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所知道的隴西中學(陳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所知道的隴西中學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我所知道的隴西中學》中國當代作家陳晉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所知道的隴西中學

甘肅省隴西中學1955——19956學年度「三好學生」留影

1950年8月(我13歲),我考入隴西中學初中一年級。當時的隴西中學雖然陳舊、簡陋,但對我們沒見過世面的鄉里娃娃來說,覺得非常宏闊。校門坐西向東,是三大間八字衙門兩撇開的型制。南北兩面的照壁牆,紅沙漫底,上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八個大字。新生錄取榜就張貼在這裡。

進了校門,是一條十多米長,三米來寬的石子鋪成的通道,通道兩邊是洋槐樹林園,枝繁葉茂,鬱鬱蒼蒼。通道盡頭是三間過廳,中間供人通行,兩邊有兩間耳房,北邊一間是學生會辦公室,南邊一間作客房。中間大門頂上懸掛着橘紅色大匾,上面是顧頡剛先生題寫的「成己成物」四個大字。走過過廳通道,便來到了學校辦公大院,中間一條石子鋪成的大道,大道兩邊是大花園,花園裡栽植着牡丹、芍藥、刺玫、菊花等花卉。花園南北是院落,院落南北是兩排平房。北邊一排房向陽,指導員、校長、教導主任以及長期住校的教師住在這裡;南邊一排房東頭是教導處辦公室、總務處辦公室,以及部分教工的臨時宿舍。進了前院,有一座古典建築,看樣子原來是廟宇,被隔斷為三個較大的房間,南頭做了理化儀器室,中間作了圖書館,北頭是工友給教職工燒茶水以及堆放雜物的貯藏室。繞過圖書館再往西走,便是簡陋的大禮堂。大禮堂北邊是一個長方形的大坑。1954年學校在大坑邊上修建了四座隴西最新式的平房教室。在平房教室南邊,征了一塊地,修建學生食堂,又在坑邊上打了一眼水井,有一個工人每天不停地用轆轤往上打水,供全校師生飲用。

再回到圖書館往南走,一進三院,比較寬闊。每個院子的北邊有兩座連體教室中間是通道,院子的東西邊是學生宿舍。院子中間是「大成殿」,南北通透,殿內閒置不用,有很多野鴿子集居在那裡。過了大成殿,便是第二、第三院,其情狀和第一院相同。第三院後頭,是一座簡易的二層樓,一樓有兩座教室,二樓有三座教室,再往後走,便到了「萬仞宮牆」,已經到了學校的南界牆。1954年學校順着南界牆征了一塊地,修建了三排學生宿舍。

從「萬仞宮牆」順牆根往東走,便到了大操場,順操場西邊返回,便會遇到一個蓄水池。這樣又回到了前院。在教務處東邊原是一塊園子,種植着蔬菜。園子東頭有一間小高房,後窗通過校門南牆,張經老師常年住在這裡。1951年,這個菜園被改建成宿舍區,南北修了兩排平房,在南邊一排平房的西頭,辦起了教工食堂,其餘房間則作為教工宿舍和辦公室,我的班主任馬德育老師就住在這裡。

我上隴西中學期間,母校的校園結構狀況大體如此,至今歷歷在目,不能忘懷。

1950年高中招了一個班,初中招了兩個班,分為初一(甲)班和初一(乙)班。我被編到甲班。甲班的班主任是宋定邦老師,乙班的班主任是李文華老師。其後幾屆初中都是招兩個平行班。從1953年開始,高一招兩個平行班,全校也就10個班,總數400左右人。

1949年解放後,政府即派解放軍官員3人來接管隴西中學(此事張守道清楚),接管手續完成後,兩名軍方代表撤回,只留下杜非作「指導員」(相當於書記兼校長。杜非指導員在部隊上屬哪一級軍官,學生不清楚)。杜指導員全副武裝,戎裝上綱。他英姿颯爽,頭戴熨斗帽,帽檐上閃耀着一顆紅星,上身着一件四暗鬥軍服,腰扎一條皮帶,下身裹着裹腿,足登一雙雙鼻樑布鞋,整體顯得精幹利索,活動在校園中,特別引人注目。杜指導員團結原有教師,儘快恢復教學秩序,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隴西中學已恢復招生,各年級各門功課基本開齊。195年秋,政府任命石廷選為代理校長,配合杜指導員繼續搞好師資隊伍的建設和教學秩序的恢復。至1952年,學校一切工作已能正常運轉,杜指導員無聲無息地撤回原部隊,石廷選擔任了校長。在隴西一中的校史上,從沒有提到過杜非其人,是個遺憾。現在記得這事的有白樹新、馬樹蕃、張守道、張國禮、馬正中……

1953年石廷選調回原單位蘭州一中(並非蘭州藝專),由劉仲方擔任代理校務,1956年我在隴西一中畢業時,劉仲方仍在代理校務的崗位上。

解放後隴西中學即有教導處和總務處等行政機構。教導主任是侯天如,副主任是馬樹勛。總務主任是陳鴻模。教務處有二人辦公:王節文和杜蓉。總務處有幹事一名,是蒲xx,固定工友一名,是李海源,專管打鈴、供應茶水等事。雜務工友雇用臨時工。

那時的師資隊伍建設狀況非常理想,各科都有專任教師。教師隊伍從數量到質量都是很理想的。[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