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成 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成縣隸屬於甘肅省隴南市,因古成州而得縣名。位於甘肅省南部的隴南山區,隴南市北部偏東。東北與徽縣接壤,西與西和相鄰,南以西漢水為界與康縣相望,東南與陝西省略陽縣毗鄰。

成縣素有「隴上江南」、「隴右糧倉」之稱。「2007年被聯合國非物質遺產保護組織中國分部確定為全國三十三個「千年古縣」之一、2011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核桃之鄉」。成縣有西狹頌風景名勝區、雞峰山國家森林公園、杜少陵祠等景點。[1]

歷史沿革

成縣上古為《禹貢》雍州之域。

西周:周文王為南國化疆,後孝王封非子於秦,養馬汧渭,地屬秦地。

東周:春秋時期為白馬氐國。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封天下為三十六郡,成縣屬隴西郡,稱下辨道。

漢:始置武都郡,以縣改屬之,仍稱下辨道。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武都郡隸屬益州刺史部。

新朝:王莽代漢後,改縣稱楊德。

後漢:仍為武都郡,治下辨,界於隴西、武都二郡之間。

三國時期: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遣將屯兵下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春正月,縣入魏,隸益州刺史部。蜀漢建興七年(229年),縣復屬蜀漢。蜀炎興元年(263年),成縣為魏所有,屬雍州之武都郡。

晉:泰始五年(269年)置秦州,縣屬秦州之武都郡,下辨仍為郡治所。太元十年(385年),楊定稱藩,表置仇池郡,以縣入郡。

南北朝:宋元嘉十九年(442年)平仇池,縣入宋,隸南秦州之武都郡。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446年),初置仇池鎮,以縣隸鎮。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改南秦州為成州,初置同谷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以同谷縣屬康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初置河池郡,以康州之同谷縣屬河池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以同谷縣置西康州。貞觀元年(627年),廢西康州復置成州,以縣屬成州,隸隴右道。天寶元年(742年),改成州為同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成州。寶應元年(762年),吐番攻陷成州治所上祿縣。州治沒吐番後,以縣入屬鳳州,為唐、蕃犬牙交錯地區。咸通七年(866年),復置成州,徙治縣東南七里之寶井堡,後徙治同谷。後唐復置成州,治同谷縣。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成州入屬北宋,治同谷,領栗亭縣。開寶六年(973年)升為團練。初隸陝西西南路,至道三年(997年),成州隸陝西路。

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分利州為東西兩路,以成州隸利州西路。開禧二年(1206年),州入金朝。開禧三年(1207年),州復屬南宋。

元:至元七年(1270年),並同谷、天水二縣入州,州隸陝西等處行中書省之鞏昌總帥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成州入屬明。初隸陝西等處行中書省之鞏昌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年(1377年),改州為縣,直隸陝西承宣布政使司之鞏昌府。

清:成縣初隸陝西布政使司之鞏昌府,康熙三年(1664年),分陝西為左右布政使司,成縣隸右布政使司之鞏昌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陝西右布政使司為鞏昌布政使司,成縣仍屬之。康熙七年(1668年),改鞏昌布政使司為甘肅布政使司,成縣因之。雍正五年(1727年),以天水、青石、白環三里入秦州,以階州八百戶、禮縣府城村民及西固所軍入成縣。雍正七年(1729年),升階州為直隸州,成縣始屬階州。

中華民國: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十五日,成縣光復,屬中華民國,初隸鞏秦階道。民國二年(1913年)二月,裁撤清制府、廳、州、分州,一律改縣制,並改知縣為縣知事。鞏昌府廢后,成縣屬隴南道(治天水,後改渭川道所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將甘肅省劃分為七個行政督察區,成縣劃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公署駐天水)。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甘肅省劃分為八個行政督察區,成縣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公署駐武都)。全縣置五鎮八鄉。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以汪川鎮入屬徽縣。至此,全縣四鎮八鄉。[2]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12月2日,成縣全境解放,成縣屬武都專員分署。12月下旬,全縣新建立5區48鄉。

1955年5月1日,以西和縣紙坊鄉入屬成縣。

1956年,以縣改屬天水專員公署。

1958年3月25日全縣為1鎮23鄉。

1958年7月20日,成縣、徽縣、兩當三縣合併,是為徽成縣(縣人民委員會駐徽縣城關鎮),屬天水專員公署。

1961年12月30日,撤消徽成縣,恢復成縣[1]、徽縣[2]、兩當縣建制。成縣改屬武都專員公署,縣人民委員會仍駐成縣城關鎮。

1968年8月20日,成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全縣為22個公社。

至1985年,全縣設2鎮、20鄉、243個行政村,1472個村民小組。

1985年5月14日,武都專區更名為隴南地區,成縣隨屬隴南地區。

2004年12月,隴南地區撤地設市,始置隴南市,成縣歸隴南市轄。

區劃詳情

2004年7月,縣轄12鎮5鄉;15個居民委員會,245個村民委員會。

12鎮:城關鎮拋沙鎮小川鎮紅川鎮黃渚鎮店村鎮王磨鎮紙坊鎮沙壩鎮黃陳鎮陳院鎮雞峰鎮

5鄉:二郎鄉、宋坪鄉、索池鄉、蘇元鄉、鐔河鄉 。[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成縣位於甘肅省南部的隴南山區,東北與徽縣接壤,西與西和相鄰,南以西漢水為界與康縣相望,東南與陝西省略陽縣毗鄰。地處秦嶺山脈南麓丘陵河谷地帶,南北寬約55公里,東西長約52公里,地理坐標東徑105°23′-105°57′,北緯33°29′-34°21′,總面積1676.5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境內多高山峽谷,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750-2377米之間。地貌特徵南北為山地,中部為丘陵。青泥河及其支流切割形成的各地塊貫穿其間。

氣候

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冷暖適度。年均氣溫為12.1℃,無霜期186天,年日照時數1468.5小時,,年均降雨量581.6毫米左右,相對溫度75%。

水文

成縣境內有西漢水(犀牛江)、東河、南河、洛河等"一江三河"為主的水系。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成縣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3724萬立方米,

其中東河流域6277萬立方米,南河流域3135萬立方米,西漢水流域3291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3567萬立方米,其中東河流域1728萬立方米,南河流域815萬立方米,西漢水流域489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截至2010年,成縣已知植物種類達1958種,動物種類54種。

糧食作物主要為冬小麥、玉米、大豆、薯類,蕎麥等;經濟作物以冬油菜、大蒜和多種四季蔬菜為主;經濟林果主要有核桃、柿子、櫻桃、板栗等,有天麻、茯苓、杜仲等名貴藥材及千餘種藥用植物。

野生動物有梅花鹿、豹、熊、畫眉、紅腹錦雞等十餘種珍稀動物。

礦產資源

境內探明的金屬礦藏有鉛、鋅、黃金、白銀、鐵、錳等17種,尤以鉛鋅儲量較大,居全國第二大鉛鋅礦帶,其地質儲量約1100萬金屬噸。成縣建成了以鉛鋅為主導,建築建材、酒類釀造、農副產品加工、能源化工等五大工業體系。

土地資源

2008年底,成縣耕地總面積為39850.37公頃(其中基本農田27895.26公頃),林地102296.87公頃,草地7364.34公頃,人均耕地面積0.15公頃。[4]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甘肅省隴南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成縣常住人口為24.2343萬人。

民族

成縣境內居住着漢、回、滿、蒙古、藏等13個民族。

經濟概況

概述

2007年,成縣實現生產總值28.96億元,比2006年增長12.9%。其中第一產業產增加值4.79億元,比2006年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7.31億元,比2006年增長18.1%;第三產業增加值6.85億元,比2006年增長10.0%。

2013年,成縣全年完成生產總值43.07億元,比2012年增長14.2%;成縣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7.99億元,比2012年增長6.53%。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18.53億元,比2012年增長20.6%。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6.55億元,比2012年增長15.2%。成縣三產比為18.6:43:38.4。完成工業增加值12.4億元,比2012年增長21.2%,其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65億元,比2012年增長2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4.26億元,比2012年增長42.27%;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8億元,比2012年增長18.2%;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6.15億元,比2012年增長14.2%;完成縣本級收入2.94億元,比2012年增長3.3%。糧食總產量達14.6萬噸。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1元,比2012年增長16.1%;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5359元,比2012年增長24.9%。

第一產業

2012年,成縣共完成各類農作物播種面積76.07萬畝。

2012年,成縣完成糧食作物種植面積54.7萬畝(夏糧21.5萬畝、秋糧33.2萬畝)、經濟作物21.37萬畝。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21.5萬畝、玉米14萬畝、馬鈴薯3.5萬畝、大豆13萬畝、蕎麥2.7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15.07萬噸(夏糧5.79萬噸、秋糧9.28萬噸)。

2012年,成縣經濟作物以冬油菜(種植面積5.8萬畝)、大蒜和四季蔬菜為主,經濟林果主要有核桃、柿子、板栗、櫻桃等,還有天麻、茯苓、杜仲等名貴藥材及千餘種藥用植物。

2012年,成縣畜牧業以豬、雞、牛、羊為主,兼有水產及其它特種養殖。成縣生豬存欄11.4萬頭,出欄15.3萬頭;牛存欄3.4萬頭,出欄1.8萬頭;羊存欄1.5萬隻,出欄0.92萬隻;家禽存欄49萬隻,出欄69.8萬隻;肉類總產量達到1.49萬噸,鮮蛋產量0.32萬噸,養殖水面400畝,水產品產量140噸。

2012年,成縣農機總動力達22.57萬千瓦,農業機械擁有量11050台(套),農機經營總收入7105萬元,農機經營純收入7512萬元,完成機播15.84萬畝、機收4.2萬畝;機耕13.87萬畝。

2013年,成縣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7.99億元,,比2012年增長6.53%。糧食總產量14.6萬噸。2013年成縣特色產業中完成核桃樹嫁接換優204萬株,核桃堅果產量達1.18萬噸,實現產值3.54億元;核桃、蔬菜、中藥材、烤煙等特色產業總面積達75.2萬畝。2013年成縣累計發展專業合作社448個,新增土地流轉2.9萬畝,升級建設農業示範園17個,新建標準化示範場6個,新發展規模養殖戶196戶。累計輸轉勞動力6.1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8.92億元。

2013年成立了成縣農產品電子商務協會。

第二產業

2013年,成縣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18.53億元,比2012年增長20.6%;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65億元。

2013年,成縣加快推進鉛鋅、白酒、水泥、農產品加工等26項工業項目。

第三產業

2013年,成縣接待遊客77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42%。實現旅遊收入3.54億元,比2012年增長45.1%。

2013年,成縣建成了城鄉農貿市場4個;新建配送中心和農家店56個;新建金融保險、貸款擔保、郵政網點16個,發展物流公司11家。

2013年,成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到78.3億元,貸款餘額達到34.6億元。[5]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13年,成縣民生投資5.36億元,實施了70個村"一事一議"財政獎補、11個扶貧開發項目、35個村安全飲水工程、1639戶危舊房改造工程。建設鎮村文化大院、廣場29個、便民橋4座,改廁1000座,解決了3.2萬人的農村安全飲水問題。免費開放了文化、體育、圖書、地震科普等場館。建成通車排宋路、店村柏柳橋、王磨陳莊橋;新建成通村水泥路50條。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項目26項。

社會保障

2013年,成縣減少貧困人口2.1萬人;投資7076萬元,新建成呂壩等12個精品新農村、張寨等4個示範村、閆山等6個達標村。發放惠農資金1.54億元,成縣城鄉低保覆蓋面達12%,醫療救助貧困城鄉居民1.78萬人次,配套和發放城鄉居民社會保險資金1.25億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新農合參保率均達97%以上。新增城鎮就業3360人,提供公益性崗位317個。

2013年,成縣城鎮低保、農村四大類低保、五保標準分別每月每人提高20元、35元、17元;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了全覆蓋。

教育事業

2013年,成縣開工建設了35個薄弱學校改造及校安工程項目,與陝西師範大學合作興辦了成州中學;採取"民辦公助"形式建設了晨旭幼兒園。成縣現有高等院校1所--隴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13年,成縣高考本科上線率18.8%,較2012年提高6個百分點。

文體事業

2013年,成縣舉辦了首屆西狹頌全國書法大展,舉辦了第二屆青少年運動會、農民籃球運動會等8項文化體育賽事。

醫療衛生

2013年,成縣全面落實了12項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項目,建成了縣醫院、中醫院新建世行項目和8個村衛生室;實施了新農合"一卡通"試點工作;全面開展了婦女"兩癌"普查、免費孕前優生檢查項目和隴家福工程,推進了人口信息網格化管理和計生優質服務。[6]

風俗民情

民俗

成縣竹籃寨泥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縣民間社火、木偶等。

物產

成縣核桃[3]、大白菜、成縣櫻桃[4]、蒜薹、水蘿蔔、柿子、核桃油等。

美食

特色小吃:豆菜蓬饃、鍋巴、煎餅、粽子、暖鍋子等。

旅遊景點

西峽頌

成縣西峽頌(亦作西狹頌風景名勝區)位於成縣西10公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962年,甘肅省政府將《西峽頌》(亦作《西狹頌》)於附近另一處東漢摩崖石刻《耿勛太守碑》(亦稱耿君表頌)同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峽頌於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雞峰山

雞峰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成縣縣城西南15公里,雞峰山[5]處於西秦嶺余脈的徽成盆地中部,海拔1917米。綿延20多公里。雞峰山面積12583.5畝,有以松、竹為主的喬灌木55科、100餘屬、200餘種。水果、油料、香料、蜜源、藥用和觀賞植物102科、446屬、1296種。植被覆蓋率高達90%以上。雞峰山古來以"雞峰聳翠"列成縣八景之一,素有"隴右小峨嵋"之稱。雞峰山是以教佛為主的宗教文化建築群。雞峰山古來就是甘、陝、川三邊佛教名山。1999年5月國家林業局公布為國家森林公園。

杜少陵祠

杜少陵祠,又稱杜公祠,杜甫草堂[6],時修築於成縣縣城東南3.5公里處的鳳凰山麓、青泥河兩岸的一處紀念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祠堂式建築。杜甫在成縣創作了《龍門鎮》,《石龕》,《積草嶺》,《泥工山》,《鳳凰台》,《萬丈潭》、《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發同谷縣》等十幾首詩篇。

其他景點:裴公湖、泥功山、五仙山、浪溝、吳挺碑 等。

歷史名人

仇靖

仇靖,字漢德,下辨人。善文工書,漢靈帝建寧中為武都郡從史。建寧四年太守李翕開西狹道,靖作頌刻石。翌年,沮(今陝西略陽)之析里橋成,復為頌以記其始末。《西狹頌》摩崖石刻,靖撰文,書丹,文、書皆高古有致,而靖之名不見於史籍,惜哉。

仇紼

仇紼,字子長,下辨人。靈帝建寧中為武都郡吏,公元172年(熹平元年),沮之析里橋成,紼為之書頌。紼書法工絕。

同穀子

同穀子, 不知其居里姓氏。公元901---904年(唐昭宗天復年間),帝以朱溫之亂,播遷至岐,皇后何氏畎獵無度全,兩舍之外,百里飛埃。同穀子乃跨青牛詣行在,上書論事,並吟《五子之歌》。後慮之,潛令秦王相機誅之,事未行而同穀子已逸去。帝還長安,遣使召之,又逸去。於是,隱性名,為漢陽某之灌園叟。

張威

張威,字德遠,宋成州人、號"張紅眼",又號"張鶻眼"。初為策選鋒軍騎兵,與金人作戰屢勝,後擢充利州副都統制,遷沔州都統制,屢立戰功。後攻秦州無功而還,罷兵柄,卒於利州,終揚州觀察使。

張恕

張恕(1767-1844),字可亭,清甘肅成縣張旗寨人,嘉慶辛酉科貢生,官至欽點一等刑部主事,被嘉慶皇帝尊稱為"恩師",被裡人譽為"夜雨清燈",是嘉慶年間名重一時的京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