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戎籍是漢語詞彙,讀音是róng jí,意思是軍籍。[1]

[]

目錄

詞語解釋

軍籍。 唐 李翱平原郡王柏公碑》:「貞元二年淮西平,詔曰:『休勛茂伐,書於竹帛,戎籍乃為裨將副,非所以褒功寵德也。』」 明 沈德符 《野獲編·內閣二·陳飛》:「近日吳中有一顧姓者,初應募在戎籍,後得異人傳授,雲一日夜可千里。」

李翱(772~841年),字習之,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詩人,涼武昭王李暠十三世孫,北魏司空李沖十世孫,貝州司法參軍李楚金之孫。 貞元十四年(798年),進士及第,授校書郎,遷京兆司錄參軍。元和初年,歷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考功員外郎、禮部郎中。得到宰相李逢吉舉薦,出任廬州刺史。唐文宗即位,授諫議大夫、中書舍人,舉薦柏耆不當,降任少府少監,外任為鄭桂潭襄四州刺史、檢校戶部尚書、山南東道節度使。 會昌元年,卒於襄陽,諡號為文,故稱李襄陽、李文公。曾從韓愈學古文,推進古文運動。思想上,一生崇儒排斥佛老,認為孔子是「聖人之大者也」,主張言行應以儒家的「中道」為標準。著有《復性書》《李文公集》。

參考文獻