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容簡介

本書體裁獨特,內容包羅萬象,從1900年到1999年,每年一個故事,作者讓不同的人物從不同的視角敘述100年來有關德國以及德國同世界各國間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它們涉及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教育、文化、體育等各個領域;既有獨立成篇的,又有互相牽連的;全書穿越不同時空,使現實和歷史互相交織。如1900年德國皇帝派兵出征中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弗蘭登戰役;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6年柏林奧運會;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4年德軍潰退;1970年勃蘭特在波蘭猶太人墓前下跪;1989年柏林牆倒塌;1991年海灣戰爭;1997年克隆羊多利誕生等,它們氣勢磅礴,向讀者展現了一個世紀的德國全景圖。

本書的另外一個獨特之處是,作者親自為這些文字創作了相應的繪畫作品,圖文並茂,相得益彰。這也讓讀者從畫家這個不同身份見識到作家君特•格拉斯的豐富性。

作者簡介

君特•格拉斯(1927—2015),德國著名作家。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小說,1959年問世的長篇小說《鐵皮鼓》使他獲得世界聲譽。與《貓與鼠》(1961)、《非常歲月》(1963,亦譯《狗年月》),合稱為《但澤三部曲》,成為一幅描繪德國社會生活的畫卷。此外還有《鰈魚》(1977)、《母老鼠》(1986)、《蝸牛日記》(1972)等作品。1999年他成為20世紀最後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原文摘錄

為文化徹底地打開一條道路。 漫長的海上旅行(抵達天津時遲到) 來自沙漠的風經常捲起一團團黃色的塵霧。

書評

更新了我閱讀經驗的一本書。粗略寫寫亂七八糟的想法。

1. 無法持續閱讀。我天真地以為我沒有閱讀盲區(至少在風格的意義上),或者說閱讀偏好至少沒有強烈到堅決讀不進去某一類型的書。但這本書真的更新了我對自己的理解。大概也不應該歸咎於它對社會生活史的側重,至少Naturalismus在我這都沒有被拒斥...或許還是文學的Politisierung而且是抽離感情的純Politisierung令我無法忍受。

2. 由此,我還是追隨王爾德格奧爾格一眾人。寧願要Entleerung der Kunst也不能忍受Belastung。但這種論斷聽起來着實也很令人迷惑,還是得找點理論和現實的錨定。大體方向或許無甚偏差。

3. 格拉斯很厲害(蟹行和鐵皮鼓我都沒話說);他自己畫的插畫很厲害;想把德國20世紀社會史以此種方式全貌性地展現出來的想法也很厲害,但這書的的確確無法帶來閱讀快感。Allgemein上說就是太難。德國的20世紀本來就那麼跌宕起伏了,還有這麼多allusion是要人怎麼讀啊...格拉斯自己說德國人自己都不一定看得懂,我們這些處於德國傳統之外的人更別提了。我數次在「看注」和「嘗試不看注」之間掙扎,最後覺得都不行,是真的沒辦法讀。

4. 諾貝爾獎可能就是喜歡這種作品。我猜想比起《鐵皮鼓》他們應該更喜歡《我的世紀》。(德國人更為深刻的自我剖析?)

5. 然後是我的個人想法。如果格拉斯創作這部作品時有考慮讀者的話,那麼就是他的野心太大而選擇了錯誤的文本結構。一百個故事每個故事三頁不到,更何況主題是社會和歷史,對讀者實不友好。一個對德國歷史一無所知的讀者在1910年之前就會果斷放棄閱讀,一個對德國歷史有一定了解的讀者或許可以選擇跳讀(直接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段落),一個熟諳德國歷史的讀者或許可以堅持從頭讀到尾,但鑑於格拉斯原著也沒有腳註,我十分懷疑這些人是否也能夠把每個故事中的每個代詞、外號、玩笑和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而這些事件往往都沒有得到正面描寫甚至名字都不出現)都搞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6. 只能說,格拉斯寫這本書大概率根本沒有考慮讀者。他只是為了記錄和講述並進行自己的歷史書寫。(打擾了,但這確實很世紀良知,那這書的存在本身可能就應該被載入史冊吧...)

7. 而我閱讀過程中最不適的點在於:這部作品游離在虛構與非虛構的曖昧地帶。依照序中格拉斯的說法,每一個故事都基於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細節都可以得到支撐,而歷史人物的表達即使不是原話也是出自他們自己的作品。同時,敘述的順序考慮到了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係,某個事件可能被提前或推後甚至分成好幾個階段在不同的年份里得到敘述。對此我只能說,這完全是格拉斯「重構」的20世紀德國「宇宙」,但腳註中對各種真實歷史人物生平的介紹又無時無刻不再提醒你這就是發生過的歷史。然而這確實是假歷史。自從《竊聽風暴》之後,被構建和想象出的歷史書寫成為了我「閱讀」意識中最敏感的幾個點之一,尤其是這部書還充溢着政治、歷史、意識形態等等問題...

8. 與此相關的是敘事結構的問題。在每一個年份對應的故事中,此年份不是故事的敘述時間而是被敘述時間,當然從敘事理論上講這可以帶來Abstand,敘事結構的維度得到擴充,而且回溯式的敘述者比體驗式敘述者要更「現代」。只是我真的沒有get到這本書如此安排的意義。這從新的意義上指明:這裡的歷史不是真的歷史而是被構建的歷史,畢竟如果各個故事的主人公如果都是在「回憶」而非「經歷」歷史,那所謂的「歷史」又變成了什麼呢?歷史只是我們願意回憶起的東西罷了。對我來說,整本書的「虛假感」又被抬升到新的數量級了。

9. 最後是情節:我真的無法忍受將個體生命和歷史敘事強行聯繫起來的操作。我明白格拉斯的所有安排都應該是為了兩者關係的自然呈現(真的對不起)但我只讀出了濃濃的塑料人工感...真正有裹挾感的只有二戰和納粹的段落,而其他年代裡,除了專注描述個體本己的日常生活之外(展現這一面有很大意義),就是小生活與大歷史的交錯。這些交錯中,小人物「偶然」聽到或讀到大事件,態度往往曖昧或傾向於漠不關心,歷史全然淪為背景。我的觀感是:二者共在卻沒有發生有機互動,充其量最多是「機械團結」。絲毫不感動、不震撼。回想上學期的《呼吸鞦韆》,我猜想還是因為「故事」的要素沒有得到充分鋪展。於是每個片段都像是被粗暴地截取出來拼貼在一起,半強迫式地烘托宏大架構中的「命運」主題。

10. 但想要服務于格拉斯展現歷史社會全貌的創作,「講故事」是最好的呈現方法嗎?或許也不是,但至少目前呈現的表達方法並不理想。

11. 最後,作品本心仍然是好的。「按時間順序伴隨二十世紀的注釋,並且對使人愚昧的狂熱顯示出一種獨特的洞察力」,很中肯,這裡面有許許多多對戰後德國社會思想的展現,對文學而言太重要了。而我本人則是被全書的第一句直接擊中:

Ich, ausgetauscht gegen mich, bin Jahr für Jahr dabeigewesen. 蔡鴻君先生的翻譯是:

我,替換了我的人,每一年都要出現。

這個譯法的命運感或許還不大夠,但原文足以留在我的記憶里了。

Auf das vergangene Jahrhundert.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