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廂有禮了(段允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我這廂有禮了》是中國當代作家段允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這廂有禮了
——幫三位親人出書賀壽紀事
古往今來,為他人祝壽的禮物品類繁多,而我今年送給三位親人的壽禮卻很單一,那就是趕在他們各自的壽誕之前分別出一本書作壽禮。
1
七月初七是堂姐夫周備恕的第90個壽誕,我為他主編了《我這九十年》一書作壽禮。
春節里,外甥發林來拜年時對我說,自從他娘去年十月初二(享年89歲)去世以來,他爹的情緒一直不好,讓我抽空多與他爹聊聊天。發林他娘是我三叔的女兒,由於她唯一的同父同母弟弟在災荒年被賣到山西改名換姓,所以堂姐把我家當娘家,與我關係密切。我知道堂姐夫雖已年近九旬,但仍頭腦清醒、口齒伶俐,對過去的事記憶猶新、表達清晰,於是決定由其口述、我和他的女兒曉風把他的回憶整理下來,出一本名為《我這九十年》的回憶錄。
我把對堂姐夫的一次次採訪整理出來,發微信電子稿給堂姐夫和他的子女們徵求意見,經曉風補充後形成了正文12章,標題分別為:我的家鄉很美麗、我有一個好爺爺、我父親這一輩人、我有三個名字、外公外婆幫我家度過災荒年、我初小畢業當教員、從林業組長到林校學員、從林場會計到林站站長、退休後仍受組織關懷、我與妻子相濡以沫七十年、老伴走後我輩感子女孝順、寄語後人。
僅以正文出書顯得單薄,還得增加附錄。十年前,我曾分別為堂姐、堂姐夫的80大壽寫過賀詞。堂姐去世後,外甥發林、外甥女曉鳳分別為他娘寫過悼念文章。我執行主編的《濟源姓氏輩字輯》中有《濟源周氏來源分布輩字》,堂姐夫寫有《本家世系譜》。這些現成的文字,拿來即可。外甥媳婦又發動她的女兒、外甥、外甥女共5人寫了回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文章。這些加起來,形成了有12篇詩文的附錄。
為了增強本書的吸引力和說服力,我們決定插入照片。堂姐夫提供了他家在民國32年的分家單,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發的土地證,他年輕時與父母的合影,他的工作照片、旅遊照片,他獲得的「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和「好黨員」榮譽證書。喜愛攝影的外甥從他的圖庫里,找出了一個個晚輩在老人膝下承歡、一次次為老人祝壽的照片,還有老爹給老娘理髮的照片。我讓外甥開車拉着我們幾個人,回到他的老家大峪東溝,在青蘿河畔,在兩棵古樹下,為他老爹拍攝近照。60張彩色照片的插入,我這本書增添了色彩。
我還請堂姐夫當鄉林站站長時的縣林業局局長(後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宗吉先生為本書作序,請市書法協會原主席張奇惠先生題寫書名,請市老幹部書畫協會副會長於善政先生繪製封面圖,讓外甥和外甥媳婦聯名寫了一篇《感謝的話》作為後記。
經過外甥媳婦的責任編輯與外孫女婿的認真校對,印刷公司於七月初一那天,將共計108頁的《我這九十年》一書,趕在我堂姐夫90大壽前一周出版。我這廂有禮了。
2
九月二十五是親家八叔牛培吉的第90個壽誕,我幫他責編了《我的記憶》一書作壽禮。
我本計劃僅為恭賀八叔的90大壽寫副祝壽聯,老伴說八叔在十八年前曾經寫過回憶錄,可以幫他續寫一下。
原來早在2006年,八叔到陝西省武功縣,在當過縣長的十叔家住了幾天,看了十叔寫的《往事回眸》,受到啟發,回來後趕在他72歲生日前寫出了《我的記憶》,出了5本A4大的紙質稿,自己家留了一本,分送給4個近人各一本。我看了八叔令郎建會送來的紙質稿,內容也是12章,標題分別是:開頭的話、出生前後、逃難保命、求學生涯、走上工作、文革感悟、痛失雙親、兄弟十人、妹子社琴、人生插曲、退休之後、結束語。
我覺得八叔不愧是上過師範,當過教師、記者、編輯,寫的回憶錄不僅真實性強,而且文學性高,但是只出了5份紙質稿,數量太少,品位太低。時光又過了十八年,八叔仍然身體硬朗、記憶清楚、思維清晰,應當把他的記憶續寫到今天,再出一本回憶錄。
老伴把我們的想法寫給耳聾的八叔看後,收到的回覆是:「沒有啥可續,也沒有必要續。」建會倒是從家裡找到幾張紙稿,上有他爸這些年來寫了扔、扔了又寫的詩、聯、文章,其中有一篇是十年前寫的《不老人生長壽謠》,不僅通順押韻、朗朗上口,而且是他自己健康長壽的經驗之談。
我們決定將八叔原來寫的《我的記憶》再版,續入現存的他這些年來寫的9首詩、23副聯和兩篇文章。我們替他寫了《再版說明》,八叔同意了。我採取拍照、提取圖中文字的方法,把紙質稿變成電子稿,發到印刷公司排版。
我又讓建會提供證章和照片,從中選出3個證章、23張照片入書。其中有:八叔2013年被中原特鋼有限公司黨委授予的「奉獻餘熱」榮譽證書、2016年被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中原先鋒」紀念章、2021年被中共中央授予的「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有他在本村和到陝西、重慶與親人的合影,還有88歲那年登上王屋山天壇極頂的留影。我和老伴寫的《恭賀八叔牛培吉九十大壽》的文章和楹聯,附入書中那是必須的。八叔寫給我們的感謝信,剛好可以作為本書的《後記》。
經過兩次出樣書校對,印刷公司於九月十八那天,將再版了的共計138頁的《我的記憶》一書,趕在八叔他老人家90大壽前一周出版。我這廂又有禮了。
3
冬月初五是老伴牛素玲的第75個壽誕,我幫她責編了《記憶拾零》一書作壽禮。
十年來,老伴和我共用一部電腦,陸陸續續敲出了一些回憶文章、遊記、詩和聯。我都及時予以編排,保證隨時可以付梓出版。今年四月,我們從新疆旅遊回來後,她的視力嚴重下降,看電腦很吃力,表示今後不再寫作了。我決定把她的作品交付印刷,爭取在她的生日前出版。我又請張奇惠先生題寫書名、於善政先生繪製封面圖,用A4紙出了個打印件,讓老伴請她的老同學——當過濟源市委副秘書長、濟源日報社社長、市政協文史委主任的李德哲先生作序。
交付印刷公司的文稿,除了序言、前言、後記,正文有散文、詩、聯,還有一個附錄。
最初交付排版的散文是49篇,後來合併為41篇,又加寫了2篇,最終定稿為43篇。其中,有回憶她祖父母、父母、伯父、姑姑、鄰居的,有回憶她的小學、初中、高中生活和老師、同學的,有回憶她務農、打工、學裁縫、參加文藝宣傳隊的,有回憶她由民辦教師轉正的教書經歷的,有去成都、北京、河北、內蒙、廣東、香港、澳門、越南、新疆等地的遊記,有寫老年大學老師、學友的,其中那篇《一個不停轉的陀螺》是寫我的。
214首詩,有抒發自己思想情感的,有寫給老師和老同學的,絕大部分是遊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後有感而發的,比如:蜀道不難任我游,台灣遊記,黃山、千島湖游,延安游,恩施游,山東半島游,海南之旅,武漢、廬山、南昌、井岡山游,西北行,東北行,貴州行,西藏之旅、神農架游等。10副聯,有8副是為80歲的老師和親戚們寫的祝壽聯。
附錄12篇,有她伯父的見報文章《一次難忘的戰場受傷經歷》,有她八叔回憶錄中的《兄弟十人》一章,有遠在四川的堂弟寫老家的的香椿樹、碾饌、古秦渠、古濟水和悼念父親的文章,有我寫給她的五件賀壽詩聯。
由於內容多、文字多,校對的任務也就重,樣書一次出兩本,我和老伴校對一本,請李德哲主任校對一本。我們在校對中遇到一個共性問題,就是阿拉伯數字與漢語數字的使用不規範。我專門從網上下載了1987年1月1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七家單位聯合發布的《關於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試行規定》,進行對照修改,力爭準確無誤。
文字的問題解決後,該插照片了。開始只想在每篇文章結尾的空白處插照片,後來又想再插入與詩文內容相關的照片。由於我的手機美篇中保存的旅遊照片比較多,又將在一些好的景點拍的照片插入書中,封底用了老伴站在甘肅敦煌鳴沙山拍攝的月牙泉。最後數了數,入書的照片竟達251張之多。老伴提出刪減,我不忍心割愛,辯解道:權當給你做影集了,只不過是黑白的,沒有彩照漂亮,但是省錢,不會褪色,耐保存。
在印刷公司排版校對、補充照片的四五個月時間裡,我先後踢公司門檻不下十次,與排版師傅微信聯繫不止百回,出樣書五次,終於在我老伴生日前十天定稿。
冬月初一這天,厚達292頁的《記憶拾零》一書,趕在老伴75歲生日前四天出版。我這廂有大禮了。
4
三位親人在拿到我幫助編輯出版的書後,一再表示感謝。他們知道,這是我在因患闌尾炎和疝氣住了三次醫院、做了兩次手術的情況下做的工作。排版師傅知道我是忍着疼到印刷公司站着與其溝通的,老伴知道許多文字、照片是我躺在床上用手機操作的。知情人都勸我不必如此,但是我樂此不彼。
退休以來,我義務幫助他人或相關組織出了近二十本書,先後有:老檢察長樓炳法的《回顧我的八十年》,離休檢察官張戰成的《書畫詩文集》,老檢察官張懷忠的《輾轉人生》,濟源市人民檢察院老幹部工作文集《檢察情歌》,濟源市詩詞楹聯學會與相關單位聯合組織的十次征聯《集錦》,王宗吉會長的《枕山吟二》,劉淑貞老人的《憶文懷玉》,《濟源段氏通譜》,《濟源姓氏輩字輯》等。
我認為幫助他人或相關組織出書的過程,也是向他人學習、提高自己的過程。比如,今年幫助親人們出的這三本書,記錄的不僅是他們的個人成長史,而且是家族史,書中記載的良好家風、家訓、家教,具有普遍意義,值得所有家庭學習。從這三本書,也可以看出祖國的發展變化史。看看這三本書中主人公的身體狀況、精神狀態、所學所為所養所樂、所獲榮譽,就知道生活在社會主義新中國是多麼地幸福,從而更加愛國愛黨、心情愉悅、益壽延年。從這個意義上說,給親人出書的壽禮,也是給自己的壽禮。[1]
作者簡介
段允生,河南省濟源市人民檢察院退休幹部、市詩詞楹聯學會名譽副會長,市老幹部通訊組副組長,市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