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東北過大年(響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我在東北過大年》是中國當代作家響沙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在東北過大年
東北農村多是闖關東過年的山東移民,三百多年間,雖受滿族和鮮族的影響,但仍保留了膠東的遺風。雖然齊魯文化在東北已如殘斷的簡犢,但隨處仍可見山東原鄉的影子。
整個春節期間,除夕最被東北人看重,而為迎接這一天,傳統的老派人家,尤其是嫡傳的長子更兼具着祭祀祖宗的重任。小孩子並不懂那份擔當與神聖,只覺得麻煩,長大了才懂,裡面承載着家族的榮耀與基因,才明白那一柱香火里繚繞的是怎樣的情懷?
辦年貨是從祭祖的需要開始的,豬頭是必須買的,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而且必須是毛色純正的黑豬。改革開放以後,小農經濟被巔覆,絕大多數農家已講究不起,祭祀用的豬頭只能到集市上選購,但那份精挑細選是不能馬虎的,即使這樣,老輩人也覺得心裡有虧欠,對逝去的先人不夠周到,不夠虔敬,沒有盡心盡力。這要是在前些年,為了祭祖,用作祭禮的豬是要自家來養的才好。因為祭品不能不乾淨,不能不明來路。也許只有如此,祖宗才會消受,才會高興,才庇護。公雞也要用一隻,不能是黑或者白,必須是紅冠紅翎綠尾的才中意。魚要帶鱗的鯉魚,鯉魚要鮮活,盛了水裝在桶里養着。這是必備的三牲。還有饅頭,過去要自家發了面蒸,火候卻不易把握,不煊騰,或者開花,都不行。現在倒省事,只需到饅頭鋪子裡買。
殺雞宰鵝,拔毛燒烤,去鱗破肚……一路手忙腳亂地忙活,祭祖之外,就是為了除夕的正餐。東北人正餐最為看重,幾乎是使盡渾身解數,為的就是要展示一下過去一年的收成,用吃的方式盤點和總結各自的成果,也為新的一年醒神,提氣,攢勁兒。無魚不成席。第一道大菜是家燉大魚,這魚一般都是四斤以上的鯉魚或者是更大的胖頭,而且講究點的,必須要活魚,這裡面取的是「大里余」、「活余」的諧音,寄寓着人們對新一年全部的希望。東北人喜歡用大鍋燉魚,油里放鹽,免得煎魚時粘鍋,破壞魚的品相。佐料是熟八角、干辣椒、桔皮、生薑、大蔥、米醋和啤酒,啤酒只在燉胖頭時加入。鍋里調大湯,灶里燒木柴。「千燉豆腐,萬燉魚」,在燉魚的間歇,廚里開始準備「四涼四熱」,也就是皮凍、香腸、花生米、水晶肘子、壓花豬頭肉、心、肝、蹄、腱子和驢肉的拼盤,滷煮時用了中藥調製的老湯,味道兒上幾乎臻於完美。雖說眾口難調,蛤只須備一碗老抽蒜醬足以滿足所有人的口味兒。另外,涼菜里也不會少了蜇皮黃瓜金針菇,或撈或拌,全憑喜好。
熱菜全憑手藝。廚藝精湛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河裡鳧的,煎炒烹炸熘燒燉,信手掂來,予取予求。光是炸,就能做出炸丸子、炸署片、炸地瓜、炸肉段、炸茄核……由此而衍生出冰酥白肉、地瓜掛糖漿、橙汁鍋包肉、熘肝尖,砭肺子。廚師藝馬馬虎虎的倒也實惠,生一個東北火鍋,配四到六個涼菜,一應食材,通通一涮了之。蘸料若是自家調製的,少不了秋天珍藏的韭菜花配芝麻醬、紅方湯汁,加一把花生碎和蔥花,色、香、味,齊了!圖省事兒,乾脆用阿媽尼,現成的,也不賴。當然,東北人的餐桌少不了「翠花上酸菜」,這絕不是簡單的豬肉酸菜燉粉條子,如果沒有豬血腸,永遠燉不出欲罷不能的東北味兒。至於豬肉白菜燉凍豆腐,大鵝燉酸菜,小雞燉蘑菇,牛肉燉蘿蔔……無不彰顯着東北人粗獷豪氣實在的性格。
過年了,放了召告天地神靈的鞭炮,家人團團圍坐。第一個舉筷子的,一定是坐在主位的家中長者,而燉好的那條大魚頭一定正對着他。無酒不成席。自然少不了推杯換盞喝大酒。東北的高梁燒,內蒙的扳倒驢,都是酒人的最愛。普通人家講究不起,只要是純糧釀造,不是酒精勾兌,全喝!
作者簡介
響沙,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會第十、十一屆全委會委員、遼寧省散文學會副秘書長、遼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版散文集《響沙文集——留個願望讓自己想象》。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