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目錄
成都理工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1]坐落於有「錦官城」之稱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都,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和自然資源部、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選「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國地球科學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之一,是以地質、能源、資源科學、核技術、環境科學為優勢,以化工、材料等學科專業為特色的重點大學。
1956年國務院批准建立成都地質勘探學院;同年高等教育部和地質部聯合發文,以重慶大學地質系、西北大學和南京大學地質系的工科部分為基礎同時抽調北京地質學院、東北地質學院 、交通大學(由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和西北工業學院採礦系抽調) 幹部教師組建成都地質勘探學院,建校後部分或成建制遷入北京地質學院石油系和二系部分、三系整體。1958年,更名成都地質學院;1960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成為國家恢復學位制度後首批招收博士生的高校;1993年,更名成都理工學院;2001年,教育部批准組建成都理工大學(合併四川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和有色金屬地質職工大學)。
截至2018年4月,學校占地2887畝,建築面積97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5.5億元。 設17個教學學院、1個沉積地質研究院、1個地質調查研究院。設有92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3466人,在校本科生29827人,全日制研究生4847人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成都理工大學
英文名: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簡 稱: 成都理工、CDUT
創辦時間: 1956年
類 別: 公立大學
學校類型: 理工
屬 性: 「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省部共建大學, 省屬重點大學, 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所屬地區: 中國 四川 成都
現任校長:劉清友
知名校友:黃潤秋,多吉,劉寶珺,王成善
主管部門: 四川省人民政府
碩士點: 20個一級學科,130個二級學科
博士點: 7個一級學科,41個二級學科 個
博士後流動站: 4個
校 訓: 窮究於理,成就於工
校 歌: 《理工之歌》
主要院系: 地球科學學院、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環境學院、地球物理學院等 國家重點學科 4 個
學校地址: 成都市成華區二仙橋東三路1號
學校代碼: 10616
主要獎項:
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
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中國專利獎金獎各1項
國家傑青: 4人
長江學者: 1人
重點實驗室: 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發展定位: 高水平綜合性大學
校園介紹
成都理工大學 | |
---|---|
成都理工大學位於四川省成都市二仙橋東三路1號,地理位置優越,成都地鐵7號線通過並設理工大學站。截至2014年5月,學校有在校本專科生共計29124人,其中本科生27403人,專科生1721人;在校博碩士研究生5387人。學校校園用地2890畝,建築面積81萬平方米。2007年,學校被教育部評為本科教學優秀單位。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與發展,學校已成為以理工為主,以地質、能源、資源科學、核技術、環境科學為優勢,以化工、材料、電子、機械、信息科學、管理科學等學科專業為特色的多科性大學,擁有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任職資格審批權,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歷史沿革
成都理工大學,1956年3月15日,國務院批准建立成都地質勘探學院。
1956年3月27日,高等教育部和地質部聯合發文,以重慶大學地質系、西北大學和南京大學地質系的工科部分為基礎,調集北京地質勘探學院、長春地質勘探學院、西北大學、南京大學等十多所院校的部分教師及其它機關、部隊的幹部370餘人組建成都地質勘探學院,並採購和調集了100餘萬元的教學設備、10萬餘冊圖書到成都地質勘探學院。學校開設地質測量及找礦系、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系、石油與天然氣地質與勘探系,建校當年即面向全國招收首屆本科生1551人,10月10日正式開學,專業學制4年。
1958年,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學校改由四川省領導;11月更名為成都地質學院。
1960年,開始招收研究生,並舉辦地質類函授教育。
1962年,學校改由地質部領導,各專業學制改為五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學校停止招生6年。
1969年,學校改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領導。
1972年,開始招收三年制普通班大學生。
到1976年止,先後招收5屆大學生3073名。
1977年,全國恢復統一招生考試制度後,專業學制改為四年,招生794名。
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
198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為首批有權授予碩士學位的高校。
198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有權授予博士學位,學校成為國家恢復學位制度後首批招收博士生的高校。至此,學校已擁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
1984年,學校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8年,首批國家重點學科評審,學校「煤田、油氣地質與勘探」和「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兩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
1989年,由國家計委、國家教委批准在「地質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基礎上建立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專業實驗室。
1990年,經國家計委、國家教委批准建立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由成都地質學院和西南石油學院聯合申請,屬於聯合型實驗室。
1991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建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1993年,經國家教委和地質礦產部批准,學校更名為「成都理工學院」;同年12月,經地礦部正式批覆確定為部屬重點高校。
1995年,學校獲得博士生導師自審權。
1996年,學校與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正式簽訂了長期穩定合作辦學協議書,標誌着學校與地方政府關係翻開了新的一頁。
1997年,學校與四川省國際影視文化傳播中心聯合建立了「成都理工學院廣播影視藝術學院」,掀開了學校與事業單位合作辦學的歷史。
1997年,學校本部建立了第一個二級學院——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開始了學校教學資源的優化重組。
1998年,根據國家要求,學校高等教育招生並軌並擴大規模招生。
1998年,地礦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聯合簽訂了共建成都理工學院的協議。
2001年,由教育部批准組建成都理工大學(合併四川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和有色金屬地質職工大學)。學校由地質部、地質礦產部、國土資源部直屬,劃轉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省屬重點大學。9月21日,成都理工大學正式掛牌成立。
2004年,成都理工大學申報試點省級研究生院獲得成功。
2007年,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得優秀評價。
2008年,學校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中發揮重點作用,獲得黨和國家領導人嘉獎。
2010年,國土資源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簽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學協議。
2017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教職工3466人,其中,有教授(級)277人,副教授(級)593人。截至2018年7月,獲得「全國傑出技術人才」稱號2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4人,「中國青年科技獎」5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萬人計劃」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8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7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四川省「千人計劃」1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1人,獲得「四川省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稱號34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稱號72人次,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133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四川省教學名師7人,四川省優秀教師3人,四川省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四川省師德標兵1人,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1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團隊、8個四川省科技創新團隊、16個四川省教育廳科技創新團隊和6個四川省教學團隊,獲國家教學成果獎5項。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黃潤秋、劉寶珺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4人,名單不全):許強、黃潤秋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許強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8人,名單不全):許強、李勇、李天斌、庹先國、李忠權、唐川
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黃潤秋
省級教學名師(7人):魏貴民、許強、張哨楠、郭科、黃潤秋、張成江、譚書敏
四川省省屬高校科研創新團隊(4個):盆嶺-盆山構造與油氣、構造成礦學理論發展與實踐、區域資源可持續發展四川省省屬高校科研創新團隊、高靈敏高分辨分析技術研究與應用。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至2018年5月,學校設有92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4個,省級特色專業12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3個,省級應用型示範專業2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含獨立招生方向)7個,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9個,省級「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個,省級「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個,省級「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個。學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4個):工業工程、數字媒體技術、物聯網工程、建築學
省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試點專業(12個,名單不全):會計學、建築學 、園林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地質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地質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核資源勘查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地質與岩土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地礦勘查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基礎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數學應用與計算機仿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省級本科人才培養基地(8個):資源環境地質學類本科人才培養基地、測繪與地理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養基地、地質學類工科本科人才培養基地、核技術與應用本科人才培養基地、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本科人才培養基地、材料類本科人才培養基地、信息工程類本科人才培養基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人才培養基地
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名單不全):土木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3個):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地質工程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核資源勘查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峨眉山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名單不全):地球物理理科實踐教育基地
學生獲獎
截至2015年4月,該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後10次獲得中宣部、團中央表彰。在「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國家二等獎5項、三等獎7項、科技進步獎(交叉創新獎)2項,獲省一等獎12項、二等獎24項、三等獎22項;在「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得全國銀獎1項、銅獎3項,省一等獎9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27項;在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國際賽Meritorious Winner獎24人次、Honorable Mention獎48人次、Successful Participant獎72人次,全國一等獎21人次、二等獎30人次,省級一等獎72人次、二等獎72人次、三等獎93人次;在各類大學生體育賽事中獲得全國獎勵53項(次),省級獎勵61項(次);在全國、省市級各類大學生藝術專業比賽中獲得獎勵124項(次)。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5月,學校擁有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含自主設置博士學位授權點),有2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3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含碩士專業學位招生領域),學科專業涵蓋理、工、文、管、經、法、哲、農、教、藝等10大學科門類。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4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培育)學科。有1個學科(地球科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地球科學學科群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群。
博士後流動站(4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10]
院系概況
截至2015年4月,學校設有16個教學學院,開辦80個本科專業,涵蓋理、工、文、管、經、法、哲、農、教、藝等10大專業門類。
文化傳統
校訓
窮究於理,成就於工。
涵義:
1、「窮究」:深入鑽研,追根尋源,不舍追求。見《易·說卦》:「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另見朱熹:「格物窮理」;見成語:「窮經皓首」等。
2、「於」:在於、及於、對於、自於等等。
3、「理」:事理、物理,包括道德倫理、人生哲理、科學真理、事物法理以及理想、理性、理論、理念等等。將尋常所說的道德、道理等盡包其中。
4、「成就」:完成、成功,造就、成全,成材、成器等等。指在正確的理想、理念、理論指導下取得的成績。
5、「工」:實踐、實幹,工作、工力,過程、擅長,巧智、巧用,藝術境界等等。如「能工巧匠」、「巧奪天工」、「無意而工而無不工」等等。 八字可直譯為:在事理物理處窮究鑽研,在實踐實幹中獲得成就。亦即:窮究於事事物物之理,成就於實踐實幹之工。
校標
成都理工大學校標 | |
---|---|
成都理工大學校標是雙圓套特定圖形、中英文的「成都理工大學」特定字樣和阿拉伯數字1956的徽標。顏色為青花藍色。
徽標內圈是以校訓「窮究於理,成就於工」的英文「 Seeking Truth, Seeking Triumph」中首字母S和T為主要設計元素,兩個字母經組合構成成都理工大學英文校名縮寫「CDUT」 。
阿拉伯數字「1956」代表了學校的創建時期是1956年。
外圈的中文「成都理工大學」在上方;英文「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在下方。
整體上看,校標結構優美,簡潔明快,包容性強,體現成都理工大學「求真務實,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寓示了學校特有的文化內涵和發展歷程。
校歌
《理工之歌》
硯湖泱泱,慧園蒼蒼,
這裡是放飛理想的地方。
窮究於理,成就於工,
我們永遠銘記心上。
五洲四海,弦歌一堂,
厚德博學,桃李芬芳,
娥眉巍巍,岷江滄滄,
我們是社會的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