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的榆林紅石峽(蔡漢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的榆林紅石峽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我的榆林紅石峽中國當代作家蔡漢順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的榆林紅石峽

我這人有個不好的毛病,一向這麼霸道,總是說我的北京、我的黃河、我的長江、我的廣東、我的揭陽……祖國的大好河山總是我的。本次筆會來到榆林,看到榆林第一勝景紅石峽,我霸道的老毛病又患了,我面對高原長空,大聲高喊:我的榆林紅石峽,我來了!

我說榆林紅石峽是我的,無他,只因為熱愛

榆林,古稱上郡,從風水學的角度上講,它是大漠上的一條。鎮北台是龍首,榆林城是龍身,龍霄塔是龍尾。而紅石峽位於縣城之北約3公里,離鎮北台約1000米,也是龍首之地,故吉地呈祥,玉龍奮起,人文薈萃,此誠非偶然矣。

我觀此峽,長300米,南北走向,東西兩岸。正北大漠,孤煙裊裊,平沙無垠;南邊榆城,沙龍橫臥,榆葉飄香;正所謂:青龍突起,白虎相抱,朱雀呈祥,玄武獻瑞,此為神奇之佳地矣。

峽有三景,一是沙中見河,曰榆溪河。二是山色全紅。三是峽中石刻。此三景誠為峽中之大觀矣。就此三景,若以文化底蘊而論,喜歡書法及文學藝術的我,理所當然推崇的當是後者,即峽中石刻。

華夏之大,何處無峽;峽多石刻,何處無字?然紅石峽蒙上天恩賜,大石圓潤,色彩殷紅,又溶中原文化、黃土文化、遊牧文化、紅色文化於一爐。況兼地脈鍾靈,榆水毓秀。是故,懷奇豪傑之士,風流俊偉之人,先後雲集,他們削石為紙,振河為墨,鐵鈎銀劃,直抒胸臆。箇中人物,最知名者有三。

一是王森然。先生是著名教育家、文學家、史學家,也是陝北革命根據地創始人,毛澤東主席稱之為群眾領神民族英雄劉志丹的老師。劉志丹曾在榆林中學上學,民國十三年他聯合丁級畢業同學邀請學監崔煥九老師題寫了「力挽狂瀾」四字,並鐫刻於紅石峽東崖,表達了學生們憂國憂民,獻身國家的遠大理想。參加革命後,劉志丹等曾在紅石峽召開中共陝北特委第二次會議,批判右傾錯誤,明確黨組織工作方向,為陝北黨組織發展打下了基礎。劉志丹犧牲48年後,先生於1984年,書成'紅石峽'三字,鑲刻於石峽入口亭樓,落款為「八十九歲壽辰」,我觀其書法,端莊秀美,顧盼有情,於字裡行間中流露着對這位英年早逝學生的婉惜和思念,同時也成就了革命師生的一段佳話,為石峽古蹟增添了光輝。

二是抗日名將馬占山。馬曾任東北邊防軍師長,黒河警備司令。1931年率部在黒龍江打響抗日第一槍,後受排擠,移駐西北,一腔熱血,報國無門。他1941年來游此地,眼見祖國河山破碎,憤而連刻兩石「還我河山」。其字筆捺沉重,深陷石中,有說不盡的臣子恨、亡國痛。

三是清代名臣左宗棠。左公文韜武略,堪稱治世能臣,其時,清庭腐敗,內憂外患,西北之地,英美柒指,虎視眈眈,公力排眾謬,主張「塞防」,臨危受命,於同治五年,出任陝江總督,又領欽差之命,籌糧備餉,提兵西進,一舉收復新疆,固我中華萬世之基業。其用兵之時更植樹千里左公柳,春風直度玉門關。他的老部下劉厚基時任榆綏總兵就向他為紅石峽求字。他即大書「榆溪勝地」。左在陝甘,經略多年,邊情難捨。這四字雖贊榆溪,卻更贊西北。觀其書法,用筆沉着,結字險勁,虛實相間,飽經滄桑,如今雄踞壁上,隱隱肱股之臣,浩浩大將之風,如在眼前。

石峽中確有很多不朽佳作,有「鞏固山河」、「威震九邊」、等慷慨激昂文字,還有寫風光之秀,如「蓬萊仙島」、「塞北江南」;寫地勢之險,如「天限南北」、「雄呑邊際」;有感念地方官吏的治民之德,如「功在名山」、「恩衍宗嗣」;有表達民族團結之情,如「中外一統」、「蒙漢一家」等等,各種漢、滿文字題刻凡200餘幅。好一幅懸掛在石壁上的美麗畫卷,一部寫在大漠上的地方志,一枚地地道道的中國紅方印。正是:

一川文字,滿河經典。大漠之魂,青史留芳。

我向筆拙,思鈍,雖廁身文壇,然文不學桐城之法,書未入秦漢堂懊,實為漸愧。我之所以說榆林紅石峽是我的,一是我對斯地的熱愛,二是我對此名峽產生聯想。

我想,古人曾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而這「仙」字說到底就是文化。如古城西安有「一城文化半城神仙」之說,其中半城文化是指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留下的文化;湖南汩羅的出名也離不開偉大詩人屈原的詩人文化,福建武夷山的出名更離不開理學始祖朱嘉留下的理學文化等,所以說:一座名山,一個名地要真正達到名副其實,除了要有自身的自然景觀外,更主要靠的是文化,文化才是名山名地的軟實力,文化才是名山名地的靈魂。這個方面,榆林紅石峽的石刻文化真的做到了。

是文化,就不受區域的限制,同時,也是人類共同擁有的精神財富。按照這一說法,榆林紅石峽有石刻文化,我說榆林紅石峽是我的,也就不存在着霸道了吧![1]

作者簡介

蔡漢順,廣東省揭陽市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