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的家公--庸四爺(李先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的家公--庸四爺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我的家公--庸四爺》中國當代作家李先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的家公--庸四爺

我的家公叫易行庸,因排行老四,左右鄰舍丶族內族外的同輩都叫庸四哥,侄輩叫庸四叔,孫子輩都尊稱為庸四爺。

庸四爺出身於書香門弟,他的父親易德文是縣試中的庠生(相當現在的大學本科生),也稱為秀才。雖然與舉人僅隔之步之遙,但因家庭貧困放棄州試的機會,回家辦學堂,成為當地有名的先生,尤其是在南邊易氏中享有很高的名望,受到南邊名人易舉人的厚愛。

庸四爺中等身材,消瘦的的臉上布滿了飽盡風霜的皺紋,炯炯有神的目光透着山民特有的善良和智慧,並留有一撮漂亮的山羊鬍,是個既威嚴又慈祥的老人。他平常言語不多,也沒其他愛好,遇到看不慣的事或行為也不輕易表露,只是從鼻孔中不斷發出「恐丶恐」的聲音來表示不滿。兒時,我們只要聽到他鼻孔發出」恐丶恐」的聲音時,就會馬上離開他躲起來,過一陣後也就沒事了。大家都敬他又怕他。

庸四爺最鍾情的莫過於是他不離身的那根一米來長的煙杆。煙杆的煙鍋和煙嘴是銅製的,各有四丶五寸長,中間的煙杆是精選的竹杆,煙杆上繫着用市麂皮做的精緻的煙袋。每當他坐下來休息時,他就會「叭噠丶叭噠」地享受自家自製的土煙帶來的快樂。我們兒時,見他勞作回家或者消閒時,總是搶着幫他裝上一煙鍋土煙「叭噠丶叭噠」地點燃後送到他手裡,他也不嫌煙嘴上的口水,高興地接過來」叭噠丶叭噠」地吸着,享受孫子們給他送來的快樂。我們孫子輩只有幾個年歲較大的人愛好吸煙也許就是在這個時候就跟煙結緣了。

由於家中人口多,庸四爺放棄了讀書的機會,從小就跟土地打上了交道,雖然他沒上過學堂,但他也受到了「耕讀為來丶勤苦、儉約」家風的教育和薰陶,一生保持着勤勞丶吃苦丶節約丶簡儉的好習慣。

解放前,庸四爺家沒有少田地,只能靠租種大戶人家的土地來賺取租金外多餘的部分養家糊口。位干中嶺村白馬寨西邊的坡地,既是缺少陽光的陰坡,又是石渣子坡地,是庸四爺向大戶人家易天七租種的,經他辛勤的幾年的辛勤勞作,坡田改成了梯田,石渣子也少了,產量一年比一年多,在當的既沒有高產的種子,也沒有農藥化肥,只有牛(豬)攔糞和火土的情況下,靠精耕細作使玉米畝達到三百來斤,在當地也算是個奇蹟。除按合約交足租子後還有可觀的餘糧,經過幾年的辛勞,家庭也成了當地自給有餘的富裕戶。一九七八春,我到離白馬寨很近的崔家山小學參加一個教研活動,當地幾個老人跟我說,你家公解放前在白馬寨種田時每天都是三丶四更天牛鈴就叮噹叮噹的響了,天天如此。他種的苞谷都象牛角,產量是普通人的一倍多,靠租種課田發了財。

解放後,土地歸國家所有,由集體耕種。庸四爺把他積累的耕作經驗和勞苦精神全部用到集體了生產勞劫,成為生產隊的生產能手。生產隊長易仁森曾說,庸四爺耕的田沒有無峁根,無死角,卡卡角角都耕到了,種的莊稼比其他人耕的田種了莊稼產量就高些。庸四爺常說,耕田既是技巧活也是體力活。耕田的技巧在觀察不規則田的形狀後,選擇在合適地方下犁,既可耕的漂亮,又可減少來回的空犁,節省了時間。對於卡卡角角耕牛不能去的地方要用力將犁端起選擇好角度將犁插下去,就沒有耕不到的死角。

庸四爺不僅田耕的好,而且對生產隊交給他保管的的大型農具、耕牛也十分愛惜。那個年代,生產隊的大型農具丶耕牛都是分戶保管和飼養的。他保管的犁丶耙丶耖等若壞了都是自己維修的,不僅不躭誤農活,而且還給生產隊節約了維修的費用。他養的耕牛膘肥體壯,在每年評比中都是第一名。

庸四爺把參加生產隊的勞動當作跟自個家的勞動一樣,任勞任怨丶精耕細作,不計較勞動強度丶時間長短。聽當地老人們講,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某一年(具體那年記不住准了)春耕期間,久旱無雨,一直到臨近插水稻的季節,突下暴雨,為了使大路彎的一畈水田都栽上水稻,生產隊派庸四爺等去耕田蓄水,由於大雨沒停,加上勞動的時間過長,他又餓又累,昏倒在水田之中成了泥人,經伴攙扶到田邊休息了一會,喝了一碗稀飯後又接着趕耖。在他的努力下,一畈水田都蓄上了水,栽上了水稻。

庸四爺雖然他沒有文化,但他深知文化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他育有子女四人,解放前他就把我舅舅送進了學堂,解放後成為了中學教師。解放後,我母親年齡己大,失去了上學的機會。恰好我二姨丶小姨正是上學的年齡段,庸四爺不顧鄰里們「姑娘們沒得上學讀書的必要」的熱嘲冷諷,毅然的把她們姊妹二人送進了公立學校讀書,在當時,我們那個村是極少有的。她們姊妹二人後來都成為了國家的公職人員,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為國家效力。

庸四爺家到我家足有五丶六里路,且都是崎嶇的山路。記得我上師範的前一個晚上,他收工後打着火把到我家,飯後,他從口袋裡拿出來一個用小手巾疊的方方正的小包,打開小包,從裡面拿出來五元錢遞給我,說是給我上學的費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五元錢可能相當現在的五百元甚至更多,在當年也可滿足我半年的學習支出和零用。一個快七十的老人,不顧天黑丶不怕崎嶇的山路給我送的不僅僅是五元錢,而是送給的囑咐和期望,是我一生最刻骨銘心的永遠難忘的。

一九八四年農曆四月初七,庸四爺因過度勞累走完了七十八年的人生旅程。他雖然沒給後人留下物質財富,但給後人們留下可貴的精神財富。庸四爺的孫子丶孫女們都過上了安居落業的生活,孫子們又都有了孫子,現有60多人了,算是人丁興旺。庸四爺雖然去世四十年了,但我們每次聚會時總要說說他的故事,懷念他給予我們的快樂和關愛,仿佛他仍活在我們中間。[1]

作者簡介

李先帥,出生1952年3月,大學文化,中共黨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