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在子規聲中呼喚你(甘茂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在子規聲中呼喚你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我在子規聲中呼喚你》中國當代作家甘茂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在子規聲中呼喚你

端午節的陽光像千萬道金錢,每根金線都是簇新而明淨的。龍舟鼓響,競渡長江。長江是生命和文明的源頭,屈原是端午的源頭。一方水土,一方詩歌,寫不盡的傳承民族文化的端午之美。我去屈原故里秭歸縣參加端午文化節的路上,在子規鳥啼血般的叫聲中呼喚你:魂兮歸來吧,故鄉的兒子!

屈原老家在秭歸縣樂平里,現在改為屈原鎮。酈道元《水經注》引《宜都記》:「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而屈原之鄉里也。原田宅於今具存。」又引袁崧記載云:「縣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為室基。名其地曰'樂平里』。宅之東北六十里有女嬃廟,搗衣石猶存。」每當秋風秋雨之際,屈原賢姊女嬃人稱屈姑的搗衣石,其砧聲隱隱可聽也。 當地習俗過大端午,即五月初五頭端午,五月十五中端午,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用一個月時間來紀念屈原,足見屈原在民眾心中的份量。所以秭歸人說,端午比年大。每年端午節,這裡都要開展賽龍舟、包粽子、掛菖蒲、繡香袋、詩朗誦、歌舞藝術等各種形式的活動,人們呼喚着「我哥回呀,我哥回!」,古風猶存,民風淳樸,大端午熱鬧非凡。

記得那是2021年6月14日,秭歸端午文化節龍舟賽開幕。太陽很大,觀眾很多,我戴了一頂草帽,坐在臨時搭建的靠江邊的觀景台上。當天,有來自宜昌、荊州、荊門、恩施四個城市和秭歸縣的24支賽隊。有12人小船、22人中船,還有80人大船。屏幕上傳來航拍畫面,那條秭歸縣打造的大船,像一把雪亮的寶劍,在碧綠的江水中劃開一道銀光。我想,莫非是屈原佩在身邊的楚劍?

龍船游江後,為龍頭點睛。剎那間,招魂歌響徹江岸。鼓樂齊鳴,加油吶喊,於是龍舟鼓響千山回應,上萬個太陽就跳到了船頭。水手們用船槳驅散古峽煙霧,我們發現五千年河床,有那麼多古樹盤根錯結,還有詩經和楚辭纏綿其中。而濤聲依舊,迴響着峽谷嘶啞的咽喉。只有招魂歌在不斷呼喚:歸來吧,故鄉的兒子!

恩施的龍舟搶灘時,我突然想起小時候在清江北門河壩看龍船的情景。恩施人過端午,還有個特別的習俗,就是在堂屋正牆上要貼一張端陽符,說是永保安康。那符上有朱紅方印,有天師騎虎圖,表示收諸邪,剿百怪,靈符鎮宅。還有四句符語: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舌入地府。這端陽符,是不是楚地信巫奉神的古老習俗呢? 自從屈原流放遠離故鄉之後,子規鳥春天的眼淚,曾把遙遠的詩篇打濕,卻也滾燙着詩人的襟懷。故鄉滿山柑橘,齊誦後皇嘉樹。五月的艾草和菖蒲,在家門口唱出野草之歌。那些投進長江的粽子,雪白身子藏着一顆丹心。如今,那些被召集回家的江豚,沐浴着詩鄉萬家燈火。

沿着屈原的足跡,長路漫漫,秋雨漫漫。屈原目睹國事日非、民族衰敗的景象,在矛盾痛苦中到處流浪。據樸學大師章太炎先生的關門弟子、20世紀後半葉最傑出的楚辭學家湯炳正先生考證,屈原流浪的路線,開始由郢都沿江而下,直到陵陽;後又轉向西南,溯沅而上,徘徊於辰陽、漵浦之間。淒風苦雨,行吟澤畔,鄉愁綿綿。

迨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拔楚郢都;二十二年,秦又拔楚黔中郡。屈原當時流浪所在的辰陽、漵浦,即黔中郡的屬地。因而,屈原此時又西北沿湘而下,並在故都淪喪、國勢危急之際,自沉於汨羅。時公元前277年,屈原六十五歲。他舉着火把,尋找求索之路。他踏浪而去,血隨江水奔涌而出。一本楚辭,載不動遊子鄉愁。

什麼是鄉愁?余光中說是一張郵票。我說不,鄉愁是一隻子規鳥。它在江的這一頭呼喚,你在江的那一頭回應。尤其是端午節,這呼應之聲傳遍天涯海角,喊醒人們的家國情懷。在山水之間,在龍舟之上,在屋檐之下,在希望的田野上,這樣的鄉愁無始無終無窮無盡。這種鄉愁正是幾千年來炎黃子孫追趕夢想、喚醒春天的歌聲。

我知道,只要屈原一張口,樹就綠了花就開了;只要屈原一提筆,天就藍了橘子就紅了。魂兮歸來,回到青磚瓦屋,與炊煙和晚霞對話,與峽江和大壩對話。你點燃紅燭,為我們照亮丟失的記憶。我那天看龍舟賽,情不自禁在手機上寫了幾句話:一路輕歌十八彎,我到秭歸看龍船峽江兩岸留鄉愁,祭江招魂悼屈原。不算詩,算是隔着時空向詩祖致敬。

我在子規聲中呼喚你的名字,祭拜你的詩魂。

[1]

作者簡介

甘茂華,天津人。當過工人、教師、編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