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心中的紅色沂蒙(丁明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心中的紅色沂蒙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我心中的紅色沂蒙》中國當代作家丁明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心中的紅色沂蒙

——寫在中國共產黨100周年華誕

沂蒙,紅色之沃土,革命之豐碑。一首《沂蒙山小調》唱響了大江南北,黃河兩岸。在這片土地上,留存着革命志士們為了無產階級同胞和革命事業而堅持不懈、奮勇向前的足跡,傳承着無私奉獻、自強不息的革命精神。

沂蒙山區是光明的土地,又是一片希望的沃土;共產黨人正是在這裡,帶領着沂蒙兒女,帶領中華民族掀開了反抗壓迫和剝削的序幕。

沂蒙之地,神聖偉大,沂蒙兒女,勤勞勇敢。在中國最黑暗的時刻,沂蒙人懷揣着最質樸的意願,用一股子不肯低頭、不肯認輸的犟勁打碎了帝國主義侵占中華大地的野心,消滅了國民黨反動派操權弄勢、魚肉百姓的惡行。

沂蒙山水養育一方沂蒙兒女,沂蒙兒女鑄就沂蒙的靈魂。這片土地從曾經到當下,所彰顯和煥發出的人文風貌從未改變。沂蒙的百姓,不僅有女子般的委婉,同時也有勇士般的剛毅。

沂蒙的子女,敢於探索創新、不畏艱難險阻,抗爭的過程雖有千險萬阻但也充滿希望,即使在最黑暗困難的時刻,沂蒙人也永不服輸、敢於吃苦向前。沂蒙的人民百姓淳樸、憨厚、勤勞、善良;但沂蒙山人民絕不軟弱、絕不愚昧;哪裡有侵略,就打敗侵略,哪裡有壓迫,就推翻壓迫;沂蒙人擁有最質樸的人民之魂,也有最堅定的革命之心。

八百里蒙山沂水是這片土地的文化烙印,這枚烙印讓沂蒙的百姓可以同時汲取山水之中的歷史文化和文化之中的人文情懷,成長為堅強、刻苦、勤勞、勇敢的沂蒙人。沂蒙作為一塊紅色的沃土,以沂蒙精神聞名於世,革命志士們在這山旮旯里揭竿起義,打出推翻舊社會,開創新中國的槍聲,中華文明被這裡的東夷文化孕育誕生,又在這裡揭開屬於新世界的篇章。

沂蒙精神便是一種紅色革命精神,是在長時間的革命鬥爭、改革實踐以及社會主義建設之中形成的具有鮮明沂蒙地方特色的沂蒙精神,其所表現出來的是沂蒙人民愛國愛黨、不怕犧牲、民族團結、艱苦奮鬥的寶貴精神。沂蒙精神就是基於共產黨作為領導,在長時間的革命、改革與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獨有的文化精神。沂蒙精神是黨和人民的引路石,是革命路上的指路明燈,它屬於一種更加廣泛、更加基本、更加持久、更加深沉的一種先進文化,是能凝聚國家力量、人民愛國的一種精神力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沂蒙的山水養育了擁有沂蒙精神的沂蒙人,沂蒙人更是憑藉對沂蒙精神的堅持用平凡的雙手締造了無數不平凡的奇蹟。

如今的我們生在紅旗下,活在小康中;我們享受着和平和自由美好的幸福生活;戰爭、剝削、壓迫,曾經的黑暗歲月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了解學習沂蒙的革命歷史,銘記和傳承沂蒙的革命精神。

張玉梅、楊桂英、冀貞蘭等,這些沂蒙的老百姓出生在那個黑暗的歲月里,在那個殘酷而又屈辱的社會中,人民麻木,官員貪腐,買辦勢力執掌大權,肆意壓榨國民利益,社會基層民不聊生。但是,即使生於如此腐朽的時代,沂蒙的老百姓們也沒有放棄希望,在革命先輩的號召下,在紅色文化的浸染下,在沂蒙精神的影響下,沂蒙的老百姓成為了中國共產黨最堅實的後盾,為了推翻壓在人民頭上的大山,為了無產階級事業,為了萬千後輩的幸福,他們甘願在革命道路上拋頭顱灑熱血,為共產黨人的抗爭大業,為全中國的解放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切。

自1921年誕生至今,我們的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經歷了波瀾壯闊的百年發展與奮鬥,中國共產黨完成了自己的承諾,帶領着廣大中國人民從苦難中擺脫出來朝着輝煌邁進,做出了偉大的歷史性貢獻。回首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中國共產黨的奮鬥歷程伴隨各種坎坷,幾次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但再驚險的危難都沒有擊倒打垮中國共產黨,在可怕、恐怖的威脅也沒有令中國共產黨後退半步。而沂蒙人支持共產黨人一步一步走下去的,正是無數像「沂蒙六姐妹,沂蒙紅嫂」這樣的百姓。就算再艱難、再險惡,沂蒙人也會堅定地站在共產黨人一邊,和共產黨人一起為紅色革命的實現去奮鬥、去努力,用沂蒙人自己能力,奉獻出一切,去打碎帝國主義獠牙,砸爛舊社會黑暗勢力的枷鎖。

中國共產黨百年的歷史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黨,人民的救星;人民的黨會有人民的力量來擁護;在漫長的革命歲月中,正是因為有沂蒙老百姓這樣的革命精神,用生命和鮮血鑄就共產黨之基石,打造了人民的精神家園,才能激勵着沂蒙人以鋼鐵般的意志使革命精神代代相傳、血脈永續、永放光輝和燦爛。

沂蒙人民懂得為黨為國家奉獻,懂得用毅力和智慧去奮鬥,懂得吃苦耐勞才能渡過難關,沂蒙精神指引着沂蒙山子女投身革命,沂蒙精神讓黨和人民的奮鬥事業得到支撐,使革命得到偉大的勝利

思想會傳播、精神會傳承,如今的沂蒙已經不用在經歷戰火;身處紅色文化的發揚地,堅守初心,牢記前輩光榮事跡。如今的沂蒙繁榮昌盛,人民幸福、社會安康。但是,沂蒙,這片紅色的沃土,其本身的紅色歷史文化就應該讓後人銘記。沂蒙的精神應當繼續傳承,紅色文化的內涵與革命精神應當被發揚。在新的時期,我們要針對沂蒙的紅色文化資源加以挖掘、保護,樹立強烈的發展意識,推動沂蒙山區的紅色文化的大發展與大繁榮,為國家和人民締造更輝煌、更璀璨的一個嶄新的明天。[1]

作者簡介

丁明亮,筆名,丁訓傑,畢業於泰安醫學院<臨床醫學系>,臨床醫師;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