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比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我愛比爾》是2009年7月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王安憶。本書描寫了師大藝術系的阿三由一個純真的女學生最終墮落成勞改女囚的故事。[1]
內容簡介
阿三經歷了一段曲折的心路歷程:從她的意識錯位寫到她的掙扎無奈,直到最後的毀滅。作者在敘述的時候以不帶有強烈而明確的個人主觀色彩的筆觸勾勒人物,生動而富有感染力。《我愛比爾》獲第三屆上海中長篇小說三等獎。
創作背景
一九八三年的美國之行,對於王安憶而言,是初步建立一個國際背景,在世界文化語境下觀照民族/國家/個人的視野。回國後所寫的《小鮑莊》,應和了一九八五年國內文學/文化界的「尋根」熱潮。這個熱潮可以看作是改革開放初期,再度睜眼看西方之後,中國人自我身分認同的一次集體性焦慮。彼時知識界,既有匯入世界大潮的興奮,在全球激烈競爭之下不被開除「球籍」的擔心,還有如何保持自已的文化身分,尋找自我同一性的問題。在人們祭出一個又一個中國文化的法寶時,王安憶仍然保持着她一慣的冷靜思索,在《小鮑莊》里,原始神話和當代神話的講述被同時展開,兩套符碼的交相撕扯使得關於「根」的神話(無論是較久遠的「仁義」還是現代的「革命」)露出了尷尬的一面。在之後的創作中,她斷斷斷續續地觸及到這些問題,象在《傷心太平洋》中,她探討了與血緣、文化緊密相聯的民族與作為政治經濟利益單位的國家的重疊與背離,以及個人在其中所處的位置。
《我愛比爾》則直接回應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文化現實,凝聚了王安憶個人對於在愈演愈烈的「全球化」境況下,第三世界的國民,如何建構自我身份問題的嚴峻思考。雖然這是個篇幅不算太長的中篇,但涉及的層面頗多。阿三的故事是一個第三世界的知識女性自我認同的故事,王安憶在這篇小說中揭示出一幅相當真實的景象,但是由於王安憶讓故事的主人公「阿三」在這個故事中承擔了過重的敘事功能(第三世界/女性/知識分子),使得故事的其他的一些可能性在這個框架中被隱抑。女性常常被用來隱喻第三世界,但是女性和第三世界這兩個範疇之間畢竟還存在着不同的區別,當對阿三命運的描寫從第三世界轉到女性時,敘事的裂隙無形中就產生了。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阿三是一個在九十年代中西文化大碰撞下迷失了本性,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然後身體力行的女孩子。她認識了崇拜古老東方文明的美國大使館館員比爾,於是拚命做得與眾不同,以此來取悅比爾。在比爾躑躅不前的時候,她採用了最獨特的方式向比爾展現了東西方文化在性觀念問題上的迥異,並以期待的姿態、精靈般的奇思異想引導着比爾。阿三就是這樣活在自己的一葉障目之中:她想完全融入西方人的世界,但她畢竟是中國女孩,她對西方所有的文化觀念再怎麼認同、再怎麼渴望嚮往,終究擺脫不了她的血源與種族。她的美麗在西方男人眼裡(諸如馬丁、比爾)象徵了異域風情——是吸引他們卻無法讓他們接受的風情。
比爾,是她的初戀男友;阿三,是她畫畫的筆名。大學時,阿三不惜被開除也要和美國男友比爾在一起。因為,她說:「我愛比爾。」與比爾分手後,阿三在賓館或別的地方結交上法國人馬丁、陌生的美國老頭、美國專家、比利時人和更多的外國人,都只是想找和「比爾」在一起的異國情調。勞教農場的暗娼們給阿三取了個綽號「白做」。
關押上海女犯的白茅嶺勞教農場,聚集着最有故事的女人。善寫女性的王安憶,在白茅嶺找到了自己要創造的阿三。在阿三身上,王安憶找到了中國的文化故事。
作者簡介
王安憶,1954年3月6日出生於江蘇南京,原籍福建同安,現居上海,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文學家,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復旦大學教授。八十年代即已成名,其短篇小說《小鮑莊》被視為尋根派代表作。
1976年,發表散文處女作《向前進》。1986年,出版首部長篇小說《69屆初中生》。1987年,調入上海市作家協會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1996年,出版長篇小說《長恨歌》,後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005年1月,短篇小說《髮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優秀短篇小說獎。2012年7月,長篇小說《天香》獲第四屆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紅樓夢獎」首獎。 2013年9月,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 2020年10月,發表長篇小說《一把刀,千個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