性為何惹人生厭。——《每日電訊報》

一本令人振奮的小書,一口氣讀完。——《解放報》

交織而團結的女性情誼綻放出愉悅人心的力量。——Elle

《我,厭男》中的論述一針見血,並不過激也不粗暴,當代女性主義的熱議話題,如父權制、精神負累、#MeToo運動和女性的聯結等都有論及,延續了麗貝卡·索爾尼特等女性主義作家的一脈。——《新觀察家

其引發的爭論不僅聚焦於性別問題……波西米亞式風格,言辭直率,承繼了波伏瓦、柯萊特等女性主義者的思想……激烈譴責了男性暴力、特權及其對女性的壓迫。——《每日郵報》

討論性別議題,但不僅限於此。——Popmatters

《我,厭男》提醒我們,如果僅靠禮貌的請求,女性主義先驅們無法做成任何一件事。——inews

作者簡介

波利娜·阿爾芒熱(Pauline Harmange),1994年生的法國女性主義者、作家。在一家救助女性強姦/性侵犯受害者的機構擔任志願者。她的作品包括《我,厭男》《身處支離破碎之所》及《流產:關於自願墮胎的私密故事》等。

原文摘錄

Misandry and misogyny cannot be compared, quite simply because the former exists only in reaction to the latter. What we want is for men to put their power and privilege to good use: by policing their male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for example, instead of explaining to women how to go about fighting their battles. We want men to know their place. Actually no, what we really want is for them to learn how to take up less space. They don』t get to play the lead, and they』re going to have to get used to that.

書評

昨晚收到試讀本,很快就讀完了,也看到豆瓣上出現了關於這本書的爭論,作為讀過的人簡單說一下吧:這的確只是一本小冊子,原作者在後記里也提到,它的優勢就在於篇幅短,在法國定價應該也比較低,於是在十幾到二十出頭的年輕女性里會暢銷。作者的語言也很通俗的,就像在網上讀到的友鄰日誌或帖子,主要是基於個人經歷和日常觀察,來解釋為什麼自己會講出「我厭男」這句話。對於剛剛開始思考性別問題的讀者,這本小冊子比理論類的書籍親切很多。而不同於網上分享之處,在於它是有一個遞進框架的,能幫助讀者更全面一些地了解當下女權群體最關注的現實問題有哪些。當然,反過來講,作為一本很基礎的「入門小書」,它對於需要更系統全面深入探討性別問題的人,就太淺顯了些。

另外,看到標題就跳出來噴的那些人如果翻翻這本小冊子,也會意識到自己都沒有着急的必要。因為這位作者其實是非常溫和的,也並非真正「厭男」,只是在解釋女性為什麼會對男性整體那麼失望,為什麼要尋求同性夥伴之間的支持。尤其是,作者甚至都沒有做任何強烈反抗的鼓動,就僅僅是呼籲女性之間建立更密切地互助連結罷了。她在承認自己仍然對男性有情感需求的那些段落,搞不好還會因為「不夠徹底」而被某些更憤怒的女性質疑。所以,實在用不着把這個書名看得太嚴重。

這本小書要是能做成更易於攜帶的形式,在高中和大學的女生中傳播,應該還是挺好的。不知道正式出版的版本什麼樣,但我覺得它是一個很好的啟發,中文環境裡目前學術類作品夠多了,但類似這樣降低門檻的小冊子還真是沒有過。

不過這本書最後對女性間友誼和互助形式的讚美,讀完我也覺得過於樂觀了。純粹從自己的經驗來看,青春期時我的友誼既不來自於男性群體的「破例」接納,也從未融入過那種非常活躍團結的全女性圈子。回想起來,我的朋友剛好都是些性別特質不那麼典型的人,或許以今日視角去看,其中有些朋友的性別認同就是非二元的,此外即使看着性彆氣質比較典型的朋友,也都就是特別內向孤僻的那種(或許我們都曾經是所謂的「freaks」)。作者讚美的那種「女孩的俱樂部」,則往往是女性特質夠彰顯的女生們才有機會參與的,我這樣連電視劇都不看卻着迷科幻和戰爭電影的女生,一樣被嫌棄嘲笑,這種圈子顯然不可能成為我們這些人擺脫父權制下被歧視困境的「解決方式」。所以對於讚美那種典型的女性友誼小圈子的表達,我也實在無法認同。而且恐怕不僅中國這樣,這也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情況,可惜作者並沒有談到我們這些人,也是因為她從來就不是不夠「女孩子氣「的那一類女生吧。這也算是這本小冊子讓我有些遺憾的一點。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